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课是苏科版科学教材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中的第二篇“观察水”中的第二版块关于“溶解”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自制简易净水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中的家庭小实验。该实验使学生对水的净化原理,以及“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过滤液体,不仅可以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杂质,还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等知识有更深刻的记忆。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既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对知识举一反三,将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季阳澄 《阅读》2023,(39):31-33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了“习作单元”,编排独特,目标明确,适于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构建学生学习表达新路径。教师通过提取与整合单元知识,提炼单元核心主题,引导学生立足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表达真实情感,丰富语言积累。同时,聚焦学生语用意识的培养与文本性表达,让语言走向灵动。  相似文献   

4.
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一个平衡理论体系,它包括“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等。其中化学平衡是这一平衡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通过“化学平衡”的学习,既使学生对“溶解平衡”理论加深理解,又为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理论奠定了基础。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原理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例如,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的影响等,做好这部分演示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观察水”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用鼻子闻、用眼睛看、用舌头尝、用手摸等多种感官的感知方式认识水,并能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本课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从四杯不同的液体中找出哪一杯是水,强化学生对水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等),从而归纳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液体的一般特征,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容易流动等特点,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第三个阶段主要是一个拓展性的运水比赛活动,让学生在运水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水的流动性,间接了解有关虹吸现象。  相似文献   

6.
文以载道,教书别忘了育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是一本“文道合一”的好教材,它为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我提供学习的工具。而且也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该教材所选篇目对刚向人生跨出一小步的七年级孩子来说,既顾及了他们未泯的童心童趣,又引导他们开始思索人生的重大课题。可谓做到了两全其美。七年级第一、二单元。两单元均以“人生”为主题单元,第一单元多是作家对童年经历的回忆或埘生命的感悟,侧重启发学生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或不幸。如《在山的那一边》中作者就告诉告诉孩子们从小就要树立理想,并且告诉孩子们实现理…  相似文献   

7.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材“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以食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与沙子、面粉等物质的比较,并以高锰酸钾作类比,让学生充分感知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特征。教学目标:①初步感知溶解现象。②通过实验,学会描述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体验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通过引导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神奇的水》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中的第3课。这一课,着重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学生要根据餐巾纸和水等有关材料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水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小学三年级以上的语文教材把作文训练编排在每单元的最后,体现出读中学写、从读到写的训练过程。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研究单元作文训练的特性,对于改革作文教学思想和方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很有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单元作文训练要注意体现六个特性,打破传统作文教学“半月谈”的旧框架,把单元作文训练渗透到单元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一、材料积累的超前性。“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  相似文献   

10.
《观察》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的活动设计是引导学生用眼、耳、口、鼻、手等感官以及使用一些工具进行观察并描述感觉,各个活动相对独立也比较简单,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欲望不强,观察活动始终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很难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利用工具观察带来的优越性。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观察的深刻含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编写的。这套课本的总体结构,编辑者按照“总──分──总”的模式,以广泛的生活画面为背景,把全套教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册为第一阶段,第二、三、四册为第二阶段,第五、六册为第三阶段。这是从宏观上展示这套教材的“阶段性”特色。在微观上,这套教材在相应的文体阈限内,每册课本都是按单元结构形式编排,每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教学单位。正因为新教材指导思想新,结构编排新,所以我们教师在教法上应采用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单元教学法。 新教材按内容或表达方式的不同组织单元,整体性、综合性、阶段性、序列性都较强。每个单元都安排有“单元提示”──揭示单元教学的基本内容,提出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可以说是单元总揽。教材配置  相似文献   

12.
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 ,学生的思维将发生很大的飞跃。而学生习惯于平面思维 ,这就要求教科书准确地阐述概念 ,引导学生顺利地达到由平面到空间的过渡。现行高中数学教材《立体几何》中 ,对空间图形的“截面”概念 ,有些解释不尽准确 ,这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如用平面截圆柱 ,得到的截痕在“侧面上”是“圆” ,在圆柱体上是“圆面” ,教材中都称为“圆” ,学生在认知上 ,造成了与平面几何中的“圆”混同的结果。初中平面几何教材中 ,对“多边形”、“圆”等几何图形有很明确的定义和解释。如用轨迹的观点解释“圆” ,定义为…  相似文献   

13.
《我能行》教学是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我能行”话题设计的。教材以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胆怯的事情为话题,从小学生当众表演的生活体验深入展开,引导学生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并在遇到问题时,能与他人合作,想办法解决问题,树立勇气与信心,探寻自己走出胆怯的方法,体验“我能行”的快乐。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胆怯是他们常常会遇到的体验,特别是在独生子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胆怯是人类本能的一种防御反应,从这个角度来看,胆怯也是一种个性特征,无所谓好与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这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却没有得到关注与引导。一方面,由于儿  相似文献   

14.
生命化视域中的德育提倡德育过程中“生命的在场”。生命化德育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尊重学生个性化、个体主体性的发展;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鼓励学生首先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使学生的品德高尚、人性向善、生命过程丰满而幸福,最终达成道德教育的应然意蕴。  相似文献   

15.
1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植物与土壤》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组成。通过土壤观察,使学生亲近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并掌握记录观察实验的方法。本课主要从“土壤里有什么”开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结合已有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再通过实验验证,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相似文献   

16.
自然教学有供学生操作的大量的实验器材,教师应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优化课堂结构,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时间、空间和场地,从“教”的研究转向“学”的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发挥,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小学自然第九册《热对流》一课时,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这篇教材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实验,认识水的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分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实验教材中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将“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面对实际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又是如何应对教材的这些变化,对应用题的教学又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呢?基于这个目的,我们在乡村小学中高段学生学习应用题阶段心理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要求,生命世界这部分教学内容,安排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的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饲养观察活动是认识生命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通过长时间对动植物的养护、观察、记录,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一种负责任的勇气,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蚂蚁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小动物,观…  相似文献   

19.
沪科版试验教材在本章安排了一系列的自然声音现象和生活声音实例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新理念 ,促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物理概念。通过实验、观察、分析 ,获取了“声音传播”的有关条件方面的知识。并从生活中去体会“声音的音调 ,响度和音色” ,以及与这些要素相关的因素。利用科普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噪声防治”、“超声波应用”方面的声音知识在科技中的应用 ,拓宽了学生对声音世界的认识。本章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如下 :①学生探究性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②教师教具演示与指导…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巨匠莫泊桑、鲁迅的笔下有两位女性形象——“克拉丽丝”与“杨二嫂”。她们常被人们简单地冠以“小市民”的形象,莫名背上种种“坏名声”,却少有人从男性作家本位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她们。为此纵观两位“大家”身边具有影响力的女性,从“叙述视角”与作家“生活体验”等来分析她们对“克拉丽丝”、“杨二嫂”形象定位的影响,进一步理解这二位活跃在教材中,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形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更充分地研究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