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郑挥 《上海集邮》2008,(6):34-38
上世纪90年代初,宁波镇海区西水门桥竺家旧屋拆迁时发现清代竺钜封(又名修尧、巨峰)师爷遗留下来的一只旧木箱,内存老式信封、信笺函件、单据、信局经折(账折)等物。时间跨度从竺师爷1885年去江西吉安府任职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26年。经过整理后笔者曾撰文介绍个别信封,但总觉得太零乱,未能按时间系统地、客观地以实物形式还历史原貌。由于书信涉及面广,又大多被蛀蚀而破旧不堪、文字潦草,故至今日才重新整理完毕。竺师爷的信笺可分民信局封、信局经折(账折),全泰盛信局封、甬申甬汉线轮船信客封、宁波帮人物有关书简、大清官局封等多项,触及民信局史、信客史、大清官局史、清代官僚史、宁波帮人物活动史、民情风俗史等。  相似文献   

2.
郑挥 《上海集邮》2008,(8):36-39
五、甬江泰余宝庄、镇海渔业银行从业记在甬江泰余宝庄、镇海渔业银行这两家钱庄、银行从业阶段,竺师爷遗物中留存的多是他作为经办人收到的客户寄来的账单。1891(辛卯)年十一月十九日,驻沪泰来公司寄给宁波镇海渔业银行竺师爷的钱庄账单,  相似文献   

3.
郑挥 《上海集邮》2008,(7):35-37
三、奔走从商扬州仙女庙竺师爷去吉安上任之前就曾在仙女庙(现江苏省江都市)经商。一件通过“镇海森昌信局”寄递给仙女庙协茂恒行竺师爷的银信(图1),  相似文献   

4.
郑挥 《上海集邮》2008,(9):38-41
八、辛亥革命前后 2005年夏,经宁波市江北三代从事信客业的徐云芳老人介绍方知,从清代至民国宁波七邑信客有走汉口路的,长年来有甬汉线轮船信客活动,往返为商界和乡亲服务。经细读光绪年间竺师爷以及宁波月湖陈有彩先生去汉口发展时期所留下的信函,发现以前认定亲友捎带的手递封其实大都由甬汉线轮船信客传递(详见拙文《再论信客》)。下附几件竺师爷留存辛亥年的袖递封、官局封与甬汉线轮船信客实寄封。  相似文献   

5.
梁焕枝 《武当》2006,(12):31-34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拜广东鹤山古劳村冯威廉师爷之早期弟子赵赴继为师,学习古劳咏春拳(赵与笔者是连襟关系)。闻赵师生前讲,冯师爷白幼好武,曾习过洪拳、台湾拳等等。冯师爷年轻时,日寇横行,正入侵广东。冯师爷为保家卫国,从军于当年抗日队伍十九路军,后成为大刀队队长。  相似文献   

6.
最后的肘捶     
说起三十年前与师爷周子岩交手的那段经历,64岁的申孝生像是在说评书:“师爷让我出招,我心里合计,一个70多岁的老头子有什么厉害的,于是只用了三分力气,朝着师爷迎面就是一拳,不料师爷说‘太轻,再来!’我只得手上再加了些劲。这一拳刚贴近师爷身体,说时迟那时快,他一抬手,封住了我手腕,接着随势一拖一拽,顿时我就飞了出去,‘咣’的一声,跌到了对面的炕上,差点儿没砸着正在炕上做针线活的师奶……”  相似文献   

7.
丁水德 《武当》2008,(8):37-38
1917年,健侯师祖仙逝后,澄甫师爷秉承父志,南下授拳。从此,开创了杨式太极拳在江南广泛传播的新局面。师爷南下后,先后受聘于中央国术馆和浙江省国术馆,分别担任一等教习和教务长。此后,为追随师爷,杨氏弟子也纷纷南下。其中,涉足杭州的有杨少侯、牛春明、田绍轩、李雅轩、褚桂亭等人。  相似文献   

8.
辛未羊 《收藏》2008,(3):91-91
2006年2月12日上午,我在南湖古董市场一个地摊上看见一页信笺,为带金铂的宣纸印制,竖红条格,整体透着明显的陈旧感。信笺正面显著位置写着“修建铁路,巩固国防,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18个毛笔字,字体遒劲独特,落款“周恩来”。名字之下盖有周总理的阴文私章,红色已经褪成杏黄色。信笺红框上方从左列右横排仿宋繁体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信笺右下角边缘处印着一枚长方形小戳为“档案馆(密)”4字(附图)。  相似文献   

9.
杨梅 《精武》2009,(9):40-41
本人自幼修炼内家三拳(河北形意、陈式太极和程式八卦),主要师承我祖父杨青林(形意八卦一代大师,曾经跟随张占魁师爷和李存义师爷多年),其间且受到诸多武林大家的亲传和指点,对内家拳、中医、气功和道家内丹等有着一定的体会和修为。  相似文献   

