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报告呈现了一例刚进入小学一年级,上课不专心、好动、攻击同班同学的学生的沙盘游戏治疗案例.通过对来访者父母和老师的访问调查,以及对来访者语言、行为的观察和初始沙盘评估,得出该来访者"自我"发展不充分的印象,故而对其进行了沙盘游戏治疗.在沙盘游戏的"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来访者运用沙子、水、沙具进行积极想象,由此激发了自愈力.经过11次治疗,来访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明显得到缓解,"自我"得到发展,这个发展着的"自我"能很好地按照一年级学生应有的规范来约束自己,咨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正>沙盘游戏是一种心理治疗和自我体验的方法,在咨询师创设的"自由受保护的空间"里,来访者运用沙子、水、沙具,在沙盘所限定的区域里,发挥自主想象创造一些情景,通过这些象征性的表达,使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生活得以初步呈现和自我揭示,推动来访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这种意识和无意识的合作将带给来访者心灵上的整合,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收到这三份个案介绍时,笔者欣然地发现三位咨询师都是全程采用沙盘游戏疗法,运用沙盘、沙子、沙具及其摆放过程的象征性表达,唤醒求助者内在的治愈力量,激发自我发展的潜能,使其从混乱的情绪、破坏的行为、无助的心绪中走出来。在沙盘游戏治疗中,三位求助者的情绪趋于稳定,行为适应走向常态,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获得了亲人、同伴的理解与接纳。仅  相似文献   

4.
选取心理健康普查中拒绝完成心理测试的大学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42个参与沙盘游戏体验活动的学生在沙盘创造中使用沙子、水、沙具和描述场景、故事主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沙盘游戏可在一定程度投射出大学生在人际沟通、自我发展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和消极逃避态度,可采用沙盘游戏作为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补充工具。  相似文献   

