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韩信立马分油问题.相传汉代军事家韩信一天访友归来,途中经过一集市,遇见卖油翁与顾客争执.买者想买5斤油,而卖者无法计量,因而告诉买者,要么买3斤,要么买7斤.韩信询问得知,卖油翁油娄中的葫芦恰好装有10斤油,但他仅有装3斤和7斤的葫芦,而买者执意要买5斤油.韩信立在马上稍加思索道:"你们无须再争,以我之法保你们都满意."韩信下马经过几次倒油,买卖双方皆大欢喜.你  相似文献   

2.
《小读者》2003,(12)
1.韩信把缸里的油灌满葫芦,再把葫芦里的油倒进空罐,倒了2次,空罐里已有6斤油。韩信再灌满一葫芦油,倒满罐时,罐里装了7斤油,葫芦里还剩2斤油。然后把7斤罐中油全部倒入缸中,再把葫芦里剩的2斤油倒入空罐中。这时,瓦罐里有2斤油,油缸里有8斤油。再用缸中油把葫芦装满,倒入罐中,这样瓦罐有5斤油,缸里还有5斤油。这就是有名的韩信分油。2.怒火。3.3个老翁,4个梨。4.错别字。5胖。《开心动脑辞典》第7集答案  相似文献   

3.
韩信分油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大元帅,辅助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奠定了汉朝的基业.民间流传着一些以韩信为主角的有关聪明人的故事,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 据说有一天,朝信骑马走在路上,看见两人正在路边为分油发愁.这两个人有一只容量10斤的篓子,里面装满了油;还有一只空的罐和一只空的葫芦,罐可装7斤油,葫芦可装3斤油.要把这10斤油平分,每人5斤.但是谁也没有带秤,只能拿手头的三个容器倒来倒去.应该怎样分呢? 韩信骑在马上,了解情况以后,说:"葫芦归罐罐归篓,二人分油回家走."说完了,打马就走.两个人按照韩信的办法倒来倒去,果然把油平均分成两半,每人5斤,高高兴兴,各自回家.  相似文献   

4.
《小读者》2003,(10)
1.小明在班里给大家讲了一个“韩信分油”的故事:楚汉相争时期的著名大将韩信,小时候就十分聪明。有一天,他在街上看见围了一群人,里面有两个卖油的吵得不可开交。原来,他俩要把缸里十斤油平分,又没有秤,只有一个能装3斤油的油葫芦和一个能装7斤油的瓦罐,两人把油倒来倒去,总分不均匀。韩信见此情景,上前说道:“这有何难,让我来帮你们分。”卖油的半信半疑:“你这小孩敢口出狂言?没有秤,我看你怎么分?”韩信倒来倒去,竟然均匀地分开了。你们知道是怎么分的吗?2.自然课上讲了火的作用。一下课,小明就问小刚:“纸最容易被火烧着,可是有一种火…  相似文献   

5.
卖油翁与教育家,对于这两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但认真思考过他们之间区别的人恐怕并不多。他们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卖油翁掌握了熟练的倒油技巧.而教育家除了要熟练掌握传授知识的技巧之外,还拥有渊博的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6.
动脑筋(5)     
1、一个妇女在家里称好10斤菜油,装在一只能装10斤油的铁桶里,拿到市场去卖。走到半路上,有一个人提着恰好能装3斤和7斤的两只铁桶,来找她买5斤油,附近找不到秤称,她动了一会脑筋,用那几只  相似文献   

7.
韩信小时候就十分聪明。一天,他看见街上围着一群人,乱哄哄地在争吵。他走上前去,钻到里边,见是两个油贩子正闹得不可开交。一问,才知道他俩原来合伙做生意,因为分利不均而翻了脸,决定散伙,准备将剩下的10斤油平分后各奔东西。可是,他俩手头没有秤,器具就只有三样:一是装剩油的油缸,一是能装3斤油的葫芦,一是能装7斤油的瓦罐。他们将器具倒来倒去,总是觉得分不均匀,你怪我怨没有完。好管闲事的旁人也帮着出点子,折腾来折腾去,也没个好办法。少年韩信见状,情不自禁地大笑道:“这有啥麻烦,便当得很哩。”人们听了,纷纷起哄了:“看你小不点儿,…  相似文献   

8.
阿凡提小时候就是一个非常爱动脑筋的孩子.有一天.他父亲带着他提着10斤油上街去卖.“3个金币买10斤油!”小阿凡提吆喝着.这时,来了一个贪婪的财主,眼珠一转,想了个占便宜的点子说:“我给你2个金币买5斤油,条件是既不允许用秤称,又要不多也不少.否则,10斤油就要全部归我.”阿凡提的父亲面露难色.阿凡提问财主:“你的瓶子可以装几斤?”财主回答说:“7斤.你问这个干什么?”阿凡提没有回答,而是想了想,高兴地对父亲说:“不要  相似文献   

