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国初年四川报业发展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俊锋  彭红碧 《新闻界》2005,(4):107-109
1911年11月,四川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重庆和成都先后成立了蜀军政府和大汉四川军政府。在新政言论相对自由的时局下,各级政府机关、各党派、各群众团体甚至个人竞相办报,把报纸作为自己宣传的舆论阵地。四川报业在民国初年获得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并且呈现出报刊数量大、种类多、范围广等特点。一据统计,从辛亥革命兴起到五四运动前夕这段时间,四川就先后涌现了150多家报纸。据其内容发布特征,这些报纸大体可分为政治类报刊、经济类报刊和文教思想类报刊(详见附表)。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是政治类报刊。它包括新政权的各…  相似文献   

2.
1911年,中国爆发了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成立地方军政府.当年10月陕西光复后,建立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组织的"秦陇复汉军政府",军政府设教育部,曹雨亭任部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陕西军政府复更名为"中华民国秦军分政府",改教育部为教育司,李元鼎任司长.  相似文献   

3.
国立中央大学(以下简称中大),1928年5月成立于南京。1902年(光绪28年),张之洞创建三江师范学堂于南京。1905年(光绪31年),该校改称两江师范学堂。1911年(宣统3年),两江师范学堂停办。1914年,江宁各省立学校校长贾丰臻等建议筹设高等师范。1915年9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建立。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决议筹建国立大学,经北洋政府国务院通过,设国立东南大学于南京。1921年9月,国立东  相似文献   

4.
1911年(农历辛亥年)是中国历史上发生裂变的一年,这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从此辛亥革命势不可挡。起义最终取得了胜利,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形,并引发各省纷纷响应。11月5日,浙江省城杭州光复,随即各府县接连宣布光复。11月7日,浙江军政府应运而生,它是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核心的、依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2003年入夏以来,三峡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在这时刻,一个叫弗里茨·魏司的德国人于20世纪初拍摄的三峡照片就显得特别珍贵。 1907年至1914年,弗里茨·魏司由德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派驻成都。这一时期正值清王朝日趋灭亡,国民革命逐渐兴起的交替时刻,社会动荡,山河破碎,民不聊生。7年中,魏司的足迹踏遍了四川的山川湖泊,城市乡村,并将目光所及凝固在相机的镜头里。在中国的18年中,魏司先生在成都的时间最长。在  相似文献   

6.
1949年8月29日,蒋介石在重庆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主持召开最高军事会议,提出了“固守四川,确保西南”的作战方针,精心构筑以两南为基地、重庆为指挥中心、四川为主耍据点、川陕边为守备重点、陇南陕南为决战地带的“大西南防线”。主力集团胡宗南部依秦岭主脉构筑主要防  相似文献   

7.
龚克  龚进 《四川档案》2011,(2):31-33
一、大汉四川军政府改组前夕的成都局势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武力镇压请愿群众的"成都血案"发生后,成都、华阳、温江等十余州县的同志军对成都实行大围攻.赵尔丰在向朝廷求救的同时,调遣川滇边军和新编陆军第十六标速来成都解围.清廷也急令鄂、湘、黔、滇、粤、陕等省派兵入川镇压成都同志军.  相似文献   

8.
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市唐元村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学校,次年转入济南法政专科学校。1914年,他投笔从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并先后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市市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部南下抗战。1940年5月1日,在枣宜战役(枣宜改自忠)中英勇殉国。1940年5月28日,重庆国民政府举行隆重葬礼。8月15日,延安各界人士举行张自忠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分别送了挽词。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西迁,以重庆为陪都,成都为支前的重要基地.四川成了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挤、文化中心。外省同胞纷纷来川避难,南京、上海,平津、武汉等地许多较有影响的报刊,也先后迁至成渝出版发行,四川的新闻事业,空前繁荣.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10.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大功告成,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窃了去。袁一心要建立独裁专制统治和复辟帝制,于1912年指使无耻文人薛大可创办《亚细亚报》,为其做宣传舆论工作。他还采取各种手段,收买一切可供利用的报纸,左右它们的态度。1913年9月初,袁扑灭国民党的“二次革命”,同时镇压了一批国民党系的报纸。1914年他又公布《报纸条例》和《出版法》,对不利于己的报纸严加禁限。1915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作为支持袁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直隶省地处京畿,位置极其重要。其军政长官为当时著名人物,如冯国璋、赵秉钧、朱家宝、曹琨、李景林、孙岳、褚玉璞等先后主直。在当时,欲控制北京政权,必先控制直隶省。为争夺中央政权,北洋军阀皖系、直系、奉系发生多次战争,因此直隶省军政长官像走马灯式的更迭频繁,  相似文献   