5.
沙盘疗法借助沙盘和沙具将来访者的潜意识表达为物质形式,通过意象沟通无意识和意识,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在学校中应用沙盘疗法,应注意专业化培训、硬件配置、人文态度、制度保证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名三年级男生因为失去母亲而产生哀伤情绪。咨询师利用沙盘游戏辅导方法,通过十二次沙盘游戏和咨询师的陪伴引导,提供了“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涵容了来访者的情绪。来访者的创伤、内心意象借由沙具,在沙画里真切地反映出来,进而得以转化和疗愈,哀伤情绪也得到了疏解。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荣格的理论,一个无法靠认知方法理解或化解的情绪体验,常常可以通过赋予它一个可见的形状而得到处理。在运用沙子、沙具和双手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奇迹发生了,一些无意识的解决方案这时也会顿悟出来。沙盘游戏中无意识内容的客观呈现会帮助来访者与目前的现实整合,这种领悟来得既快又完全,而且可以在生理上、情绪上、心理上和精神上感受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述,梳理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对有关沙盘游戏促进大学生自我整合水平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研究进行了阐述,认为沙盘游戏是一种表达性心理辅导方式,它具有绕开防御,促进无意识沟通,疏通内在能量等独特优势,个体沙盘通过无意识表达,可以缓解个体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促进个体自我和谐性;团体沙盘则通过象征游戏与成员间互动来缓解来访者人际交往方面困扰,两者都从不同层面促进了来访者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提升个案心理整合水平。因此,沙盘游戏对促进大学生自我整合具有一定可能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沙盘游戏就像是一个梦境体验,把你在现实中无法看到的情形带入到意识中,提升觉察力。 根据荣格的看法,一个无法靠认知方法理解或化解的情绪体验,常常可以通过赋予它一个可见的形状而得到处理。在运用沙子、沙具和双手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奇迹发生了,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法,对一名5岁半幼儿的6次沙盘游戏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沙盘游戏对幼儿心理辅导的有效性以及幼儿在沙盘游戏过程中的变化。在沙盘游戏的过程中,个案起初频繁选用有攻击性和防御性的沙具,随着游戏的展开,逐渐减少使用,转向使用富有生机的沙具;沙盘游戏的主题从"防御"和"混乱"转向治愈性的"整合"和"深入"。研究表明,沙盘游戏对修复和完善幼儿内心世界能够有效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沙盘游戏是一种在"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集中提炼身心能量的心理咨询形式.沙盘中所呈现的系列沙盘意象,是来访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通过游戏,释放来访者的身心,促进来访者自身的人格发展,同时发挥一定的治愈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口吃者初始沙盘特征,并借此探索口吃者的心理特点.方法:对42名口吃者和28名非口吃者的初始沙盘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结果:(1)在沙具类别上,口吃组在交通工具、武器沙具上的使用多于对照组.而在植物、生活用品、自然元素的使用少于对照组;(2)在沙具主题整体特征上,口吃组比较非口吃组在混乱、空洞主题上多于对照组,而在整合主题上少于对照组;(3)在沙具主题细节特征上,口吃组比非口吃组多出现受阻、威胁、攻击、受伤的4个创伤主题,少出现联结的主题(4)在沙具使用摆放情况上看,口吃组在特殊放置和奇异呈现上多于对照组.结论:口吃者在初始沙盘中表现混乱、特殊放置和奇异呈现的典型特征,并表现出受阻、威胁、攻击和受伤的创伤主题,初始沙盘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心理评估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团体沙盘游戏疗法强调的是精神和心理的自愈能力,将焦点放在促进来访者体验整个游戏及作品的过程中,这种将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也让中医学院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看到自我,增强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洞察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团体存在的问题进行调节。通过对河北中医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团体沙盘游戏治疗干预,以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人际协调能力,促进学生干部团队的建设,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体验式团体沙盘心理技术(沙盘游戏)是非常实用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身心和谐成长的技术。来访者在“自由、安全和保护的空间”里,利用有治愈作用的沙、沙具、水、沙盘等,“以游戏的心态积极、认真、用心参与,在沙盘师的关爱、陪伴、守护、关照、耐心倾听和等待、欣赏中”,把内心深处的无形的心灵内容进行富有创意的意象体现,以激发其内在的自愈能力,同时也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间的持续性对话,达成心理健康教育和身心和谐成长的目的,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和心灵转化。体验式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学生获得强烈的心理体验,从而达到预期的心理辅导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采用体验式的心理辅导方式,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与作用作出粗浅阐述,让心理健康教育凸显适用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沙盘游戏是一种通过沙子和玩具相互结合的游戏。不但可以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而且能帮助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积极的培养,从而促使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主要分析沙盘游戏对于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以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武彩虹 《考试周刊》2014,(98):53-53
<正>用一个盘子,盘子里装些沙子,沙子可以是黄色的,最好用白色的,盘子最好是蓝色的,57×72×7cm方形沙盘比较适宜。沙盘游戏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深远的心理分析方法。自由与保护、发展与创造的理念,用于初中语文教育不独是眼界的拓宽,更是心灵的治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有意识地设计审视语言环境,在一种近乎催眠状态下的放松,尽情倾吐,在沙盘游戏中进入心灵驿站。[教学案例]沙盘游戏,为作文铺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一名高功能自闭症儿童进行为期8个月的沙盘干预,探讨沙盘对于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效果,并用自闭症谱系认识理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个案使用的沙具由单一变得多样化,主动性言语增多,刻板重复言语等症状不同程度地减少。该个案的沙盘表现支持ToM及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8.
团体沙盘游戏是由多名成员共同制作一幅沙画,在创作中,成员间相互支持,彼此共同成长,主要用于团体心理辅导.本研究试将团体沙盘游戏与学校兴趣班相结合,以选修课形式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团体沙盘游戏兴趣班在人数、内容、形式、分享、沙具耗损等诸多方面做了探索,这一课程在实践中呈现的问题,不断思考总结,认为团体沙盘游戏兴趣班可被开发成为特色课程,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叙事疗法和沙盘游戏的理论有共通之处——相信来访者内在的力量。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将叙事疗法的理念、技术与沙盘游戏体验性、可视化、生动的意向相结合,有利于贴近中学生的特点开展咨询工作。在具体操作中,通过外化技术,将人和问题分开,使来访者相信自己就是自己的问题的专家和主人。  相似文献   

20.
<正>游戏不仅是幼儿的语言,而且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更是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途径。作为一种重要的游戏方式,沙盘游戏就是利用沙子、玩具模型等,引导幼儿将自己心中的世界呈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幼儿自然而然地进行情感表达,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一、沙盘游戏的概念沙子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尤其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沙子并不陌生,不管是自家的院子里还是上学的路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