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晋郭璞的《尔雅注》是清代以前各种注本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尔雅》"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郭璞为其作注引经据典,博采众长,且以《诗经》为最多,其有引《诗》达一百七十例。我们就《尔雅》郭注引《诗》情况与传世《毛诗》进行比较,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引自《毛诗》,参照有关文献资料,我们推测郭璞可能引用的是《鲁诗》。  相似文献   

2.
郭璞的《尔雅注》是一部重要文献,多引先秦汉魏众书以证《尔雅》释义,《国语》亦在其列,这本书对《国语》研究史与接受史的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尔雅注》所选《国语》语例尽管不多,但极其精审,足见郭璞对《国语》之推重与熟悉,此亦为《国语》颇受晋人重视与喜欢的例证。通过将郭璞引《国语》例与韦昭《国语解》对照分析,亦可推测出郭璞应阅读过《国语》韦注。  相似文献   

3.
郭璞《尔雅注》蕴含了较多的词源研究成分,通过对郭注材料的具体分析可以总结出郭注在词源研究三个方面的成绩,并可对《尔雅注》和《方言注》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李善注《文选》(简称李注)引《尔雅》原文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李善所引用的《尔雅》,与郭璞注《尔雅》在文字上有一定的差别,但这些差别有的仅是文字上有差异,对意义毫无影响,在意义无异的前提下,本文从衍文、脱文方面对这些文字上的差异进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5.
郭璞(276~324年),字景纯,生活在西晋、东晋之交。他博学多才,一生享年不多,但写下的诗文著作却不少。虽然没有写过语言学专著,可为前人作了不少注释,这些注释在语言学上很有价值,特别是《尔雅注》和《方言注》。我们根据这些材料,可以了解晋代语音、词汇、方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本文主要探讨郭璞《方言注》以及《尔雅注》所反映的晋代方言地理概况,及其与汉代方言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第二章《尔雅》旧注 一、从汉到南朝的旧注 在第一章第一节里,曾说到西汉平帝王莽执政时,曾通今天下通《尔雅》者诣公车。这就说明了在西汉末年,《尔雅》已渐通行于世。到唐初,大儒陆德明著《经典释文》。这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音义训诂之作。但据近人考证,此书实始作于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因为他到唐初,年纪太大,已写不成这样繁重的著作了。在《释文》卷一的《注解传述人》里,记载《尔雅》的旧注,有:犍为文学注三卷,刘歆注三卷,樊光注六卷,李巡注三卷,孙炎注三卷,郭璞注三卷,共有六家。但郭璞《尔雅序》上说:“虽注者十余,然犹未详备。”可惜他没有写出这十余家的姓名,我们只好根据《经典释文》所录的五家来说一说。  相似文献   

7.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汇释经典用语的训诂工具书,它汇集了从春秋战国以至秦汉间训诂研究的丰富成果,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因而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成书以来,有不少人对它进行研究,并为之作注,流传至今最有代表的是晋人郭璞的《尔雅注》,但由于训语过于简练,所以到了宋代,随着《尔雅》经学地位的提高,邢昺等人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尔雅疏》疏通相关训义,特别是其注  相似文献   

8.
《广雅疏证》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尔雅》“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著作者已不可考,见郭璞《尔雅注》)。如果这事实可靠,它无疑是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深为后世尊崇,公认它是我国古汉语词汇学、词义学的发端,是我国训诂学的始祖。继《尔雅》之后,历代均有人做傚《尔雅》体例,编纂训诂辞书,或著书删补《尔雅》中衍漏之内容,其中佼佼者,当首推三国魏太和年间博士张揖所撰的《广雅》。依据卷首所载张氏《上广雅表》得知,《广雅》原分上、中、下三卷,唐以后析为十卷,共一万八千字,所释训诂名物计二千三百四十五条。其书篇目次序完全因袭《尔雅》,博采汉人笺注以及《三苍》、《说文》、《方言》诸书,增广《尔雅》所未备,故名《广雅》。隋人曹宪为《广雅》作音释,因  相似文献   

9.
宫室宫、室两词可以互训。《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璞认为,宫、室是“同实而两名”(见《尔雅·释宫》注)。古时候,“贵贱皆称宫室”(《尔雅·释宫》郝懿行义疏),帝王的住宅也可称室,平民的  相似文献   

10.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训诂专书,在古典经学史和汉语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代学者黄侃先生称之为“诸夏之公言”、“经典之常语”、“训诂之正义”。自汉代《尔雅》成书后,学者纷纷为之注疏,最著名的有: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北宋初年邢昺的《尔雅注疏》、清代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其中,郭注、郝疏等倍受称颂,独以邢昺《尔雅注疏》,所受贬斥多于褒扬。本文作者初涉训诂领域,在研读《尔雅》的过程中,从邢疏中多受启发,感到对它贬抑过甚,似有不公,特为浅析,以就教于前辈学者。  相似文献   

