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期,政治经济转型、民主气候和公共意识增强,民众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参与公共事务、自由言论的公共话语空间。①公共话语空间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  相似文献   

2.
学者括孙为:"旭培培育把"和公营共造新公闻民"社概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笔者理解为:"公共新闻"倡导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鼓励民众的广泛参与,媒体搭建平台,促成政府、  相似文献   

3.
微博作为一种典型的互联网电子媒介,其提供的社交平台本质上是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一种新型语境。同时,微博的兴起也为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这个虚拟的公共空间里,产生了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公共语境,公众可以在公开的情况下,对各种时事展开讨论,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下我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一大转变。本文将对微博语境及其内部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情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研究聚焦媒介素养的两个维度——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和媒介参与意向,探讨个体政治认知、人际讨论模式、媒介使用、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功效意识对它们的影响。在对四城市2409名市民随机面访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公民的政治与公共事务兴趣和开放型的人际讨论模式对媒介素养的两个维度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网络新闻和海外媒介的使用对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有重要贡献,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功效意识正向影响公众的媒介参与意向,而更高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也预示着更高的媒介参与意向。  相似文献   

5.
网络自媒体缔造的场域兼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的特征,由于沟通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网民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各种思想能够迅速传播,从而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另一方面,网络自媒体受到传统媒体不断渗透与融合,一定程度上存在议程设置,而且发言权并非属于所有人;同时消费社会的文化也促使网络自媒体严重商业化,除了参与公共事务,公众利用这个场域更多是进行私人交往和娱乐;加之不断变化外部环境,都在弱化该场域公共领域特质。建构网络自媒体公共领域,亟须公共理性的不断培养。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媒体所发起的传统公共新闻运动,由产生到最终走向终结的过程梳理和原因分析,为我国当前的新闻实践提供启示.论文认为,西方的传统公共新闻是一场超越现实的实验;"公共领域"与精英政治的矛盾、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淡漠以及媒体居间角色所导致的公信力下降是其走向终结的主要原因,但其着力于改造社会和提升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与追求值得肯定;开展公共新闻运动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而这些条件的获得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相似文献   

7.
杨朝娇 《东南传播》2010,(12):30-32
广东网络问政实践中,网民对公共事务的平等参与塑造了理性公民,网络问政平台拓展了公共空间,网络问政议题形成了公共舆论,这体现了网络问政对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延伸。在此基础上,从政府角度通过加大信息公开来保障公共领域的合法性,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来拓展公共空间,从公众角度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而形成理性、批判性、建设性的公众舆论等是现代公共领域借助网络时代得以扩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吴潇芳 《视听界》2011,(1):90-90
微博这一网络媒体全新的信息传播形式,为网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哈贝马斯定义上的“公共空间”,成本极为低廉,速度极为快捷,送达极为有效。成千上万的网民通过微博关注、转发、评论、发布等形式,在140个字的篇幅内发出自己理性或感性、支持或反对、喜悦或愤怒的声音,国人的公民意识前所未有地高涨。微博与主流传媒间交互运作形成的影响力是如此巨大,我们已经很难估算,微博式参与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诸多公共事件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席悦 《新闻世界》2014,(6):136-137
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态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用户的交互性得到尊重,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可以参与到针砭时事的公共环境中。其中微博的兴起,更是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使得使用者参与的意识越发强烈。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微博当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在出现之初与出现一段时间后,大众对其的关注度及评价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随着时间的变化大众的观点也会出现变化呢?本文从公共领域理论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颜笑漪 《新闻世界》2011,(6):243-244
优质报刊具备公信力与专业视野,若又兼具双向沟通,自由讨论,广泛参与等特征,就可以是个给公民提供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了,即哈贝马斯理论中对公共领域阐述的很好的平台。而党报作为政府的喉舌,也可以成为优质的公共领域平台。  相似文献   

