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求必应     
《历史学习》2003,(12):33-37
编辑老师,您好。我是一名高三历史班的学生,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前不久才认识《历史学习》,我觉得贵刊办得很好,里面的内容对我学习和了解历史有很大帮助。现在有一些问题向贵刊请教。1.我在一次单元测试中做错了一道这样的选择题:牧野之战与“国人暴动”A.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B.都是自上而下的国人革命C.都是反抗暴政的奴隶起义D.都体现了奴隶的反抗性我选择B,而老师说是D,老师的解释是牧野之战是奴隶主领导奴隶起义。“国人暴动”是平民老百姓和奴隶反抗暴政。我的疑问是,“国人暴动”有奴隶参加吗?2.贵刊的封面背后有一…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841年.西周爆发“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大家推举周公(周初周公旦的后代)和召公共同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841年,西周镐京发生了“国人暴动”。对其性质,史家众说纷纭,笔者独意为诸侯贵族政变,曾撰文辨之。(参见《人文》1983年笫五期)现就《诗经》有关篇章,再作深入研究。(一)“国人暴动”的原因是天子和贵族矛盾的激化“国人暴动”,诸史籍多有载及,然其原因,则史载不明。总其大概有二:一是厉王弭谤,一是厉王专利。厉王虐,国人谤王,虐之如何,史无载焉;厉王专利,诸侯不满,所专何利,语  相似文献   

4.
以往,在历史课的考试中,往往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记忆力,这样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倾向,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扭转这种倾向,我们在拟试题时,就加强对学生能力的测试作了一些努力,现将某些试题介绍如下: 例一:判断试卷上引用《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十七页课文“公元前八四一年……周朝被迫迁都洛邑。”要求学生阅读后作出下列判断: 1.写出课文中的历史人物。 2.写出课文中的历史年代。 3.写出课文中的历史地名。 4.在下列的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在正确说法的后面作“√”的符号。 (1) 周厉王逃跑是西周衰落的原因。 (2) “国人暴动”是西周衰落的原因。 (3) “国人暴动”以后才有“共和元年”。 (4) 先有“共和元年”,然后发生“国人暴动”。  相似文献   

5.
谢文春 《历史学习》2007,(12):24-24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的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中讲到:“公元前9世纪,周厉王贪财好利,残酷剥削百姓。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惊惶逃跑,后来死在外地。”许多老师和学生对其中的“国人”理解为平民。这是很不确切的。那么,其中的“国人”具体指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西周史上的"国人暴动",出现"国人"将一国之君赶走。究竟"国人"具体指那类人,身份地位如何,笔者以为"国人"自西周至战国时期一直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当中,从最初的不确定政治阶层,经过春秋时期确定的政治阶层再到战国时期退出政治舞台,最终蜕变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理概念。  相似文献   

7.
一《左传》昭公七年,楚芋尹无宇曰:“周文王之法,有亡,荒阅。”有亡,谓奴隶之有逃亡者,荒,大也,阅,犹今言搜索。可知从文王时代起,周人已开始使用奴隶。这一事实反映,后来成为西周国人主体的周族,早就有了内部分化。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使用奴隶服役。为了能使用奴隶,必须掌握两种东西:第一,奴隶劳动所需的工具和对象;第二,维持奴隶困苦生活所需的资料。”这就“先要在生产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并在分配的不平等上达到一定的程度”,如果同一氏族内部的财产差别没有把共同利益变为氏族成员之间的对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的典册中,到处可以看到“庶人”或“庶民”的称谓。(以下通称“庶人”)“庶人”的社会身分是什么?至今争论未结。西周封建论者,说他们是农奴。西周奴隶论者,说他们是奴隶;魏晋封建论者,说他们是自由公社成员。由于把他们的身分问题和社会性质联系在一起,以至使一些同志强调说:搞清“庶人”的身分,古史界争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9.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范围有关本节的规定是“(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子目与统一《中国古代史(选修)》教材相关内容基本一致。按高考的要求,本节复习应分清准确记忆和模糊记忆、重点和非重点,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也要适当点拨。夏朝的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要记忆。这是学术研究推断的新成果。在此之前的时间都是模糊数字,如:大汶口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原来我们认为确切的历史年代只能上推至公元前841年。近年的研究推算出夏代的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这是中华五千年…  相似文献   

