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张怡红 《现代语文》2007,(2):122-122
余秋雨先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和《千年一叹》等,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台湾文化界和出版界也引起了轰动,其作品发行量之大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先生作为当代文坛著名学者,他在15年间完成了考察中华文明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考察伊斯兰文明的《千年一叹》以及西方文明的《行者无疆》。从而完成了对人类历史三大文明的关注和思考。他的散文看似随意却内涵深刻,对历史文化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其中《文化苦旅》中的《信客》被选入八年级语文课本,从而提出了一个有关“信”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学者,散文家。《山居笔记》《文化苦旅》等作品曾仵社会上广泛传读,引发了一场“文化大散文”的写作热潮。随着《道士塔》《废墟》等作品被选入教材,余秋雨也成了很多中学生心中的偶像作家。  相似文献   

4.
余秋雨的新书《文化苦旅全书》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丛书共分六卷。在率先出版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中,余秋雨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并且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新作。余秋雨表示,“从此,我的全部文化散文作品,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对于将之前部分作品进行修改合并出版《文化苦旅全书》的初衷,余秋雨表示,“我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  相似文献   

5.
文化哲思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读者。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将推出的《余秋雨人生哲言》(第2版)里,作者用全新的哲言方式,重新梳理了自己十几年来的人生思考。在此,我们选取了部分尚未刊发过的篇章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中,上海学者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相继出版,成为文化圈内外瞩目的焦点。独特的游记体使得它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文本存在,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蕴。余秋雨超越时空的文化精神追求、超越传统的自由反思意识。使他的文化散文在关照和审视中华民族文明碎片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超越意蕴,不断凸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气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7.
塑造健全的文化人格——余秋雨散文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人面临着跨世纪的选择。在机遇与危机的挑战面前,重塑健全的文化人格成为维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课题。作为中国文化史学者,余秋雨在散文系列《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触探了文化人格这块民族心理的暗礁,以知识者的深广与博大出色地构画了现代中国文化人格的草图。故而,女作家王安忆准确地指出,余秋雨散文承载了同时代散文无法负担的“重大的心灵情节”。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他的文化散文博大精深,气势恢弘,别具一格,历史与文化渗透,传统与现代结合,古今与中外汇聚,有情有理有哲,可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本文结合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四个角度,尝试性地赏析了余氏散文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学者,著名作家。荣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动文坛,打出"文化散文"的旗帜。其代表作品《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被公认为是目前华人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余秋雨的很多散文貌似记游,实则包含了对人文内涵的深刻思考,给喧嚣浮躁的浮世众生注入了一种静默、安详、理性和深沉的品质。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考语文试卷。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散文作家中,余秋雨无疑是独特的,是个性的。如同《文化苦旅》"作者简介"中所说,余秋雨是一位艺术理论家,是中国文化史学家,同时也是散文作家。虽然散文并非余秋雨先生最擅长的文体,但是因为他在艺术层面上深厚的积累以及对我国史学的研究和了解,使其散文非常的严谨、深邃,同时也略带有艺术的美感。基于此,主要论述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以期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对人生真谛和文化内涵的执着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在九十年代中,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发表引起了中国文坛上十分巨大的轰动,开创了当代散文史的新范例,其散文语言注重节奏的合拍、韵律的谐美、句式的整齐,堪称中国当代文化的榜样。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对人生真谛和文化内涵的执著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星光灿烂: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在品读余秋雨的作品,他的散文带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冷成金所说:“余秋雨的散文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对传统文人的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检索,对复杂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清醒的淘汰……”读余秋雨的散文,就如同在赏诗,他是一位诗人,使我们思接古往今来和上下八方,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个人文化追求可能已经绝望,但文化的整体和谐、天道的运行规律仍然值得深深信赖。很喜欢他以中华文明为背景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当然也喜欢讨论人生问题的《霜冷长河》,取材于对埃及、阿拉伯、犹太、巴比伦、…  相似文献   

13.
走近余秋雨     
作家档案余秋雨,1946年生于浙江余姚这个不太富有却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12岁时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求学,在上海晋元中学读书时以出色的学业名列前茅。1963年高中毕业,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后以成绩优秀留校任教。其散文《乡关何处》讲述了他的生活经历。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文化史述》《艺术创作工程》《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等。余秋雨的散文以其博大的文化内涵、恣肆的激情文采而风靡海内外。其散文《老屋窗口》《道士塔》《沙原隐泉》等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作品选读一老屋窗口(…  相似文献   

14.
《山居笔记》延续了《文化苦旅》的创作体式和风格 ,对文化的询问更为凝重和沉厚。思考文化生态 ,审视文化人格 ,反思“文革” ,《山居笔记》把纷繁复杂、讳莫如深的理性概念、高雅文化作层层剖析 ,在完成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反思的同时 ,给人审美的享受 ,情感的宣泄。在此意义上 ,它扩大了散文书写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的许多散文都着实令人喜欢,这些散文散发出来的美让人感觉韵味浓浓,也让人感觉到了文字的强大支撑力量。对于《文化苦旅》的阅读,人们通常怀着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而去阅读的,的确,文化是一场苦旅,需要认真地、努力地走走这段苦旅,方知道其中的真正内容和意义。而余秋雨《文化苦旅》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则再现了我国的文明史,见证了文化奇迹,让人们对于文化怀有一种敬意。本文主要就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人文精神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立定,以其深邃的思想、冷峻的理性、充沛的人文意识、生花的妙笔绘出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一批"秋雨体"文化散文。秋雨文化散文旺盛的生命力在于:深邃的思想、持久的生命力;忧切的文化良知、独特的文化人格;鲜活、质感的语言;融散文、小说、戏剧手法于一炉,在大文化散文创作中注入曲折动人的小说手法和立体的戏剧剧场效果;在人文山水中行走,从象牙塔里的"互为观众"到行为文化散文;从故事到感悟,从具象到抽象,从微观细节到宏大抒情、议论等等。  相似文献   

17.
江凌 《培训与研究》2009,26(6):7-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立定,以其深邃的思想、冷峻的理性、充沛的人文意识、生花的妙笔绘出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一批"秋雨体"文化散文。秋雨文化散文旺盛的生命力在于:深邃的思想、持久的生命力;忧切的文化良知、独特的文化人格;鲜活、质感的语言;融散文、小说、戏剧手法于一炉,在大文化散文创作中注入曲折动人的小说手法和立体的戏剧剧场效果;在人文山水中行走,从象牙塔里的"互为观众"到行为文化散文;从故事到感悟,从具象到抽象,从微观细节到宏大抒情、议论等等。  相似文献   

18.
小马 《初中生》2014,(2):38-41
正【导言】余秋雨(1946—):著名文化史学者、作家、艺术理论家。其文化题材散文集在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极为畅销。获得过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等。代表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借我一生》等。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人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  相似文献   

20.
《文化苦旅》以大气磅礴的姿态,开创了我国现当代散文的新范例。与其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一部山水题材的游记散文,不如说作者通过对我国山水的深入探寻,实现了对我国文化的探究。本文主要分析了《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