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中国当代诗坛,"中间代诗群"是介于"第三代诗人"与"70后诗人"之间一股不可忽略的中坚力量。他们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诗歌起步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中间代诗群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诗歌运动,而是指一代诗人的写作立场和诗风,代表诗人有安琪、臧棣、伊沙、叶匡政、陈先发、赵丽华、潘维、西渡、桑克等。中间代诗人具有鲜明的写作个性,自觉维护诗歌的独立写作与本真写作,反对诗歌派别之间的对立,对观念写作持否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时期以来的重要诗人,杨克经历了1980年代的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运动,然而,随着1990年代商品经济和消费社会的来临,他开始尝试创作转型,以描绘工业社会的兴起及其现代背景下的城市书写为主,并见证了个人化写作时代诗人心态的变化。他的创作转型,触及灵魂,在民间立场的支撑下,从细节呈现到批判精神,愈显精彩。  相似文献   

3.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异".然而"中间代"或"中生代"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于"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的"代",他们应属于"新生代"的一部分或一种写作倾向,或者应称为"新生代后期诗人".  相似文献   

4.
"90年代诗歌"已成为当下诗歌批判界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术语.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90年代诗歌"的命名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的命名中,诗人、批评者都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但总体上讲是三种认识:一是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定的中性的时间命名;一是以"知识分子写作"为主体的诗人、诗评家的文学史意义上的命名;三是对"90年代诗歌"命名的否定性命名.分析比较而言,以中性的时间意义命名更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的后朦胧诗是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诗歌创作,创作主体包括第三代诗人以及90年代倾向于"个人化写作的"诗人群。朦胧诗退潮以后,一批更加年轻的诗人,以断裂的姿态挥别朦胧诗人的诗学追求,他们竭力摆脱朦胧诗带给自己影响的焦虑,撕碎有寄托的描红者的身份,致力于开拓一片自由的诗学园地。这群诗人对诗歌的热情,对诗歌创新的追求,对创作表现出的虔诚,在我们这个文学已经失去轰动效应之后的时代里是值得追忆和怀念的。本文试图梳理朦胧诗以后当代诗坛的流派、代表诗人,以及他们的创作和理论,在游动的悬崖上观看后朦胧诗"喧哗与骚动的风景",倾听夜莺在那个时代的歌唱。  相似文献   

6.
"文革"结束后的文学新时期,一大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被剥夺了创作或发表权力的中老年诗人如艾青、绿原、牛汉、曾卓、郑敏、公刘、流沙河、蔡其矫、昌耀等得以复出诗坛,这批"归来"的诗人复兴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短时间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写下了大量积淀着个体生命沉痛经历的诗篇."归来"的诗歌充分表达了忧愤、反思和回归人性的主题,内容凝重,感情深沉,思辨色彩强烈,个性鲜明.诗人们的"归来"跨越了历史的断层,接续并重建了"五四"以来的诗歌传统,它表明当代诗歌在历经磨难之后获得了自身应该享有的健康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7.
70年代出生的诗人以群体面貌崛起于诗坛.他们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游离,没有充分挖掘这一写作资源;他们的诗歌创作成为生活表象的罗列;诗歌语言完全追求叙述化的效果.他们进一步发展了第三代诗人的后现代精神,谈不上"诗歌革命".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的后朦胧诗是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诗歌创作,创作主体包括第三代诗人以及90年代倾向于“个人化写作的”诗人群。朦胧诗退潮以后,一批更加年轻的诗人,以断裂的姿态挥别朦胧诗人的诗学追求.他们竭力摆脱朦胧诗带给自己影响的焦虑,撕碎有寄托的描红者的身份,致力于开拓一片自由的诗学园地。这群诗人对诗歌的热情.对诗歌创新的追求,对创作表现出的虔诚,在我们这个文学已经失去轰动效应之后的时代里是值得追忆和怀念的。本文试图梳理朦胧诗以后当代诗坛的流派、代表诗人,以及他们的创作和理论,在游动的悬崖上观看后朦胧诗“喧哗与骚动的风景”,倾听夜莺在那个时代的歌唱。  相似文献   

