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铁峰,1994年进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99年获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和自动化与计算机应用第二学位,2004年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读博期间,获清华大学"十优秀研究生"、"学术新秀"、"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北京市三好学生"等荣誉。2006年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在清华大学化工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7月起在清华大学化工系任教。  相似文献   

2.
《世界教育信息》2014,(17):68-69
台湾"清华大学",又称新竹清华大学,是一所人文社会、理、工、生科、管理领域均衡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亦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四所大学之一,和台湾大学、交通大学、成功大学合称为"台清交成"。2014年6月7日,台湾"清华大学"校长贺陈弘在毕业典礼上致辞。贺陈弘于1988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担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室特别顾问、共同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学务处学务长、工学院院长,2014年2月出任台湾"清华大学"第15任校长。致辞中,贺陈弘讲到,毕业是生命另一个阶段的开始,毕业生永远不要忘记学习,不要忘记反省自己、锤炼自己。文章和图片来源于台湾"清华大学"网站,标题系本刊所加。  相似文献   

3.
利他行为的理论与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泰  陶倩 《中国德育》2008,(5):88-90
清华大学林泰教授及其博士生陶倩在"十五"期间申报并完成了国家课题"利他行为的理论与教育研究"批准号为BEA010064。该课题通过对古今中外利他理论的阐述,以及对当今社会利他行为具体表现和类型、层次的分析,揭示出倡导利他行为有助于促进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重视利他行为研究有助于将公民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名言,这句话代表了民国教育家的风度,也是清华大学的气质与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文科生,选择大学,由于专业相对来说没有理工科那么实用,所以对校园环境、学校的历史传承和人文素养教育应该特别重视,如何选择一所适合你的大学,让自己的青春四年不虚此行,的确是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内一流大学的清华大学,是一所由美国退还的"庚款"所建立起来的一所大学。从游美肄业馆到清华学堂,直至最终的国立清华大学,清华人在不断的努力下,实现了由最初的留美预备学堂成长为独立的现代大学的转变。本文试图从清华大学自1909年到1928年间派遣"庚款留美学生"的情况,分析清华大学发展壮大并逐渐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罗家伦的大学生培养观与蔡元培等民国时期教育家是一致的,把大学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重视大学生人格培养。罗家伦在担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时,要求大学生树立领导时代的"知识化人格",认清对于国家民族的使命,进而提出系统的塑造"强者"的新人生观,在大学生培养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由赛尔网络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承担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化软件专项"支持IPv6的一体化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经过科研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7年12月5日,赛尔网络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共同召开了"下一代网络管理系统百所校园行"产品发布会。此次发布的"支持IPv6的一体化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支持、由赛尔网络联合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开发的、  相似文献   

8.
据《北京晨报》报道,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东湖校区的新大门"撞脸"清华大学校门,该大门不论是建筑样式,还是建筑雕刻、色彩等细节上,都与清华大学"清华园"校门神似。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回应称,当初在校门设计时选择了欧式建筑,但没有想到会与清华大学校门一模一样。一声"没想到"显然不能解释与清华  相似文献   

9.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的教师继承了清华大学传统的"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模式,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展开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在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清华大学百年华诞这样一个历史感凝重的时机,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的"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刷新了人们的视野,动员了学生的才智,启发了教学的思路,是一个很有气魄的继往开来的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10.
正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来,当代中国的文化走向问题业已成为学界所必须面对的课题。而从学术视角与哲学高度把脉当代中国文化则是这一课题的重中之重。日前,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光明日报理论部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矛盾与文化走向"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央党  相似文献   

11.
清华大学的百年发展史,是一部为祖国兴旺的百年学术奋斗史。本文将清华大学的百年历程分为七个发展时期,梳理每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发展情况,呈现清华学术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继而历数了不同时期、各科类的学术精英,展现清华百年人才辈出之画卷。最后指出,清华要着眼于未来新的百年,人文日新,科教兴国,为了人类的光明未来创新不止,奋斗不息。  相似文献   

12.
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10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 China)为工具,在清华大学全日制本科生数据库中通过分年级完全随机抽样方式抽取被试,采用最后回收并有效的889份问卷,总体揭示2010年度清华大学与美国同类院校本科生在学习性投入五大可比指标上的水平差异;对正在进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院系进行案例分析,以揭示清华大学本科教育的走向;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对清华自主招生学生、学业排名前5%学生、获国际大奖学生等学生亚群体的学习行为特征进行专题分析.报告对进一步改进清华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为解决现代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态势而提出的。它旨在通过促进两者的融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等10所研究型大学在校生进行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师资水平是影响学生对于文化素质课程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学生课程投入情况、学校评价方式对满意度也构成一定影响;学生对于课程的认识情况则对满意度无直接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梅贻琦校长和清华大学密不可分,清华培养了梅贻琦,梅校长引导清华走向光明和辉煌。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吴洪成教授的力作《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以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构思向读者展现了现代高等教育家梅贻琦校长和在艰难中前进的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史沿革入手,分析校友与校庆活动在清华大学组织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阐述了校友与校庆活动既是清华大学的传统,又是其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还承担着培养和理解组织文化的使命,使清华的组织文化得以更好地传达、传播,并在管理导向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完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article, two worker-peasant-soldier students and two teacher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discuss what they have experienced in their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revolution in education. Their discussions vividly reflect the new look that has appeared, and also the contradictions encountered and resolved, in making revolution in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7.
本文客观地回顾和总结了清华大学30多年来日语教育的基本情况,就日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展望做了论述,并着重介绍了开办日语专业的起因、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通才教育思想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对清华大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指导思想之一。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十七年间,梅贻琦以通才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清华大学实施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开创了清华大学校史上的"黄金时代"。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至今对我国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国外企业实习是贴近国外社会实际、收效大的一种进行国际化教育的做法,介绍了清华大学与世界一流跨国公司合作组织学生前往实习的案例。文章建议我国大学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世界一流跨国企业这种优质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实际工作,分析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质、目标、培养过程和方向。最后指出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