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作家庐隐在强烈的抒情中形成了自己伤感,悲哀的艺术风格,有人认为是“只知伤感愤懑”,“是表现了她的厌世思想”,笔对此持不同观点,庐隐在伤感,悲哀的外表下包涵了丰富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庐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致力于女性写作的作家,她的作品绝大多数与女性有关,对女性悲愁、哀怨命运的咏叹是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庐隐是在“五四”时期登上文坛的,五四运动爆发时她刚好20岁,她从19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她的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到1934年因难产去世,短短的十三四年间,她一直以一位“五四”时代女性的切身经历和体会,书写女性的生存窘境、灵魂的痛苦与挣扎。她的笔端流淌着五四女儿们一串串凄切哀婉的故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悲哀的女儿国。庐隐是五四女性悲歌的咏叹者。她把从悲哀中求索到的人生的本质以及各种悲…  相似文献   

3.
这个题目本是庐隐诗中的一句,但我却认为它是庐隐的文学地位的真实写照。庐隐是位敢爱敢恨的女作家。在“五四”时,庐隐曾与冰心齐名。她有着鲜明的个性,敢于大胆地向读者坦露那颗真诚炽热的心。在现代文学史上庐隐有她自己的地位。尽管她的写作生涯很短,但她在文学上是有成就的。随着历史的积淀,庐隐的作品显出了独有的价值。现在我们似乎  相似文献   

4.
庐隐是五四时期浪漫抒情小说的领军式作家.她的自叙传浪漫抒情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先河,她的浪漫抒情和社会问题小说的创作风格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女作家.萧红的散文化小说、张洁小说中女性在婚姻中的迷茫与无助、王安忆小说中女性社会化的迷茫、林白小说中对于生命的扣问、方方对人的生命的关照等这些风格都带有庐隐五四时代的影子.如果说庐隐是五四时代浪漫抒情小说的产儿,那么这些后续的女作家则是带着庐隐式风格的社会产儿.  相似文献   

5.
庐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致力于女性写作的作家,她的作品绝大多数与女性有关,对女性悲愁、哀怨命运的咏叹是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庐隐是在“五四”时期登上文坛的,五四运动爆发时她刚好20岁,她从19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她的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到1934年因难产去世,短短的十三四年间,她一直以一位“五四”时代女性的切身经历和体会,书写女性的生存窘境、灵魂的痛苦与挣扎。她的笔端流淌着五四女儿们一串串凄切哀婉的故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悲哀的女儿国。庐隐是五四女性悲歌的咏叹者。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第一次高潮——“五四”时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第一个女性会员,庐隐的创作无疑具有拓荒的价值。然而早期部分评论家认为她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半新半旧的温柔的闺秀”或“小资产阶级的纯粹旧式的女性”,“脱不了旧文学的色彩,而她本人则是一个“悲观到自暴自弃的地步”的“脆弱女性”。瑚悲哀是庐隐一些重要作品的主旋律,但正如茅盾所说“庐隐与‘五四’”运动,有‘血统’关系。  相似文献   

7.
庐隐是与冰心齐名的同时代的一位女作家.她象一颗令人瞩目的流星,在中国新文学黎明时分的天空中,闪耀过明亮的光芒,但这颗流星很快便陨落了.因为在人生的旅途中,她仅仅度过三十五个春秋,便匆匆离去了.随着她的早逝,时间的推移,庐隐这个名字已为人们日渐生疏,她的作品已被人们日趋淡忘,但她作品中的思想和感情,却仍保持着充沛的生命力,吸引着后代人的同情与关注.我们正是从这位女作家的呼唤声里,听到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知识妇女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理想境界的心声.  相似文献   

8.
《海滨故人》是庐隐主观抒情的杰作。灵海波涛的起伏,主观抒情的浪漫——这就是庐隐的小说艺术。庐隐以她那鲜明的创作个性,众多的文学作品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已经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庐隐是“五四”女作家中的翘楚。她通过小说表达了对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追求,以及追求中的迷惘和困惑,她的作品中充溢着浓重的悲哀情愫。这种情调的形成,既来源于作者个人的生命文化体验,也源于时代大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庐隐登上文坛不久,其创作即由社会问题型小说转向自叙传色彩浓重的浪漫抒情小说,作品的哲学意蕴明显增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她个人情感方面的经历和体验。与郭梦良的情感历程使庐隐的心灵备受创伤,直接导致其精神领域发生裂变,并且促使她萌生关于世界、命运等问题的哲学思考,她的小说创作也由肤浅单一的社会学层面提升到意蕴丰富的哲学层面。  相似文献   

11.
情调哀伤、幽怨,这不只是庐隐小说的读者和研究者对庐隐小说创作较为一致的看法,同时也为庐隐自己所承认。在《庐隐自传》中,她说:“我简直成了一个悲哀的叹美者。”统观庐隐的小说创作,从最早出版的《海滨故人》到三十年代问世的《归雁》、《女人的心》,其中创作集《曼丽》虽然曾露出“转向”的端倪,但“庐隐她只在她那‘海滨故人’的小屋子门口探头一望,就又缩回去了。”所以,就总的倾向看,哀  相似文献   