9.
评论界对第三代诗人作品中的“世俗生活”场景有很多论述,但少有评论家对此有一个细致的分析与描述。本文以于坚诗中的“世俗生活”场景为分析对象,从80年代到90年代于坚诗歌写作方式的变化,指出正是诗人原有美学经验的失效导致了90年代诗歌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5,(7):59-64
虽然第三代诗歌运动流派众多,各派别的理论主张不尽相同,他们从事的诗歌实践也有不同的具体追求,但从整体上看来,第三代诗歌又具有一些大致相同的"代"性创作倾向。相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历史上的诗歌传统,第三代诗歌表现出大体一致的反叛性创作姿态,注重世俗化的审美视野,表现出调侃游戏式的情感基调,大量实施"重写"和"戏仿"的写作策略以及运用"反优雅"、"反意象"、口语化的语言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诗人王家新的创作特点从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时期的淸峻、质朴逐渐转向坚定、沉实,充满强烈的承担意识,成为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基于此,着重从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诗歌内部发展的要求以及个人诗学观的变化,探讨了王家新创作转型的主要原因,以期更为详尽地了解王家新诗歌创作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谱系学的角度考察了90年代诗歌的新变.首先用"中断说"来质疑目前流行的"断裂说",同时对90年代诗歌的版图、处境、流向进行了粗略的描述;其次,着重就一些重要的写作现象,如"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 "女性写作"、"老诗人写作"、"流行歌词写作"等,进行了本质化的梳理和"文学史述"性质的总结;力求点面结合地呈现出90年代中国新诗真实的图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汉语新诗在一次次裂变中前进,于看似混乱的表征背后得到了空前的生长。朦胧诗式微以后,引渡出来一批极具才华和创造力的"第三代"诗人。通过叙述策略的转变、文化之诗的探寻以及"元诗"意识的运用三方面来简要梳理"第三代"诗人在这一时期为新诗的创作发展作出的种种实践与探索,分析一些代表性的诗歌文本以及诗歌现象,试图给当下困境中的现代汉语诗写作提供一种启示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朦胧诗浮出地面不久并渐渐获得读者的认可时,一股新的诗歌浪潮以一种一往无前的气概汹涌而来,“第三代”诗,90年代个人化写作,70后诗人群等各种诗歌流派和浪潮接踵而至,让人目不暇接。从“第三代”诗开始,先锋诗歌构成了一个连续性的艺术系列,产生了一批才华功力兼具的诗人和优秀的文本,带动了当代诗歌乃至当代文学的历史转型,对这一文学课题进行研究无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由于研究难度大等原因,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十分薄弱。而罗振亚先生的《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对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作者凭借自已丰富的资料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对朦胧涛后的先锋诗歌做出了冷静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以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诗歌中顾城、第三代诗、海子的诗歌写作。他们分别代表了80年代诗歌写作的不同阶段,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中的“提喻写作”综合型写作的话语特征,这对于当代诗歌写作有着积极的建构意义与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继“朦胧诗”后,“第三代诗歌”借助“pass北岛”的口号明确了自己的诗歌创作方向.“第三代诗歌”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同时也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与人生感悟.在“第三代诗人”中,海子“私人密语”般的诗歌已经被公认为当代诗歌的经典.海子诗歌以其高度的“个人性”去创建“公共性”,并在当代公众生活中得以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7.
翟月琴 《文教资料》2008,(10):28-29
继朦胧诗后,中国诗坛又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其中王家新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中坚,一直保持着对当下诗歌发展方向的思考,并率先意识到第三代诗人当中普遍存在的"影响的焦虑"这一现象,在他的诗论和诗歌创作中进行了大量的阐述.本文正是本着王家新的诗学观点,从生命意识的影响、汉语创作的焦虑和互文探索的转向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这种"影响的焦虑"在王家新以至整个第三代诗人诗歌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亚伟属于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代诗人,但现代汉诗的说法更能弥补第三代的时代命名缺陷,李亚伟属于真正的现代汉语诗歌写作队伍一员,具有源头性诗人的意义。他的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以一种诗人的本能,揭示了现代性的矛盾;在以一种鲜活口语为基础的诗歌写作中,李亚伟凭着一种置身语言灵地的写作才能,表现了和捍卫了汉语诗歌开阔的民间传统;李亚伟也感受到了诗的写作难度,诗的写作限度等困扰现代汉语诗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亚伟属于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代”诗人,但现代汉诗的说法更能弥补“第三代”的时代命名缺陷,李亚伟属于真正的现代汉语诗歌写作队伍一员,具有源头性诗人的意义。他的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以一种诗人的本能,揭示了现代性的矛盾;在以一种鲜活口语为基础的诗歌写作中,李亚伟凭着一种置身“语言灵地”的写作才能,表现了和捍卫了汉语诗歌开阔的民间传统;李亚伟也感受到了诗的写作难度,诗的写作限度等困扰现代汉语诗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韩东是中国第三代诗歌的标志性诗人,重要性不言而喻。80年代早期,韩东说过一句话:"诗到语言为止。"这句话产生的影响之大,简直是新诗写作的一个革命性事件。后来诗坛流行口语写作,这句话是源头之一。韩东的诗,一直恪守着对语言的忠诚,他提倡写日常生活,直接处理现成的材料,不拐弯抹角;常常用一种闲谈的语调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