10.
殷商末年,奴隶主贵族和奴隶的矛盾很尖锐。奴隶主贵族之间,或者贵族集团之间,相互争夺也十分激烈。周文王“有亡荒阅”的法令就是当时阶级斗争和奴隶主贵族内部斗争的产物。当时奴隶土贵族拥有强大的专政力量,奴隶们不可能采取大规模的革命暴动,“逋逃”是奴隶们通常运用的斗争方式。当时奴隶大量逃亡。奴隶主可以任意处置他们的奴隶;他们如果捕到逃亡的奴隶,对逃奴的刑罚是极为残酷的。既然现实世界上没有一片可以摆脱奴隶主压榨的“世外桃源”,奴隶们逋逃,并不能真正从被奴役的地位解脱出来,而是往往被  相似文献   

11.
“共和行政”与西周后期社会观念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西周前期,经过了成康昭穆时期的平稳发展,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贵族礼乐繁盛,在盛世的烟雾氤氲、钟鸣磬响之中,人们“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七月》),沉浸在恢宏而和谐的氛围里。可是,西周后期的国人暴动却犹如山崩地坼一般惊醒了人们的甜美之梦,随之而来的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共和行政”更是前所未有的大变动。这些都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世界、考虑问题。本文将缕析“共和行政”前后社会观念所发生的某些重要变化,这对于说明周代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脉络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习》2004,(10):43-48
1.以夏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主要依据是A.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形成B.开始“开下为家”的局面C.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D.奴隶主占有土地和奴隶2.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  相似文献   

13.
在奴隶制时代,奴隶逃亡以及奴隶主之间互相争夺财富,劫掠、诱骗、藏匿别人逃亡的奴隶等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奴隶主禁止奴隶逃亡,奴隶制国家调整奴隶主争夺财富,包括争夺逃亡奴隶时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外历史,都是如此。我国西周初年,周文王制定的“有亡荒阅”之法和春秋时期楚文王制定的“仆区之法”,就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申无宇称它们为“二文之法”。“二文之法”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律。对此,拙文《论“有亡荒阅”刀及相关问  相似文献   

14.
西周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庶人(或称庶民、民、野人等)究竟是不是奴隶?这是西周社会性质问题讨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此,长期以来史学界未能取得一致意见。究其原因,是与对奴隶概念的本质含义的理解有关。一些论家认为:奴隶概念的本质就是可以被其主人任意屠杀;可以被屠杀应是确定奴隶身份的主要依据。因而认为判断西周  相似文献   

15.
《海南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刊登了陈云鸾先生《解开舀鼎的哑谜》一文。文中不同意郭沫若等学者认定的该铭为“西周社会为奴隶制”的重要史料,提出了该铭为一篇“部落盟约”、“西周中叶尚为部落社会”、“周王不过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等等新说,总之,《召鼎》内容不是奴隶买卖,而是因诸侯间侵犯土地扣押“人质”引起的纠纷,没有发现西周存在奴隶制度的痕迹。以上见解是新的  相似文献   

16.
  蔡权 《新高考》2005,(11):40-43
第Ⅰ卷 (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对夏、商、周三代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禹建立夏朝,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B.国人暴动,标志着西周灭亡 C.制度创新,西周空前强盛 D.盘庚迁殷,商朝走向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释“国人”     
在我国西周、春秋时代的历史舞台上,有一个很活跃的社会力量,叫“国人”。先秦的很多典籍中都提到它,例如:“文王蔑德,降于国人”。“淑人君子,正是国人”。“国人皆曰贤……国人皆曰可杀”等等。对于国人的政治活动,先秦史籍也有具体的记载,例如:“厉王虐,国人谤之……彘之乱,宣王在邵公之宫,国人围之”。“郑于孔之为政也专,国人患之……。甲辰,子展、子西率国人伐之,杀子孔而分其室”。“二子(范氏、中行氏)伐公(晋定公),  相似文献   

18.
古人在对话或写信时多用谦称和敬称。了解这些称呼以及它们的来源有助于阅读古汉语。现把它们分别简介于后。一、谦称为了对对方表示谦虚,在自称时使用谦称。△臣“臣”本为对男性奴隶之称呼。西周时把奴隶分作三类,第一类专供贵族家庭内各项役使,  相似文献   

19.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步孔老二的后尘,效法孔老二,鼓吹“克己复礼”。孔老二和林彪鼓吹的“克己复礼”是什么货色呢?孔老二讲的“克己”就是要奴隶们安分守己老老实实按照西周的奴隶制度办事,凡是不符合周礼的事都不能  相似文献   

20.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在“西周的国人和平民”、“东汉的中央专制集权”、“淝水之战胜负原因”和“清朝的行政区划”这 4个问题上 ,存在着一些疑点和缺漏 ,故予以补正、补充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