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15-116
"双导师制"是黄淮学院音乐表演系培养音乐教师教育方向创新人才过程中的创新举措,将企业、行业、专业方面的社会人才资源纳入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校外导师参与音乐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学生学业、专业、就业的指导等,为创新培养音乐教育人才发挥"双导师制"的1+1﹥2的特殊功能,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一些成绩,为应用技术大学创新音乐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高师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存在的问题,结合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导向思想,在高师校音乐声乐重唱课程改进中有3个要点:首先是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应体现出自身(师范性)的特点,声乐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为培养音乐教师;其次是音乐工作者应注重优秀重唱教材的编写和创作;再次是音乐教育者应重视重唱师资的培养以推动重唱课程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湘南学院学报》2022,(1):112-115
卓越教师培养是地方高校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职责。地方高校要放弃传统的“高校主导型”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中小学教师资源,构建地方高校和中小学联合培养卓越教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目前,地方高校“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实施存在着“双导师”职责界定不具体、遴选标准僵化、责任感降低、合作机制欠缺、激励与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需采取有效对策解决上述问题,确保“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高质量实施。  相似文献   

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支撑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通过梳理"双师型"教师的政策嬗变,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实践困境,提出"双导师、双岗位、双晋升"的"三双共培"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5.
高校音乐专业实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只有长效制教学才符合现代音乐人才培养的目的,落实实践教学,贯彻实施长效制教学是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育的重点。文章试图以教育实践过程与管理为题,提出"长效制"的教育实践观点,希望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音乐教育事业质量提高的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是中央音乐学院在引进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国情产生的。"新体系"被列为国家级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试点项目,并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向全国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和推广。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主阵地,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响应推进"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教学改革,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立足本土音乐文化,符合中国教育国情,并能运用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教学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相似文献   

7.
创新“双+”模式 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兰州交通大学机电技术研究所通过10年的摸索实践总结出的五步组合"双+"培养模式,该模式从职业学业规划、项目实践、环境建设、组织管理和导师团队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针对性地解决研究生培养各阶段的突出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凸显了教师培养的质量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机构,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探索"4 2"模式研究生学历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高起点推进教师教育的专业化."4 2"模式研究生学历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了教师发展的双专业性,适应了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乡村新任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是乡村教育未来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关注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乡村新任教师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身份认同较低、生存压力较大、专业发展较难三方面的困境,影响着新任教师的留教意愿与教学成效。建立乡村新任教师"双导师"制,由乡村学校和城镇学校共建导师队伍、协同完成对新任教师的培养任务,有利于增强新任教师身份认同、减轻生存压力、促进专业发展。因而,推进"双导师"制建设需要出台系列制度作运行保障、构建多主体良性合作机制、借力数字赋能与政策优势、做好导师组建与规划引领。  相似文献   

10.
广州开发区第二幼儿园注重对幼儿开展音乐教育,努力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教师首先接受了"通师"培训,进行了广东省级课题"节日亲子音乐游戏的组织与开展"的研究;2003年,引入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邀请有关专家来园指导音乐教学,每年均开设音乐教学公开课和组织"走近音乐"等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师"素质是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要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高职院校应有激励政策和梯次培养机制.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要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形成协作文化,使教师在环境中学习;要为教师提供产学研结合的学习条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协调发展,使教师在实践中形成"双师"素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研究生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学科更新发展、导师专家的组合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存在明显距离,有必要改变旧的培养模式.本文提出引入"双新"概念(新方法、新信息),由导师中心制转向学科中心制.  相似文献   

13.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本文阐述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音乐欣赏的本质,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听"音乐的氛围,激发学生"听"音乐的欲望,教会学生有效地欣赏,在欣赏中"听"懂音乐。经过每一节课锲而不舍地坚持,学生"听"音乐的习惯得到了培养,学生"听"音乐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是通过聆听音乐、欣赏音乐而达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以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活动.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教师通过启发、引导、互动等教学方式完成课程所规定的内容."互动"教学方法就是将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师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现全面互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音乐教学活动体会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创造音乐.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与学的互动,是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探讨的重要课题.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互动教学方法从根本上体现了音乐教学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杜卫英 《成才之路》2014,(26):94-95
正当代教育形式中,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基本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为根本的"人本教育"。在实施中有一些基本理念值得我们关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把审美能力作为核心,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每一位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重视音乐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让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充分发挥以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内涵界定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双师"结构主要体现在整体结构上专兼结合和个体上具备"双师"能力两个方面,与此同时,聘请企业一线兼职教师、引进企业经历专职教师,培养强化本校已有专业教师、提高现有教师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则是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和实施现状,针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践较弱的情况,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三方交流平台和多级反馈机制,完善基于校企合作的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的实施策略,对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适应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等音乐师范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特别是在地方高校“211人才培养理念”实施的今天,如何培养和造就出高素质音乐教育的师资,如何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同时又具有开拓精神、具有批判与合作精神的新世纪音乐人才的重任已刻不容缓地摆在了我们高师音乐教师队伍的面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双师"发展的背景,总结了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良状况:内部培养"轻质重量、顾近失远",外部引进"招而不安、兼而无职".细究其因是"政策指导"缺失和高职院校对"双师"意义、培养模式缺少研究.从时间、空间及效能三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说"访问工程师"是提升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注重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他们有能力带着学生"玩"音乐,这些能力来自于美国高师音乐生能力的强化培训,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应予以借鉴.重视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统一,注重艺术实践与教育实习的时效性,以便培养出适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多能型音乐教师,更快地促进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