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及创新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迅速,但其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步伐远远跟不上其规模的发展。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特点和技术创新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策略,希望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指出:“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于企业的创新模式及其选择是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生产技术能力和组织管理特征密切相关的,企业可以通过不同创新模式发展阶段进行动态管理,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和技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小企业技术创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并论述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的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基于分析结果,依据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三种类型的特点,提出了适合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范祖兴 《华夏星火》2003,(12):20-22
福建南平市科技局根据南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决定》的精神,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中小企业发展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2001年5月21日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开始启动后,在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申报工作,取得了显成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政府支持、企业主导、社会中介的三位一体战略是提高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知识产权价值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综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企业整体上并未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如何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各级地方政府的一件大事。基于知识产权价值角度,从微观上对企业技术创新各阶段及服务保障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构建基于知识产权价值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综合模型,并提出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为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制定、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制定等方面提供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我国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然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还有待提高。本文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现状入手,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内外部环境中技术创新劣势,论证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更好的发展必须走“合作创新”的道路。并从资源的互补性、技术和知识的扩散、风险分担等几个角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合作创新战略的优势进行分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楠  王国领 《内江科技》2011,32(7):23-23
本文阐述了技术创新的现实意义,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提高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对策:政府支持、企业主导、社会中介参与的三位一体战略。  相似文献   

9.
科技交流合作的战略目标是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规模小、创新能力薄弱。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是大部分中小企业采取的创新战略。其中合作创新是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企业开拓交流合作渠道,提供交流合作项目、提供合作研究项目的评价体系便成为了科技交流合作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强化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企业管理的一股潮流.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和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因此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建设,促使其健康发展,对中小企业的成长乃至国家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美、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比较分析,提出中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张化 《中国科技纵横》2011,(22):120-120,127
技术创新程度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战略。当前我国企业普遍以追求增长速度型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模式,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从追求增长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模式转变,从主要依赖技术引进向自主技术创新为主的模式转变,已经成为产业转移战略中的一个首要任务。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当前技术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以优化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联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提升市场竞争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知识产权作为对技术创新成果保护的载体,已成为规范企业间技术竞争和影响企业间利润分配的重要制度工具。在对技术创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关联性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小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日渐暴露出各种问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因素,并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但中小企业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企业自身和政府支持来获得。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推出了一系列旨在破除制约企业创新体制机制障碍的政策措施,以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出台,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近年来,国际形势和我国发展环境经历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凸显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坚持延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政策要求,"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体系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劲  姜涛  张朋伟 《软科学》2002,16(4):80-83
技术创新已日益成为国内外企业发展的焦点话题,被视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但如何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或者说如何持续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如今已成为制约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的一道鸿沟。本文的目的就是力图在借鉴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为我国企业设计出一套适合国情、易于实践操作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7.
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成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中介组织等各个创新主体都参与的发展战略.文章分析了区域科技资源环境及中小企业的现状和需求,阐明了构建淄博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必要性.文章围绕“线上线下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服务实践,介绍了新时期下淄博生产力中心如何促进区域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升淄博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18.
陈铁军 《科研管理》2004,25(Z1):37-44
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全球竞争的源泉和动力,但随着技术和市场变化速度加快,技术创新工作的风险加大,技术创新失败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迫切需要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的管理减少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而技术创新管理首先需要从战略的角度考虑技术创新,整合技术创新的资源,探索技术创新发展的轨迹.动态能力恰好提供了一种合适的战略框架,这种战略框架能适应技术和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依靠独特的流程、企业所处的地位以及发展路径决定,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技术能力,从而使能力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流程、路径和地位为分析对象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能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适应外部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使企业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年来山寨现象在我国愈演愈烈,大量山寨产品的制造者——我国的中小企业,其技术创新现状也更加引人关注。众多依靠复制和模仿生存的中小企业基本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能力,这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面对各种技术创新的瓶颈,中小企业应采取积极态度,逐步突破瓶颈,培养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优势。  相似文献   

20.
企业专利策略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的重要部分,是党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技术创新是战略实施的价值回归和核心所在。通过多维度的技术创新,可以提升企业专利战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本文分别针对技术创新型、生产制造型和服务贸易型三类企业,结合笔者在本刊2011年第7期《企业的专利运用策略简析》中提出的六种专利运用策略,简析技术创新如何促进企业专利策略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