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内江方言的能性范畴由"得/不"和相关结构配合表达。这些结构颇接近形态手段,可以类推,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形态,但可以看作是一种表能性范畴的"构式",是内江方言中表能力、可能、允许等情态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相似文献   

2.
"显"字作为程度副词,在温州市区方言中使用非常广泛,可以与动词、形容词和名词搭配使用。温岭方言和乐清方言中也具有以上语法现象,但在形容词和名词搭配上存在细节上的差异。瑞安方言中,形容词和动词可以与"显"字搭配使用,但名词不能。平阳闽语和泰顺方言中,只有形容词可以与"显"字搭配使用。由于温州方言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其他几种方言处于劣势地位,温州方言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其他方言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湖北恩施方言中的重叠式"X得X"格式表程度深,其是普通话中状中结构、述补结构表特征高量这一表意功能的方言形式变体。本文拟考察三个问题:第一,"X得X"格式与状中结构、述补结构的异同;第二,探讨"X得X"格式的语法功能;第三,从语法和语音两个角度,探寻多个方言中存在的表程度深的"X得X"格式的成活机制。"X得X"的存在正好填补了一些形容词因不能直接重叠而导致的表程度高量意义功能的缺失,证明了这些形容词在方言中有着较普通话更强大的组形能力。  相似文献   

4.
吴方言中存在着大量普通话中所没有的极具方言色彩的词缀,如"搿、仔、里、笃、叫"等,词缀的丰富多彩也是吴方言个性魅力的一个体现。本文选取吴方言中的一个特殊词缀"叫",分析了"叫"作为一个虚词语素充当附加式副词、附加式状态词和拟声词后缀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5.
罗田方言表主观大量的形容词“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田方言形容词"厚"是常用来表主观大量的物量词,具有表主观程度量大,或表主观程度量深的语义特征;一般不能受"很"修饰;单用时,常用作定语、补语、谓语,一般不作状语。与普通话和古汉语相比,在语义、语法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学史上关于"除非"所表的语法意义有五种观点,实际上从形式角度及事件框架角度分析"除非"只表示两种语法意义:必备条件和排除条件。根据焦点理论"除非"句可分为"唯一条件句"和"非唯一条件句",运用梯级模型理论,并根据焦点域中各成员间能否建立梯级模型,"非唯一条件句"还可分为"平行式"和"递进式"。  相似文献   

7.
卢海 《现代语文》2010,(6):92-94
河南新县方言处于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过渡地带,补语可能式的肯定形式有两种:"VC得"和"VC了得",这两种形式的补语直接粘附在述语后头:助词"得"位于补语之后,兼表可能性和确认语气;宾语位于述补结构之后、助词"得"之前。  相似文献   

8.
刘娜  安倩 《现代语文》2010,(4):96-97
河北省吴桥方言中有一个特殊的语气词"可",与普通话相对应的意义是"……的时候"。本文试图讨论吴桥方言中语气词"可"是如何产生的。吴桥方言中的"这""那"正处于从指示代词语法化为结构助词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以北,是汉语江淮官话的代表。扬州方言中在数量短语之后常出现一个助词"头",有学者称之为"表微标记"(张其昀2009)。由于本文认为扬州方言中某些数量短语的末尾出现的"头",  相似文献   

10.
张慧 《语文知识》2011,(1):90-91
常德方言中表示程度加深的语法形式十分丰富,其中许多形式和手段明显有别于普通话。本文以"歪"的特殊用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歪"字句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襄樊方言中,“给”字有如下用法:“给1”:动词,表示“给予”、“致使”、“容许”等义;“给2”:介词,引出施事表示被动,也可用“叫、让”;“给3”:介词,引出受事,表示处置,也可用“叫(教)”;“给4”:介词,引出对象;“给5”:助词。襄樊方言的“给”在历史上是有其来源的。通过比较襄樊方言和周边方言的标记词分布特点,可以大致确定襄樊方言的分区类型。  相似文献   

12.
在黄冈方言中,“着”可附在时间词或动词短语之后,构成具有动词性的“着”字结构,相当于“等到……以后再……”或“等到……再说”。成都方言“哆”字结构与黄冈方言“着”字结构性质相同,二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哆”、“着”都不是“再说”衍生出来的;关于“着”的来源,杨永龙(2002)所说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13.
宿松方言的结构助词比较复杂。本文从普通话与宿松方言比较的角度描写分析了"哩、家、个、哩个、得"等结构助词和"个/哩个"结构的主要用法。  相似文献   

14.
温州泰顺蛮讲形容词程度的表达方式既与普通话有相通之处,又有自身显著的特点。温州泰顺蛮讲形容词程度的表达方式大致有三种:形容词本身的生动形式表程度;形容词后加补充成分表程度;形容词前加修饰成分表程度。  相似文献   

15.
温州瓯语区内部方言一致性很强,但不同地域之间仍存在方言字音差异。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可建立方言相近性数学表达式及其变通型算式,由此计算分析温州瓯语方言间字音差异程度的亲疏关系,从而揭示温州瓯语源于温州城区瓯语方言,分南北两路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6.
温州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对这些同义词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词形差异主要表现在构词语素及构词方式上;词义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意轻重、语意范围等方面;用法差异主要表现在使用对象、使用频率等方面.温州方言词汇存在不断整合、精简并逐步向普通话靠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代词是一个封闭而常用的词类,它的发展和演变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语言变迁的规律。萧山方言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语音演变也是一个不断变化整合的过程,受同化作用、感染作用等影响,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的语音逐步演化成了一个规则的系统。本文在优选论的框架内对萧山方言复数人称代词的音变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武宁(上汤)话中有一个用法十分活跃的“拿”字,它有两读:上声[na42]和阴去[na45],两读都有动词和介词的用法。本文结合“拿”的动词、介词的用法,通过和普通话的比较,着重从句法结构上分析武宁话的“拿”字句。  相似文献   

19.
甘肃方言特点举要(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中、南部汉语方言分属于兰银官话、中原官话及西南官话.本文归纳、比较了数十个县声调、声母、韵母的同异,并从语法角度进行了人称代词、“数-量-名”结构及介词“拿”的音读与用法的比较,为官话方言下位分区提供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20.
温州鼓词是浙江温州一带的一种说唱形式,其音乐是比较有特色的。其结构吸收其他各种艺术品种的精华,在传统上下句为一段的基础上,扩展出了(两段)四句式、"起平落",以及由"起平落"延伸出的"散慢中快散"等,大大丰富了鼓词的音乐表现力。当今许多地方说唱趋向衰微之际(有的处在绝响的边缘),温州鼓词却在广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街道社区仍能广为流行。这是值得曲艺界研究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