12.
1911年6月,成都爆发保路运动,引鄂军入川弹压,造成湖北防务空虚,诱发武昌起义并燎原为辛亥革命而推翻清廷。正如孙中山先生后来评价:“四川保路同志会与保路同志军实为吾党辛亥革命军兴之始,如果没有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或要再迟一年半载。”本文通过大量档案文献考据指出,1911年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四川农业大学最初的前身办学机构),在保路运动中不仅涌现出了曹笃、朱国琛等重要领导人和组织者,辖属农事试验场更是保路运动中极具戏剧色彩的“水电报”发送地。  相似文献   

13.
《留美学生季报》是清末民初留美中国学生在美国编辑,在国内发行的一份杂志,在出版发行方式上具有独特性。通过该杂志,身处美国的留学生们向国人介绍美国国情,为国人打开了一扇了解美国国情的大门。因而该杂志在内容上亦是独树一帜,在留学生及国内知识界有较大影响。任鸿隽于1914—1915年先后担任《留美学生季报》的编辑和总编辑,亦是该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他在任期内给该刊从形式到内容均带来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1911年11月,浙江军政府成立以后,立即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农工商业发展、稳定财政经济、支持革命政府北伐,同时积极致力于社会改革。军政府相继颁布了《暂行商律施行法议决案》、《浙江省实行禁绝鸦片议决案》、《令各县知事禁止缠足文》等法令文告多项,在禁鸦片、剪发辫、废缠足、易礼节等方面多有建树,社会风气为之一新。政府机构设置也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5.
沈航 《兰台世界》2016,(24):141-144
辛亥革命后,浙江省地矛盾凸显。浙江军政府为树立权威,围绕着财政权与人事权的归属与地方军政分府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这个过程中,浙江军政府采取"集权军政府"的策略,这个策略既有强势集权又有理性退让的内容。经过省地双方的冲突退让,浙江军政府较快地收回了财政权与人事权,完成了集权军政府的既定目标。可以说,民初浙江的社会转型,就是在省地矛盾的产生与化解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推进。  相似文献   

16.
南京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由民族实业家张謇于1914年创立的。1915年1月,许肇南被聘任为校长(初期称主任,后称校长)。许肇南(1886~1960),字先甲,号石栅。贵州贵阳人。1886年12月12日生于贵阳,4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谭氏抚育,在贵阳入私塾启蒙。塾师的严格教诲,使他对古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考入成都高等学堂,开始受到西方先进自然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龚克 《四川档案》2014,(6):43-44
<正>1911年夏秋发端于成都的四川保路运动,最初是由承担了川汉铁路大部分股本的绅商发动,主要是以收回铁路建筑权由川人自办铁路为目的,开展破约保路为策略的和平请愿活动。由于清政府顽固坚持将川汉铁路收归国有,借列强巨款修路,路权抗争逐步演化为由保路同志会发动的轰轰烈烈的全川抗议活动。四川总督赵尔丰秉承清廷意旨,制造了"成都血案",最终导致有革命党人领导的同志军武装起义。四川保路运动的发生加速了封建清王朝的覆灭,正如孙  相似文献   

18.
陈翰伯(1914—1988)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他1932年入燕京大学新闻系读书,以后就与报刊宣传工作结下不解之缘。三、四十年代他曾先后在《西京民报》、《西北文化日报》、《时事新报》、《文汇周报》、《新民晚报》、《联合晚报》等报社任正副总编辑。1949年后,担任新华社编委兼国际新闻部主任、新华社新闻  相似文献   

19.
<正>到过成都的朋友都知道,成都周边有一条路叫东大路。如果你坐成都地铁的话,你会发现,地铁二号线有一个站,就叫东大路站。这条路通往哪里?为什么叫东大路?这条路曾经繁华过吗?东大路其实就是从成都到重庆的大路,因为成都历来是四川的省府驻地,到重庆是往东南,所以就叫东大路了。在重庆,当地人也叫这条路为东大路,而不叫西大路。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像现在一样,重庆到成都的铁路叫成渝铁路,高速公  相似文献   

20.
章士钊曾于1914—1915年成功地主编《甲寅》月刊,1925年复刊《甲寅》,改为周刊.《甲寅》周刊具有"半官报"的性质,其作者群主要在政界而不在学界,虽宣传复古,却未能构成强大的思想阵营,栏目的编辑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加之资金来源解释不清、经营不善等原因,《甲寅》周刊饱受攻讦,停而又复,复而又停,成为民国新闻业的"孤臣孽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