11.
第一章《尔雅》概述 一《尔雅》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中国古来的传统,把语言文字之学,称为“小学”。小学书大别为三类:一是文字之学,以研究《说文解字》为主;二是训诂之学,以研究《尔雅》为主;三是音韵之学,以研究《广韵》为主。这一篇只简述《尔雅》,不及其它。 《尔雅》这一部书,自晋郭璞注,宋邢昺疏之后,到清代各家的笺疏、补正、校勘等等的著作,据周祖谟先生《重印雅学考跋》(《问学集》下,689——696页,  相似文献   

12.
乐山尔雅台高峙乌尤山巅,阅尽嘉州秀色.然而数百年来,无论是《嘉定府志》、《乐山县志》,还是近人的有关介绍文章,都没有提到它到底始建于何时.按同治年间重修的《嘉定府志》的说法,它因“世传郭璞注尔雅于此”而得名.(《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辞书,成于汉代.郭璞字景纯,山西闻喜人,晋代文学家,尔雅学家.)近十多年来,乐山介绍尔雅台的材料,都讲这一传说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北宋苏辙《初发嘉州》诗:“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  相似文献   

13.
《尔雅》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词书,是训诂学的代表作。在晋郭璞之前曾有过许多家注解,但都亡佚了。郭璞的《尔雅注》是完整地保存到现在的最早的《尔雅》注本,历来为世所重,在训诂学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近年来,笔者在钻研雅书的过程中,发现郭氏关于《释诂》中“肆”字的一条注释似有误。由于不仅仅是一个字的注释,还关系到对古汉语中反义同字词这类词的某些解释,而且说者多有,莫衷一是,似成为训诂中一个难题,故有必要专篇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14.
郭璞注书繁多,内容广泛。本文从文学角度,对郭璞注《子虚赋》、《上林赋》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对郭璞注《子虚赋》、《上林赋》的内容、方法及体例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十三经”之一的《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权威著作,对后世词义训释有着深远的影响。语义场是义位形成的系统,对《尔雅·释天》语义场分析之后,进一步与《尔雅》传统训诂学中语义的分类进行比较,揭示《尔雅》词义分类的特点及其时代局限,阐释秦汉时代人们认识事物、划分事物类型的思维、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说文》说:“菜,草之可食者。”《尔雅》郭璞注说:“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菜蔬”或者“蔬菜”就是日常作副食品用的草本植物,其中有些原产于我国,有些自国外传人。  相似文献   

17.
《尔雅》是按词义系统的体例对先秦注释所作的大总汇,它通过对古注的系统整理,提出一系列注释方法与条例,为注释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为后人注释、翻译古书提供了可靠依据。《尔雅》开“雅学”之先河,堪称辞书之鼻祖。  相似文献   

18.
《尔雅》是按词义系统的体例对先秦注释所作的大总汇,它通过对古注的系统整理,提出一系列注释方法与条例,为注释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为后人注释、翻译古书提供了可靠依据。《尔雅》开“雅学”之先河,堪称辞书之鼻根。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郭注、邢疏和《通志》,《四库全书》对《尔雅郑注》的评价并非至当。《尔雅郑注》是一部优秀的雅学著作,但是,如果要研究《尔雅》还需借助于其他雅学“善本”,不可仅仅局限于《尔雅郑注》一书。  相似文献   

20.
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的完成时间及先后问题,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虽有前贤论及,但尚无令人满意的成说,还有推考的必要。我认为,考虑下列三个因素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郭注所引的晋代材料。这类材料大多注明了年代。二是诸书相同条目注文的异同。这类材料往往反映出注释的先后。三是郭璞对江东方言的认识过程及郭璞主要活动的时间段。 一 要以郭璞主要活动时间段作依据之一,就有必要先介绍郭璞的生平。 郭璞(公元276—324年),字景纯。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是西晋末东晋初“博学有高才”的训诂学家、文学家。房玄龄《晋书》有传。 郭璞生活在“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晋代社会最动荡的时代。二十八岁前主要生活在河东。建武元年(公元304)初,郭璞预感到战乱将起,邀亲友数十家几经周折来到洛阳。郭璞在洛阳住了五年时间。永嘉四年(310年)十一月,司马越率晋军主力十万余人退守许昌,郭璞随军南行,于次年春到达庐江。七、八月间南渡长江到宣城,安居于暨阳(今江苏江阴县)。宣城太守殷佑召郭璞为参军。其后入王导幕府。太兴元年(318年)三月,元帝即位,郭璞作《南郊赋》,深受元帝赏识,擢为著作郎。太兴四年初,上《省刑疏》、《日有黑气疏》,迁升尚书郎。其年底,郭母病逝,郭璞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