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人的信息活动和信息社会的实践亟须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回应.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既是完善全球信息社会治理的需要,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需要.信息、信息劳动、信息实践、信息生产力、信息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的基本范畴;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价值论、信息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的基本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是对全球信息文明发展的哲学反思.中国信息文明发展道路为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提供了实践基础.网信事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信息化长期向好发展的根本原因.21世纪全球迈向信息社会与中国和平崛起的汇聚,为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引领全球信息社会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21世纪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是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的新贡献,是中国为应对信息文明浪潮挑战和建设信息文明社会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哲学和科学是人反观自身本质的两面魔镜,教育学理论也包括两大方面的核心内容:科学规则和哲学箴言。作为教育学的两大理论基础,哲学和科学同源而分流,最终归于统一。自前赫尔巴特时期经历杜威到今天,教育学两大理论基础的辩证运动历程,正昭示着新的人文与科学统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信息的定义已成为信息学界、哲学界、语言学界和其他相关学界的热点问题和研究领域之一。对不同学科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定义加以分析和评述,总结出关于信息的普适性定义,可以更好地把信息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列入研究范畴,从而能从本体论意义上探讨信息的本质。信息是语言、世界、人共有的属性。信息是人通过语言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运动形式和连接密码。在对信息的能动认识和重组运动中,人完成了用语言对世界进行先验解释的能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库恩的“范式”与夏皮尔的“背景信息”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式”和“背景信息”分别在库恩和夏皮尔的科学哲学理论中居于基础和核心的位置,本文详尽地分析和比较了这两个概念。尽管库恩和夏皮尔共同以批判逻辑经验主义的静态科学知识观为出发点,建立了范式和背景信息这类随科学发展而变化的哲学概念,但是,由于两位哲学家的哲学目标不同,两个概念的涵义区别很大。背景信息只是在科学活动中被当作“理由”使用的科学知识,而范式则涵盖了科学理论要素、社会心理要素和形而上学要素;范式在科学发展中的变化方式类似一种突然的和格式塔式的,背景信息则是局部的、具体的和多样化的;范式在科学活动中具有决定性和至高无上作用,它与观察之间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背景信息则源于观察并需经观察所检验,背景信息与观察之间是双向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编辑学研究中提出了几种主要的编辑观,即主体、客观编辑观、作、读中介论编辑观,化缔构编辑观,信息智化编辑观。确立科学的编辑观是构建编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正确编辑观的科学原则是:运用哲学的科学原则,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科学原则,批判与继承的科学原则,编辑与编辑学本质统一的科学原则。  相似文献   

6.
信息世界的发现以及信息哲学的兴起是在科学的汇流、科学与哲学的汇流中所实现的全新综合。信息科学的发展给哲学提出了众多值得重点研究的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关于信息本质的确定。由于信息具有构成世界存在的基本领域的性质,所以只有从信息哲学的高度对信息的本质予以考察才可能奠定统一信息理论建立的基础。信息哲学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中国创立,其创立标志是我于1985年发表的一篇题为《哲学信息论要略》的论文,以及我于1987年出版的一本名为《哲学信息论导论》的学术专著。而我所创立的信息哲学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我于2005年出版的一本长达70万字的著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中国信息哲学的研究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探索与创立期;20世纪90年代的退潮和深化研究期;21世纪10年来的成熟发展和被再度关注期。30多年来,中国人自己提出的有影响的信息哲学的核心理论有五种:状态说、相互作用说、反映说、意义说、自身显示的间接存在说。由于自身显示的间接存在说在哲学本体论层面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存在领域,从而确立了信息哲学的"第一哲学"的地位,并为哲学带来了全方位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7.
由激光全息照相引发的对全息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息论是研究事物间所具的全息关系的特性和规律的学说.它具有部分是整体的缩影规律;反映事物之间的全息关系的全息等式.它本质上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本文从自然现象,古代著作,计算机科学以及生物学等狭义信息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引出全息论的认识方法,从而丰富科学哲学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8.
"体"字解析     
"体"字由人与本二字构成,故人本曰体. 体与本连在一起意寓深远,汉字真奇妙.本体论是一门大学问,有哲学家称它为"第一科学",有哲学家称它为"第一哲学",地位很高. 哲学论天、论地、论人,实际上主要是论人,所以哲学更是人论.有一种哲学就叫人本哲学,通俗点说,是一种把人的地位看得很高很高的哲学.  相似文献   

