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物名片     
正唐孝威(1931-),实验核物理与高能物理学家。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十三大代表。先后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工作。20世纪50年代,参加了我国铀矿野外勘探。60—70年代,在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领导实验组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程。带领团队在实验上确证了我国原子弹中子点火技术的成功。是我国核爆近区物理实验测试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2.
1995年是原子弹爆炸50周年。原子弹问世是本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项重大科技成就,作为总设计师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为原子弹的设计制造立下了汗马功劳。研制原子弹计划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物理学领域里的原子分裂实验已在德国取得成功。有情报证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07,(11)
十余份1945年至1947年间的国民政府机密电报证实,中国政府曾在抗战胜利初期,尝试原子弹研制工作。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研制原子弹。  相似文献   

4.
世事总是无巧不成书,一位副教授从事大学教育近20年,正值风华正茂、硕果累累的年华,突然接到一道命令,被点名调往一个“神秘”的单位,去从事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工作。这位在教育战线初露锋芒的中年教授,名叫俞大光。60年代初,他受命西征,肩负“点燃原子弹”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正>人物简介胡思得,核武器工程专家,195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一直从事并先后参加或主持领导了多项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突破原子弹阶段、氢弹的研究设计和发展以及核试验的近区物理测试中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工作,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100年间,人类的生活已经被许许多多的发明彻底改变了:20世纪前20年的扬声器、飞机、速溶咖啡,30年代的易拉罐、家用电冰箱,40年代的尼龙丝袜、原子弹、微波炉,50年代的信用卡,60年代的电脑鼠标,70年代的袖珍计算器、手机,80年代的光盘、因特网,90年代的手机短信,以及进入21世纪后突破性的人造肝脏等.……  相似文献   

7.
原子弹引来的争议 1960年11月,张爱萍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成功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对地导弹的发射。转年,“大跃进”的恶果赫然显现。吃饭都成了问题,原子弹是不是要搞下去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到这一年的夏天,国防工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北戴河召开,两种意见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年科技》2004,(12):12-15
1964年10月16日,是中国人民永远难以忘记的日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如今40年过去了,但没有人会忘记这座保障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丰碑。 在这座历史丰碑上,铭刻着一大批清华人的名字。国家授予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14位曾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他们是: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还有一大批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贡献的清华校友。在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0周年之际,我们向广大读者介绍几位中国核战线的清华人,他们是千千万万为中国核试验事业默默奉献的清华校友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史今 《今日科苑》2009,(19):22-22
1945年8月6日,美国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一枚绰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需要说明的是,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并不是掉在地上才爆炸,为了增强杀伤效果,这颗原子弹是被设定在空中爆炸的。原子弹从9600米高空被扔下来,在距离地面600米的高度上爆炸。  相似文献   

10.
史今 《金秋科苑》2009,(19):22-22
1945年8月6日,美国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一枚绰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需要说明的是,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并不是掉在地上才爆炸,为了增强杀伤效果,这颗原子弹是被设定在空中爆炸的。原子弹从9600米高空被扔下来,在距离地面600米的高度上爆炸。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政府将罗斯韦尔所在的新墨西哥州大沙漠作为战略空军的主要基地,在这里从事原子弹研究、火箭试验、新型飞机和导弹制造,还有最前沿的电子雷达试验。并在该区建设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所必需的工厂和设备。在这里,还驻有世界上唯一一个原子弹战斗训练组——美国陆军航空队第509轰炸联队。正是这支部队对日本广岛、长畸实施了原子弹投掷任务。  相似文献   

12.
当人们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还记忆犹新时,时光却已悄悄地流过了整整卅个年头。尽管原子武器的发展从那以后已经经历了好几代(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但是在和平利用方面却並没有取得相应的突出进展。苏联第一个原子能电站是一九五四年建成的,随后也建造了象“列宁”号破冰船一类的工程,但卅多年来,除了在原子能发电方面有所进展和投入少量实际应用外,在其它和平利用方面似议论仍多于实际。特别是在核爆炸的和平利用方面更是如此,五十年代中期就曾有过很多宏伟的设想,迄今建成的不多,主要是各国政府不肯象在军事上那样  相似文献   

13.
科苑 《今日科苑》2009,(21):24-27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核实验。  相似文献   

14.
掰开原子弹     
自从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小男孩”、“胖子”两颗原子弹之后,人们都为核威力感到恐惧。在那次原子弹袭击中,有数十万人丧生,两座大城市瞬间变成焦土。对这样一个神秘可怕的怪物,历史上却曾有人把行将爆炸的原子弹掰开过。这听起来也许十分荒唐,但确有其事。这位“超人”就是加拿大科学家斯罗达士。  相似文献   

15.
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工程叫“596工程”。这与中苏两国的关系密切相连。随着中苏分歧的扩大,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中止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中断若干援助项目,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中国马上在1959年7 月做出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  相似文献   

16.
唐人 《知识窗》2008,(1):17-19
最近一期的台湾《新新闻》杂志有一篇题为《蒋介石在大陆秘制原子弹——蒋批“如拟”——十余封密电首次曝光》的文章,披露了1945年至1947年间的当时国民政府10多封机密电报。证实国民党曾在抗战胜利初期,秘密网罗被俘日本原子弹专家,尝试研制原子弹。稍后,蒋介石接受军统局代局长戴笠的建议,延聘著名科学家吴大猷、郑华炽、  相似文献   

17.
初生的新中国面临核威胁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投掷原子弹,美国就成了人类历史上惟一在战场上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于是,在建国之初,中国就是美国原子弹讹诈,威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设想过一个实验:在一个隔热的耐高温高压的箱子里,放入小型原子弹,然后称一下箱子的重量。之后用特殊的方式把原子弹引爆,当然由于箱子很坚固,原子弹只能在箱子内闷声爆炸,不仅如此,箱子的隔热作用让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高温、闪光都无法散发出来。这时再把箱子称一下,箱子的质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也许我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箱子的质量肯定减小了,因为箱子里的原子弹爆炸了,有质量的物质化成了没有质量的能量,因此质量减小了。但是,科学家却说,爆炸之后的箱子与爆炸之前的箱子一样重,也就是质量没有变!当然,如果箱子不能完全隔热,导致一些热量散发出来的话,箱子的重量就会慢慢减小,  相似文献   

19.
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从而使二战宣告结束。然而从1995年开始,世界各国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经过多次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让人吃惊,当年美国并没有在日本投下原子弹!  相似文献   

20.
王宏 《今日科苑》2009,(11):64-65
1964年10月16日下午5时,新疆罗布泊地区强光闪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成功的背后,也有一位温州籍的科研人员的功劳。 多年过去,关于原子弹的机密逐步解除,沈惠泉近日回温州探亲,向记者讲述了原子弹研发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