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老子"义"思想的研究相对于老子"道""德""仁""礼"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更为少见,这反映了人们对老子"义"思想的普遍性观念。仔细分析,会发现老子思想中其实蕴含着丰厚的义德思想。老子将"义"置于其"道、德、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系统中来论述,义德是"下德"第二阶段的主导,老子义德观具有本体论特征。唯道是从,勇于承担;柔能生强,慈而后勇,是老子义德观在人格气质修养方面的鲜明特征。在伦理主张方面,老子义德观启示以"尊道贵德"作为正义的前提性条件,利益取舍需要考虑"道法自然"原则下的个人承受力,以及效法天道原则来完成利益再分配。当今社会公德建设需要在加强制度性的同时,呼唤义德精神的响应。  相似文献   

2.
刘莹玉 《文教资料》2013,(8):115-117
老子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高峰,《道德经》为老子所撰,其内容博大精深,将老子的思想与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的"无为而治"、"上善若水"与"治大国若烹小鲜"思想最为人们所熟知。本文围绕这三个方面探讨了老子思想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之大儒,不仅重视研习儒家经典,对老子哲学思想也有很多评述。在王夫之的学术体系中,一方面表现为对老子思想的批判,他认为老子思想中的轻礼、柔道、修身、养性等理论都不利于国家和个人的进步;但另一方面,王夫之也肯定了老子"静为躁君"、"功遂身退"等思想的现实意义,对老子思想有一定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竹简本<老子>的问世,使老子"绝圣弃智"的思想得以修正,老子与儒家的关系也需要重新认识.探讨"圣"、"智"在<老子>文本中的复杂涵义,可以澄清老子学说的原初面目.  相似文献   

5.
七世纪初期,儒、佛典籍几乎同时传入日本,使得古代日本人将两者中的孝思想视作一体,不分彼此。在日本佛教故事集中,儒家孝思想、孝子故事多有涉及,作者并未将两者进行区分。本文试以《日本灵异记》~(注1),探讨"孝"在日本上代文学中的接受情形,借以考察早期"孝"在日本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7.
汉唐期间是《老子》学说得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重要时期。汉人继承了韩非有关《老子》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的观点,在经学地位尚未巩固的西汉时代尤其是昭、宣之前,表现为对《老子》"南面之术"政治权谋的推崇;元、成之后,随着经学的昌明,儒学真正取得了"一尊"的地位,《老子》逐渐退居为强调"养性之福"的修身之术;魏晋时期,经学没落,玄学随之盛行,以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家对《老子》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辨,极大地深化了《老子》的思想内涵,通过援老入经,《老子》终于得以跻身于"正统"思想的行列;李唐皇帝为加强皇家权威的需要,尊崇老子,隆盛道教,《老子》逐步被"经术"化,置于诸经之首,成为科举必考之"大经",使《老子》无论是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政治与社会影响上均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老子,让人想到其思想,厚德载物,雅量客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而海飞的小说里的"老子",是杭州方言我"的代称,与老子无关.在我的印象里,南方城市人讲话总是温言软语,有着江南水乡的雅韵,吴越文化总是给人以至柔、至深的、至醇的享受.而"老子"一词让人觉得有点北方的霸气,与南方的婉约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9.
胡绍玲 《文教资料》2008,(32):77-78
老子强调出世的"无为"思想,表面上看,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主张是相对立的,但我们不能从字面来理解老子关于"无为"的主张.简单地认为"无为"只不过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代名词,欲从根本上否定"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诠释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是彻底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原始出发点而进行的狭隘理解,老子的"无为",其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是在"无所不为"上.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特性时,应以世界文学为基础,以该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为对象,通过对该国家或民族文化的深入探讨并将其多种思想元素和民族观念渗透在研究中。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对日本文学所具备的民族性研究可从文学的思想结构、"物哀"为美的日本文学独特审美观、宇宙万物生命论在日本文学中的延伸三方面入手,以日本文化为基底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中心主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构建以日本为中心的、等级制的国际体系;二、将中国置于《诸蕃传》;三、强化"神国"意识,竭力消除日本历史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影响。《大日本史》是战时日本政府、军部宣扬"国体""皇道"的工具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老子>思想是时代的产物.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使得<老子>思想体系中也充满了矛盾运动.本文论述了<老子>思想中"道"的涵义,分析了"道"的动与静的矛盾和性质.  相似文献   

13.
"老子天下第一"之"老子",意有三层:父亲、自称、思想家老子。以我国周时的"天下观"为背景,从学理上对思想家的"老子"可称"天下第一"详加推究,不仅"老子"二字的汉字学意义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就是老子的名与字:"耳"与"聃",也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当然,更重要的是,不仅我国先秦各派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于老子,就是历代的多数学者,特别是老子的著名学生孔子也是如此认为的。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俞超 《现代教学》2015,(Z1):108-109
在拓展型课程中,我开设了一门名为"入世的限度:《道德经》中的道德伦理"的选修课,重点对《道德经》中的道德伦理进行教学。虽然中国伦理学说主要来自儒家,然而道家的治国箴言里存在着大量教导人们如何处世的道德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行为和思想,对于当代年轻人包括中学生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本人确定了主要讲授老子思想中三个与处世伦理相关的概念:一为"清心寡欲",这是老子的心灵修养;二是"为而不争",这是老子的处世方法;三为"宽忍待  相似文献   

16.
李茜 《文教资料》2009,(10):57-59
"忠"是日本儒学中最重要的道德,而中国儒学中最重要的道德是"仁",日本儒学没有全盘接受"仁"的思想,而"忠"的思想却和日本本土的正直、诚的思想相结合,逐渐扎根日本文化.到了近世,伊藤仁斋、吉田松阴等儒学家又各自提出对忠的理解,丰富了"忠"的思想体系,并和当时的实际联系起来,在日本明治维新和近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慈"看《道德经》人际关系的基本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慈"是老子<道德经>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这一思想广泛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等方面,老子"慈"的思想在人与人关系的调节方面以反个体自我中心为核心,其具体内容体现为"不争"、"少私寡欲"与宽容等三个方面.对于进入21世纪的人类来说,这一思想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家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思想学术派别,形成于春秋时期,道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世界观。道家认为"道"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起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记录在《老子》一书中。关于《老子》一书的编纂过程,有不同的意见,但人们普遍认为它反映了老子的思想。在《老子》一书中,老子管理思想的基础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管理谋略是"柔弱之术",而老子的社会目标则是"小国寡民"。  相似文献   

19.
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长时期争论不决。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马王堆帛书《老子》提供的新线索,研究又取得了进展。在这篇文章里,我结合学习帛书《老子》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发表自己一管之见,对老子思想作一评议。对于老子其人其书,我同意其人早有、其书晚成的意见。认为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有《史记》为证;《老子》一书写成于战国时期,以其书涉及的内容作根据,都有道理。但又不必对问题说得太死。因此,我在这里是把老子作为春秋时期战国前期的思想代表来考察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儒家文化思想扎根于中国,传播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日本就是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教大的国家之一。日本通过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吸收衍化发展,将其融入了其本国的民族精神、宗教"神道"、"武士道"、企业文化、法制、教育等各个方面,而且这种影响也会日益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