12.
论萧红散文化小说的主观抒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寂寞的呼兰河边,有一个寂寞的古城,古城里生长着一个寂寞的女孩.女孩“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从呼兰河走出来,在爱的憧憬中成长,在不倦的追求中沉浮,伴着她短暂青春的,是给了文坛“一个不少的新奇与惊动”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她就是萧红.群星荟萃的三十年代,萧红以独待的风格震动了文坛.虽然,她的小说一度被认为“不像一部小说”而受到冷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萧红的作品经受住了漫长岁月的严峻考验,其艺术魅力恰恰表现在“不像一部小说”上——其中有“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一些的东西.”这“诱人”的东西,就是那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体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女作家群中。庐隐无疑是最具感伤色彩的一位。个人遭际的不幸和社会现实的苦难。作为女性自身体验到的来自男权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对女性自由精神的压制与束缚。以及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看取悲哀”的审美取向。使庐隐的作品中充溢着浓重的感伤情调。成为“五四”时期的“伤痕学”。  相似文献   

14.
长篇小说《火焰》是庐隐创作道路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标志之作,但由于时代动荡剧变和庐隐的骤然离世,《火焰》在后世鲜被人专门论及。实际上,小说以“一·二八”淞沪战争纪实为素材,以自叙传体的写作手法在同时期、同题材的作品中独树一帜,只是由于作者的民族主义立场与世界主义观念相矛盾,才使小说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庐隐之所以在小说中建构的民族主义立场较为生硬,是因为她在经历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意识到,民族解放是女性解放的前提,尽管她的民族主义立场与世界主义的价值观念相冲突,但还是毅然以民族主义观念为指导进行创作,曲线实现自己一以贯之的女性解放理想。  相似文献   

15.
庐隐对女性的“女奴”现状的反抗,对“男权文化”的抗拒和剥离,对女性“自我”个性意识的确立,有着独特的、时代的意义。同时,由于庐隐“本我”“经验”的原因,她的女性自觉意识盈溢着“消极”的、悲哀的色彩,影响了她无法对于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冰心和庐隐创作比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唤醒了一代有头脑、有作为,有才华的男女知识青年,冰心和庐隐就是在“五四”风暴的感召下,勇敢地拿起笔来踏上文艺创作的征途的。她们以笔为武器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行列,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富有才情的女作家。她们都以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作品吸引过不少的读者,曾被人誉为“五四”文坛熠熠发光的“双星座”。但因庐隐早逝,这位在“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的作家,她的姓名和作品,随着时光  相似文献   

17.
庐隐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女作家。早在二十年代,富有才情的庐隐与冰心一起,同为“五四”拓荒时期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的皎皎者。庐隐短暂而曲折坎坷的一生,旷达英爽萧洒而又多愁善感的秉性,特别是她始终保持着的那种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使得庐隐成为那一时期在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女作家。本文试就庐隐小说中所弥漫着的浓厚感伤情调,进行一些初浅探讨。  相似文献   

18.
鲁敏的作品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用一种内在的叙述力量和审美意境来打动读者。在她的笔下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世界,作品中饱含着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她善于发掘凡俗人生的美好和诗意,热情咏叹人性的真善美,作品带有强烈的唯美倾向和抒情色彩,气韵悠长,如诗如歌。  相似文献   

19.
被茅盾誉为“‘五四’的‘产儿’”、“觉醒了的一个女性”的庐隐1923年发表其成名作《海滨故人》,在当时引起了文艺界的广泛瞩目和青年人的强烈共鸣,庐隐由此蜚声文坛。然而,即使这篇堪称庐隐扛鼎之作的《海滨故人》,在今天的读者看来,也很难找到它当年被推崇的全部意义,很难取得一种深层的情感认同。至于《曼丽》、《玫瑰的刺》、《女人的心》等,已显示了庐隐创作思维的停滞,让人看出题材的狭窄,更是激活不了人们的阅读兴味。庐隐“无疑已经为多数中青年作家、爱好文学的青年读者所不知了”,时光给她的作品蒙上了历史尘埃。本文拟就其中的原因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被茅盾誉为“‘五四’的‘产儿’”、“觉醒了的一个女性”的庐隐1923年发表其成名作《海滨故人》,在当时引起了文艺界的广泛瞩目和青年人的强烈共鸣,庐隐由此蜚声文坛.然而,即使这篇堪称庐隐扛鼎之作的《海滨故人》,在今天的读者看来,也很难找到它当年被推崇的全部意义,很难取得一种深层的情感认同.至于《曼丽》、《玫瑰的刺》、《女人的心》等,已显示了庐隐创作思维的停滞,让人看出题材的狭窄,更是激活不了人们的阅读兴味.庐隐“无疑已经为多数中青年作家、爱好文学的青年读者所不知了”,时光给她的作品蒙上了历史尘埃.本文拟就其中的原因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