9.
"体"字解析     
"体"字由人与本二字构成,故人本曰体. 体与本连在一起意寓深远,汉字真奇妙.本体论是一门大学问,有哲学家称它为"第一科学",有哲学家称它为"第一哲学",地位很高. 哲学论天、论地、论人,实际上主要是论人,所以哲学更是人论.有一种哲学就叫人本哲学,通俗点说,是一种把人的地位看得很高很高的哲学.  相似文献   

10.
规律是科学的支柱,对规律问题的研究构成了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对这一问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三种相互争论的哲学观点:工具论、规则论及必然论.这三种观点都对规律问题形成了独到的见解,但是同样地都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本文阐述了一种关于规律的新的观点——亚历山大·伯德的倾向本质论,主要描述了规律的倾向性概念,并展示了倾向性应如何对异议进行回应,认为性质在本质上是有倾向的观点能够提供对规律的解释,这种观点抛弃了目前的争论各方所共有的两种设想,能够避免面临关于规律的两种观点(规则论和普遍必然论)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普遍开设,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学生认知规律和信息技术课程特征,从信息技术课评价的基本原则、信息技术课评价的方式及信息技术评价的方案等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评价进行探讨,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课学习评价方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自信息论诞生以来,信息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不同学科对信息的认识、理解与定义各有差异,并由此引发了关于信息本质的哲学思考.与语言学密切相关的信息研究包含三个方面:通信技术中的语言信息编码、语言信息处理以及语言的信息结构.如何将这三者在信息论的大框架下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语言信忠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信息素质就是利用现代技术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素质作为高校学报编辑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良好的信息意识和综合信息技能。学报编辑要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信息量有时又称为课堂信息量或教学信息量。是教学理论吸收现代信息科学的产物,是进步的。但其含义应予以充分界定,以便发挥其教学评价作用,促使教师掌握好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企业竞争战略信息体系存在着信息污染与信息焦虑等矛盾。信息构建是通过信息空间的结构设计,剥离无用信息,使复杂信息明晰、可理解,运用于企业战略决策。构建企业竞争战略信息流程,包括信息源、信息集合、信息模块、信息地图四种状态及信息收集、信息组织、信息发布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素养对于从事图书馆资料信息服务的馆员来说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从信息素养的含义出发,着重分析了信息素养的构成: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进而探讨了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冉启云 《唐山学院学报》2021,34(4):53-61,108
近年来政府信息公开领域呈现出权利异化、申请泛滥的态势。规制政府信息获取权滥用可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推导而出,且具有宪法层级的正当依据。2019年修订后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程序弹性模式和制度规制模式的结合,配置了合理描述、延长期限、收取费用、主动公开转化等机制,其第35条将数量、频次明显超过合理范围的滥用类型直接引入信息公开法律规制体系中,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合理性界定、裁量权控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弗里德里希认为,西方宪政论有着深厚的宗教根源,但这并不意味着立宪政府的生成以存在一种宗教和哲学的支持为先决条件,也不表示当一种原先培育宪政论成长的宗教和哲学意向消亡时,该立宪政府就失去了存续的依据。理由在于西方宪政论完成了从对宗教的超验正义的信仰到对人的尊重的正当性资源的转换。弗里德里希教授的法哲学思想对中国宪政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是人类理性的结晶,而理性的内核是哲思,因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必然推动思想观念的现代性变革,使传统的哲学沉思转变为信息化的系统对话。而观念变革又必然凝结着社会文化的变革,其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已不限于狭义的媒介技术对社会运动以及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建构或解构,并将引发主体从认识方式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全面变革,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和体察信息技术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