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以及美国历史上历代华裔美国文学家的背景介绍和作品特征分析,勾画出华裔美国文学产生、发展、壮大的历程;阐述了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冲突、交融对华裔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直接与间接的影响;阐示了祖国的强盛对提升海外华人地位及扩大海外华人文学影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戏剧最初是和19世纪中期的华工一起登陆美国的,作为一种社区文化活动,其基本功能在于缓解乡愁和族群认同,但它们在客观上促成了最初的中美戏剧交流.美国华人社区的戏剧活动的波及面虽然极为有限,但让美国人看到了真正的中国戏剧.这些早期的中国戏剧表演,为出现在美国舞台上借鉴戏曲手法的实验戏剧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灵感.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作家拥有双重文化身份,具有双重文化视野,他们在后殖民语境下塑造出了想象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同时根据切身观察体验塑造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美国文化形象。从形象学的角度研究这些可以发现美国华裔作家在后殖民语境下塑造中美文化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华裔作家还应做的努力,以便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促进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增进世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美国主流文学中的华裔是被作为他者进行再现的,其形象具有定型化的特点。美国华裔文学出现后,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华裔文学中华裔形象的再现经历了从自我东方化到对主流社会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渗透、解构和重建的历程。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再现,揭示了再现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再现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华裔文学中自我再现的变化是美国社会各种权力竞争、变动的结果,重建自我是对主流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抵抗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不断获得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和文学选集。中美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断超越译介和一般性的评述。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成为华裔在学术研究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挖掘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空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白人文,匕处于支配地位的美国社会中,被边缘化的美国华裔文化努力寻求自身位置,倡导在多元化的背景中构建自我的身份定位.以汤亭亭为代表的华裔作家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担当起了表达华裔种群心理诉求的重任,打破了原有的文学创作传统,倡导多元文化的共存,确立了华裔种群文化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这一特殊身份以及与之伴随的文化冲突让美国华裔文化翻译略显复杂,尤其是戏剧文化研究更是难以捉摸。美国的华裔戏剧文化翻译者首先要打破语言这一表层的阻碍,毕竟语言是人际互动的基石,只有在语言互通有无的情况下才能正常自由地交流。其次便是文化差异,所谓的异国风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下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差异。十几年来,美国华裔戏剧文化翻译的佼佼者不断涌现,同时针对美国华裔戏剧进行研究的国内外学者也越来越多,他们分别就不同侧面对华裔美国作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分析,尤其是对黄哲伦的戏剧作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在研究领域,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大都侧重在黄哲伦的《蝴蝶君》上,对其近期的作品《中式英语》,目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很少,特别对其所蕴含的文化翻译研究鲜有涉及与关注。鉴于此,首先阐释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结合国际化视野,回顾文化与翻译的历史文明,从而揭示文化与翻译的本质联系。随后,通过回顾黄哲伦的个人生活、文学成就以及前人对其重要戏剧的研究成果与评价,发现前人在翻译研究《中式英语》方面是空白的,并且结合黄哲伦的《中式英语》,尝试分析与解读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翻译特征。最后,从不同角度利用文化翻译作为批评的措施,阐释东西方差异与误解对文化翻译的影响,并且探索美国华裔戏剧文化翻译研究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8.