10.
继免费派发“110信箱”专用信笺之后(参见051145),今年1月起,再度在市内24小时便利店等网点内放置新版信笺,供民众免费取用。  相似文献   

11.
梁焕枝 《精武》2002,(3):48-48
当年,我和师兄弟们练叠掌对拆时,赵赴继师讲了这么一件事:20世纪50年代,赵师随冯廉师爷到广州教拳,同宾馆住有一泰国拳师,他看见我们打的动作“软手软脚”,要与冯师比试。冯师爷见其有渺视之意而允之。冯师以上半步掌和三角马掌两次把泰拳师击倒在地,使其口服心服,后与冯师爷和赵师结为朋友。  相似文献   

12.
梁焕枝 《精武》2003,(2):48-48
当年,我和师兄弟们练叠掌对拆时,赵赴继师讲了这么一件事:20世纪50年代,赵师随冯廉师爷到广州教拳,同宾馆住有一泰国拳师,他看见我们打的动作“软手软脚”,要与冯师比试。冯师爷见其有渺视之意而允之。冯师以上半步掌和三角马掌两次把泰拳师击倒在地,使其口服心服,后与冯师爷和赵师结为朋友。  相似文献   

13.
张立 《收藏》2007,(8):150-151
本人收藏的这几枚实寄封(片),或为军人所书写,或通过军邮寄递,或邮品本身印有人民军队的形象。为以此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80周年,特对每种邮品作以点评,同时以五角星标估了收藏价值(邮品与信笺的合估;无信笺者,即仅有邮品价值),各以五颗星为最高。  相似文献   

14.
梁焕枝 《精武》2008,(8):42-43
在上世纪50年代,吾师赵赴继目睹冯廉师爷在广州海珠广场与一泰围拳师切技,一瞬间令对方倒地。使之口服心服,二人成为挚交。赵师后来问及冯师爷本门实战打法.冯曰:“以静制动,犯则立扑、”后来我问赵师何以称“犯则立扑”.赵师说:“对方微动即上”。二十多年研练、教徒的实战经历使我认识到咏春拳是一门近身的实战功夫,  相似文献   

15.
靳爱祥 《精武》2008,(1):50-51
当我撰写《精武》第十一、十二两期有关我本人体验“卢氏结构”和缕析萧氏八卦掌脉络的文稿之际,我的老师卢忠仁先生(以下均称卢老),历历介绍了萧海波师爷一生的学艺、磨练、任教、领衔、办差(所有这些都是萧氏在清代的经历)和清亡后返乡休养,其间一度应“中华武士会”主管张占魁的邀请来天津承办“第一国术研究社”(上世纪30到40年代)并开始授艺;后又返回故里直至终老于自己的故乡。由此看来萧海波师爷是在清代过了大半生的,清亡时他已是49岁了。所以萧氏主要业绩都是在这大半生经历的;从萧氏学艺下山,未经闯荡汀湖,末经武林交往,一出面就进了庄亲王府担任亲王的武教师,卢老当年听过萧师爷还能大段落的背诵经书,可见萧氏在王府任武教师之余,曾照看过亲王读书是真的,因为萧氏不识字,只有经常伴随亲王读书,才能背诵经文;而且萧氏入府后,由于办差得力,慈禧下旨在热河开采金矿时授萧氏以五营统领之衔做护矿武职数年,这都使得萧海波在清代是没有传播技艺机会的,可以说萧海波师爷的经历、作为是晚清以来,任何王府的拳艺武师都不能与之相比的。萧海波师爷在艺成下山之际,山中戒规“下山之人,严禁武艺外传”,其他武师外传武艺,因社会人士的需求和山中戒规对原传有所变动,而萧氏来津传艺时已是民国,山中组织早已不存在,所以萧氏是将所学原传武艺原封不动传艺于卢老的!  相似文献   

16.
姚国钦 《精武》2003,(1):30-31
我拜师时,师叔对我说:“当年杨健侯在北京授拳时,跟在后面背剑的就是你师爷——田兆麟。”  相似文献   

17.
徐冶敏 《上海集邮》2005,(11):45-45
8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在乐购超市光新店举行“110信箱”专用信笺(图左正面,图右反面)首发活动,免费向市民发放。  相似文献   

18.
吴氏太极拳传人吴图南先生享年105岁,杨禹廷享年95岁,马岳粱享年98岁、他的夫人吴英华享年91岁,温铭三享年88岁,刘晚苍享年84岁,我的师爷王培生先生享年84岁……  相似文献   

19.
张铭 《武当》2005,(7):20-20
耿氏形意劈枪,是北京四民武术社创始人,人称“粉面金刚”耿继善的拿手绝艺,同时耿继善又是河北形意拳一代宗师刘奇兰的高足。本篇介绍的大枪是耿继善之孙——耿德福师爷传于冯子中师父(武术六段)和师伯周礼厚、师叔张勇的。师爷过世后,师父三人又  相似文献   

20.
梅花通背拳     
曹广超 《精武》2008,(5):64-65
梅花通背拳,是丁太师爷和李锦祥师爷下传至梅花拳十五世传人到汉军先生和王丕征先生的。王丕征先生于民国年间曾用此拳在开封打擂勇夺第一,被誉为“花拳大王”。此拳手法紧凑,动作快速勇猛、力由脊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