11.
公共新闻(关于公共事务的新闻与舆论)或许并不新鲜.但其引导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理念与传播方式却体现了网络时代的特征.也适应现代公民社会民主政冶的需求。党报历来是公共事务的主要报道者.其权威性相当大程度上建立在对公共事务的准确报道基础之上。本文以深圳特区报的实践为案例.阐述通过开拓公共新闻改进相关报道,对于创新与强化党报权威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碎片化到网络化:治理何以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化治理在汲取新公共管理中的效率养分的基础上,并将宪政主义中的公平、正义、参与精神融入公共事务的解决之中,从而更有助于将公共权力还于社会、还于民。  相似文献   

13.
村民借助移动互联网从私人领域走向网络公共空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商讨和行动,实现从“村民”到“网民”再到“公民”的转化.村民通过网络公共生活复兴,使分散在不同时空中的个体再聚合,密切社会交往,重构社会连接,实现“网络共在”.村民通过网络公共参与重建乡土舆论,重构乡约民规,重兴乡土精神,达成“舆论共识”.村民通过网络动员、组织共同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促进“共同行动”.网络公共空间建构了新型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和机制,经由传播实现了村民从“共”到“公”的转化,在讨论和行动中拓展了“公”的边界,再生产了乡土公共性.传播构成了网络公共交往,传播生成了网络公共舆论,传播促成了网络公共行动,因此传播生成公共性.  相似文献   

14.
对三个网络公共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网络公众参与的机制、局限和意义。研究发现,网民的围观和行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介的协作、舆论领袖的引导和评论,是公众参与形成强大舆论压力的基本条件,而议题性质、参与者的素质、各种社会力量的介入和政府的开明是决定公众参与能否影响公共决策的主要因素。当前网络公众参与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或推动公共决策的变更,而在于推动信息公开、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壮大公民社会、逐步改变政府的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15.
公民新闻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以及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和监督意识的提升,普通人凭借自己的爱好和技能也可以从事记者工作,公民新闻蓬勃发展.公民新闻主要关注公共领域,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向大众进行传播,与网站和电视的结合使其影响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6.
叶芳 《新闻战线》2015,(2):32-35
所谓公共话语空间是指公民在国家政治权力之外,运用自身的话语权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讨论的活动空间。媒介的出现使得社会公共话语空间得到迅速发展,其为社会公共事务讨论提供了一个话语平台,且让社会大范围的公共对话与讨论成为现实。政府运用新媒体参与公共话语空间的特点首先,政府以及媒体的把关功能弱化。在媒介领域,所谓把关是指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媒体从业人员或其他组织会对信息进  相似文献   

17.
张泓  罗序文 《新闻界》2003,(6):18-19
“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管道和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在现代国家的公共领域中具有头等的重要地位。”(哈贝马斯:1999)。新闻(journalism)、公共领域(publicsphere)与民主(democracy)一向被社会学者认为是重要的″三角关系″。新闻媒体应该是公共领域的重要形态,是公民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途径。利用媒体资源来建立一个有效的公共领域模式涉及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有效的?二是当前的媒体资源有哪些?三是如何建立?有效的模式必须符合公共领域的内涵,这一内涵有:(1)公共领域是…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以来,北京六里屯垃圾发电项目被叫停,厦门PX项目迁建的消息相继被媒体披露,这些事件显示了公众参与环保公共事务的成果,也表明公共参与已成为环境问题解决的新途径。而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交流和公共讨论的平台,对于环境议题的构建、舆论的引导也成了环保公共参与的一个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意义]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是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举措之一,对社会组织“弱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购买形成机理进行深入探析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购买。[方法/过程]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层层编码、归纳和提炼,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购买中社会组织“弱参与”形成机理的双阶段理论模型。[结果 /结论 ]社会组织参与意愿薄弱生成阶段主要受参与能力不足、参与认知短缺、政府信任薄弱、行政压力强化和社会空间弱化等因素影响;参与意愿薄弱向“弱参与”转换阶段受正式制度环境缺失和非正式制度环境缺失的双重调节。将社会组织置于公共文化服务购买视角下,探究其“弱参与”形成机理,突破现有关于公共文化服务购买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视角,为学界探讨公共文化服务购买相关问题和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购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本文从这一视角解读19世纪末20世纪初划时代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浅谈他身上具备的"公共知识分子"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