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刑事司法的目的具有多个维度,保护被害人权利应纳入刑事司法的目的之中。刑事司法保护被害人的权利,是对刑事纠纷解决机制提出的挑战。恢复性司法这一全新的刑事司法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它既有效地保护了被害人的权利,也最大限度地符合了刑事司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将被害人定位于当事人,并赋予一系列权利来保护其合法的权利,在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方面和司法实践中收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立法上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轻视被害人的行为和剥夺、损害被害人权利的做法.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几点需要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被害人学理论的迅猛发展动摇了传统的犯罪观念,凸显了法律对个人尊严和人权的保护。而我国被害人保护相关法律没有与国际接轨,借鉴恢复性司法的理念能使刑事被害人在整个刑事司法过程中的权利得到有效地保护。  相似文献   

4.
潘丽丽 《唐山学院学报》2004,17(1):18-21,31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提升了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并赋予其在各个诉讼阶段广泛的诉讼权利,但是,关于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在立法和司法层次上还存在着很多缺陷。为了顺应世界人权保障的潮流,加强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应该对此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是我国刑法学界一直十分关注的课题,在司法实践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制度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忠 《考试周刊》2012,(23):194-196
刑事公诉案件被害人的权利是非常丰富的,但我国目前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保护并不完善。上诉权应当是刑事被害人的一项重要权利,而现行法律对公诉案件被害人的上诉权并未作任何规定。不赋予公诉案件中被害人以刑事上诉权,不仅被害人的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救济、保护,而且常致刑事司法于被动境地,不利于矛盾纠纷的根本解决,有悖司法公平、公正。作者认为,要在刑事诉讼中平等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应当对与被害人上诉权有关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一一特别是对“上诉不加刑”原则、诉讼结构平衡理论、刑事公诉案件求刑权的归属和权利与权力相制衡问题等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并从立法上进行疏浚.维护司法公平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6,(3):106-111
被害人近亲属权利保护有着充分的理论根基,应当在理论上重视被害人近亲属权利的保护问题。我国当前立法在被害人近亲属权利保护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不少明显的问题。未来要加强被害人近亲属权利的保护,需要首先改变一些基本观念,进而在此基础上给被害人近亲属重新配置一些关键性权利。  相似文献   

8.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是刑事诉讼的重要问题,但在司法实践中,保护被害人合法权利方面仍有一些不足,本文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姚健 《红领巾》2005,(5):44-46
刑事被害人的地位与权利保护已成为刑事司法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国际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刑事被害人在各国刑事程序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刑事被害人在诉讼中的地位高低,已经成为国际刑事司法发达程度高低的标志之一.实际上,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是一个不仅关系到被害人权利保障,还关系到起诉权的配置、诉讼构造的建构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被害人是指其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现代各国诉讼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在充分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同时,也加强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修改通过的刑事诉讼法,正是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适应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及人权保护的需要,进一步强化了对被害人的法律保护。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现代司法理念中以"被告人保护为中心",大幅度地提高了被告人的主体地位和诉讼权利,但作为对立面的"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的被害人,却仍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其相关权利处于缺失状态。具体到量刑而言,被害人参与量刑缺乏理论上和实际操作层面的相关规定。随着对被害人刑事程序保护呼声日渐高涨,对量刑程序的规范化改革,赋予被害人量刑建议权势在必行,在立法上和实践上的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2.
被害人权利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被逐步发现、揭示、赋予,因而具有历史传承性。初民社会的被害人权利依其自然本性体现为私力复仇,及至国家出现,公权力以积极姿态介入两造纠葛之后,由国家暴力保证实施的酷刑成为私力复仇制度化的替代品。酷刑制度化实施存在包括滥用公权、践踏人权等种种弊端,这在思想启蒙时代引发了强烈批判,表现在刑事法领域即刑罚人道主义思潮,当以被告人权利为立论基础的刑罚人道主义盛行于司法实践中时,被害人以复仇为基底的权利便丧失殆尽,被害人从此长期处于失语、失权状态。现代司法文明不应当忽视任何一方的权利,应该在无损司法权威的前提下确保任何一方的诉求得到顺畅表达和获得应有尊重与回应,在被害人层面上,便要求应以被害人的表达权为核心重构其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3.
长久以来,注重对犯罪人权利的研究与保护,却忽略了刑事被害人的权利研究和保护。二战以后,研究犯罪人的权利保护对预防犯罪的无力以及纳粹党人的残忍行径使得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研究受到空前重视。我国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研究还很不成熟,要从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进行结构上的分析,提升对我国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注重时犯罪人权利的研究与保护,却忽略了刑事被害人的权利研究和保护.二战以后,研究犯罪人的权利保护对预防犯罪的无力以及纳粹党人的残忍行径使得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研究受到空前重视.我国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研究还很不成熟,要从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进行结构上的分析,提升对我国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被害人的主体身体具有双重属性,即被害性和未成年性。救助的正当性基础是救助的逻辑前提和目的设定,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是国家履行社会治理和未成年人保护职责的重要方面。当前尚无有关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统一的法律法规,具有以政策性文件为主,无专章条款规定等特点。立足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实践出发,建议从出台国家司法救助法、丰富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法律规定内容、规范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程序等几方面完善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法律。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当前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权利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救济。被害人权利救济时出现了侵犯财产型犯罪的被害人权利难得救济,被害人无法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及司法实践中的“先刑后民”原则存在的问题,应在立法上给予重视,并逐渐完善被害人权利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一般而言,有犯罪就有被害人。相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所受到的保护和救济,虽然刑事被害人具有当事人地位,甚至被赋予了多项诉讼权利,但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却缺乏有效地保护和救济。针对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被漠视的现状,借鉴域外先进的刑事被害人制度,对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有必要通过完善刑事被害人权利来保障。  相似文献   

18.
在恢复性司法模式下,犯罪人、被害人以及社区等各方参与司法过程,尊重各方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首先,可以让犯罪被害人倾诉感受,找到平衡,以求抚平创伤,为犯罪被害人提供具体帮助。其次,有利于犯罪者深刻认识犯罪性质及后果,明确罪责,便于其内心的平衡与真正服罪,利于其悔过自新。再次,充分发挥社区作用,在发生刑事案件时,可以有更多的人出来制止和抵抗犯罪,有更多的人来帮助受害人和犯罪者,从而减少和预防新的犯罪和重新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性犯罪是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的犯罪,人们往往只关注案件的过程及结果。而很少有人去关心其中的被害人,这导致她们的利益被漠视,权利被再次侵犯。从刑事诉讼的角度提出一些加强对被害人保护的措施,以期对司法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指被害人为保护其人格权不受犯罪侵害而依法提起诉讼的一种程序性权利。我国刑事立法未规定此权利,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则明确限制被害人享有此权利。这一做法不仅不符合宪法精神,与法治建设的要求相悖,而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形成直接的制度阻碍。本文从逻辑角度、刑罚的作用、刑事司法的目的、立法现状及国际上的通用做法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在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权的立法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