范茗 《英语广场》2015,(7):40-41
华裔美国文学是凝聚了部分中国文化元素的美国文化分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被国际文坛所接受。华裔美国作家在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与改造,创造出了备受世界瞩目的新作品。随着华裔美国作品的涌入,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回译也相应出现。本文通过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其翻译与回译的相关问题,旨在为读者阅读提供些许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书写是美国华裔作家表达华人世界的一种手段。从最早的华裔踏上美国的国度起,华裔逐渐被标榜为野蛮、肮脏、劣等和温顺、勤奋、节俭。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汤亭亭、谭恩美、赵建秀等新一代华裔文学家进行英文创作,其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引起中西方文坛的广泛关注。华裔作家在作品中热爱尊重中国文化的积极方面,同时又疏离了含有消极意义的中国文化。这些华裔作家对于中国文化既爱又恨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在其作品中改写中国神话,重建"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化,戏剧翻译也成为了国际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戏剧文本的翻译类似于小说和诗歌的翻译,不仅涉及到原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之间的转移,还涉及到文本语言以外的诸多元素。而置于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的美国华裔作者们,他们翻译的戏剧作品将会有不一样的研究价值。基于此,以赖声川著名话剧《暗恋桃花源》自译英译本为个案,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以及其译本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使人们更加注重华裔文学中的戏剧翻译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华裔作家中.赵建秀和汤亭亭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作家.作为美国华裔文学和文学传统的先驱和开拓者,他们都积极找回并重述被美国主流文化淹没的美国华裔的历史.颠覆历史的权威以及历史是延续、无缝隙的观念,在历史的裂缝和断裂处重新塑造美国华裔的历史.本文试图对美国华裔作家的杰出代表赵建秀的<唐老亚>和汤亭亭的<中国佬>进行深入地解读,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探讨美国华裔作家如何在文本中借助中国文化资源寻找精神的"父亲",改写中国文学与文化书写,消除性别化的刻板形象,建构华裔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由于意见分歧而产生摩擦,演变成规模宏大的文化论战。赵建秀痛恨“白人至上主义”、“种族主义之爱”和“种族主义之恨”。而汤亭亭的“美国神话”等表明,只有继承发扬中国文化,将其与美国文化和华裔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出扎根于东西方文化、反映华裔真实生活的上乘作品,从而打破白人对华人/华裔的“静音”,从另一渠道让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殿堂。因此,他们殊途同归,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改编和利用,在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树立起华裔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3.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看,"华女阿五"打破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女性的偏见,冲出了唐人街父权制的天罗地网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在人格上获得独立,这对于在美国文化中被压制、被妖魔化的华裔女性而言,"华女阿五"的形象提供了具体而存在的文本,可以积极建构美国文化的华裔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奥古斯特·威尔逊被众多评论家誉为美国最享有盛名的非裔美国剧作家。在《钢琴课》一剧中,他通过运用丰富的戏剧符号生动地呈现出非裔美国人面临的双重矛盾。戏剧符号学中的人物行动素模式、戏剧物体和戏剧话语,是探讨剧作家在剧中为非裔美国人提供平衡矛盾和自我赋权方式的有效工具。两种人物行动素模式表明种族间矛盾和种族内部矛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的主要社会关系。钢琴、食物等具有隐喻的戏剧物体是剧中非裔美国文化的具体表征;"高谈阔论"的戏剧话语将戏剧舞台延伸到舞台之外,生动再现了非裔美国人的历史和文化。戏剧符号是威尔逊戏剧创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戏剧符号,他不仅以隐喻的方式再现了20世纪非裔美国人的生活,而且指出历史和文化是非裔美国人自我赋权和重构身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魏蓉婷 《文教资料》2011,(14):30-32
美国华裔文学作为少数裔文学中的一个亮点,集中体现了现当代华裔作家对自身族裔文化身份问题的探究与反思,他们通过小说的表现形式,从华裔家庭内部关系冲突中攫取素材,对华裔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知进行解析注释。这些小说中,父辈与子辈间的代际文化冲突是一个鲜明的主题,由于华裔男性在文化地位与社会地位中的尴尬处境,父与子的关系模式不仅能反映文化因素在华裔家庭内部的影响与变化,而且可溯及两种异质文化由对抗到融合的主要线索,有助于理解当代华裔文学的独特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华裔美国文学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美国多元文化的产物,包含华裔美国作家曲折的发展历史。中国文化符号为代表的中国元素扎根于华裔美国历史、美国历史和中国历史之间。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不仅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而且也是20世纪下半叶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继承人之一。他受到欧洲荒诞派戏剧的影响,结合美国的社会现实,创造了独特的美国"荒诞派"戏剧,他的作品对美国现代主义戏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明悦 《海外英语》2014,(19):199+216
华裔美国作家不但了解中国文化,而且也深受美国主流文化的熏陶。他们长期接受两种文化,因此能够从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角度感知两种文化对中国形象塑造的影响。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就是缅怀家乡的同时,强烈希望加入美国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9.
华裔美国作家不但了解中国文化,而且也深受美国主流文化的熏陶。他们长期接受两种文化,因此能够从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角度感知两种文化对中国形象塑造的影响。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就是缅怀家乡的同时,强烈希望加入美国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20.
近五年来,国内学界对美国华裔小说的研究继续得到了推进。从主题内容研究来看,国内学界重点论述了美国华裔小说蕴含的族裔身份意识、中国的文化观念以及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或融合关系。从人物形象研究来看,国内学界分别解读了美国华裔小说里的父亲形象、女性形象、华人形象和中国人物形象。从意象符号研究来看.国内学界分析了特定的物象“骨”、“香港”、“唐人街”和“铁路”。从艺术手法研究来看,国内学界阐释了美国华裔小说的主要书写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针对美国华裔小说的其他内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