9.
思维体操     
<正>1.智力题有个人去买葱,问葱多少钱一斤?卖葱的人说一元钱一斤,这是100斤,要卖100元。买葱的人又问:葱白跟葱绿分开卖不?卖葱的人说:卖,葱白7角,葱绿3角。买葱的人都买下了,称了称葱白50斤,葱绿50斤。最后一算葱白50×0.7等于35元,葱绿50×0.3等于15元,35+15等于50元。买葱的人给了卖葱的人50元就走了,而卖葱的人却纳闷了,为什么明明要卖100元的葱,那个买葱的人为什么50元就买走了呢?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提起葫芦,你会想到什么?一种可以吃的蔬菜?语文课上学过的那个身怀绝技的卖油翁?还是小时候每天必看的经典动画片《葫芦兄弟》? 钱塘江畔就有一群特殊的“葫芦娃”。他们种葫芦、画葫芦,用葫芦制作各种工艺品,还组建了难得一见的葫芦丝演奏队。  相似文献   

11.
智趣     
1.一捆葱有10斤重,卖1元钱一斤。 有个买葱人说,我全都买了,不过我要分开称,葱白7角钱一斤,葱叶3角钱一斤,这样葱白加葱叶还是1元,对不对?卖葱的人一想,7角加3角正好等于1元,没错,就同意卖了。  相似文献   

12.
韩信分油     
楚汉战争时期的著名大将韩信,小时候就十分聪明。有一天,他来到街上,只见围了一群人,里面有两个油贩子吵得不可开交。原来他俩要把缸里剩下的十斤油平分。他俩没有秤,只有一个能装3斤油的油葫芦和一个能装7斤油的瓦罐。他俩把油倒来倒去,总是分不均匀。  相似文献   

13.
《卖油翁》这篇短小精悍的散文究竟阐明什么道理?它的主题是勉勤还是戒骄?遍观各种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几乎莫不认为主题在于勉勤,在于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我的看法则不然,我认为这篇散文叙述了陈尧咨以善射自矜而受挫于卖油翁的经过,并以此阐明了不应恃技而骄的深刻道理。下面谈谈我持这种见解的理由。《卖油翁》一文摘自《归田录》。《归田录》是欧阳修晚年致仕后所作,其内容多为记述  相似文献   

14.
浓缩的精华     
陆春芬 《现代教学》2013,(1):112-113
案例1:《卖油翁》 《卖油翁》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通过陈尧咨射箭、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近日,笔者听一位老师讲<卖油翁>一文,课的末尾,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板书) 陈康肃:骄傲自满 卖油翁:谦虚 结论:熟能生巧 卖油翁真的是谦虚的吗?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了本文的相关助读资料.  相似文献   

16.
《师道》2013,(7):28-30
在台中教育大学听容理诚老师的“《卖油翁》——对译”一课,是又一次的享受。在此之前,我已在珠海、澳门听过容老师执教的《卖油翁》与《劝学》。而他的每一次教学,都令人感动,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的《卖油翁》短小精悍、耐人寻味。我们在为卖油翁精湛的沥油技术和他老练的应对技巧而叹服的时候,也感叹陈尧咨有骄傲自大的缺点。但是,陈尧咨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坏":  相似文献   

18.
常听人说:"书法要生,画画要熟。"这句话让我不由想起少时爱读的一篇古文《卖油翁》中"唯手熟耳"的卖油翁。的确,不论干什么工作,"手熟"是一定要做到的。如果手不熟,卖油翁的油就不会那么准确地倒进瓶子里;如果手不熟,画家手中的线条就不会形成准确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路燕 《小火炬》2013,(11):34-35
我猜,你们都知道,我爱吃包子,莫可儿爱吃馅饼。可是,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小吃店啊小吃摊啊要么只卖包子、要么只卖馅饼,除了距离我们学校397.65米远的那家小吃店。哎,这家小吃店的包子好吃啊。嗯,馅饼应该也不错,因为,隔三岔五我就能在买包子的时候遇到莫可儿。  相似文献   

20.
《卖油翁》一短小精悍,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章写了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陈尧咨骄傲自大,卖油翁沉着冷静。围绕着这一刚一柔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之间的一段小故事,意在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学习这篇课,我们可以从中出现的“两”(两个、两处等)入手进行分析、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