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的经济与社会作用研究——以江苏高等教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呈高度正相关,且高等教育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两个率先”的人才供给以及社会教育消费需求,江苏高等教育在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拉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公平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将会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表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极其重要,教育结构的失衡,教育质量观的偏差,都将影响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它们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不同的。本文以机械制造业技术人才为考察对象,以普通高等学校为参照系,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理论构架和基本假设为前提,借鉴国内外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多方位多角度地审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济效益,重点阐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对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我国迈向“世界工厂”过程中,它将为培养和造就亿万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我国产业创新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做出巨大贡献。本文拟从经济角度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作一些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8月18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研究发现,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美国的农业在劳动力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产出迅速增加,与农业劳动生产率迅  相似文献   

5.
在殖民地时期北美地区的农业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北美殖民地农业生产的成本低、产量高;复杂的劳动制度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业产量;多样的农业产品使得北美不同地区可以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合的农产品发展方向,不论种植业还是畜牧业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殖民地时期北美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美国建国后农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基础,为美国日后争夺世界霸权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6.
劳动生产率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创新主要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教育则主要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生产率发挥其经济功能.基于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研究生教育为分析对象,分析教育对以单位劳动产出衡量的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生教育能够以多路径促进经济增长,其中通过提升创新能力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劳动生产率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即选取劳动生产率这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键标志为切入点,从总量、三次产业、地区构成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云南省劳动生产率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物质基础、生产技术、劳动者素质、产业结构、经济形态和地区经济等多个层面阐述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云南省劳动生产率和云南省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了探究和纵深思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但我国服务业在就业人口、占GDP比重、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如何认识差距,迎头赶上是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未来的广州需要什么样的技工文/李敏肖俊良广州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许多人误认为经济越发展、劳动生产率越高,失业就越严重。从单一企业来说,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确所需职工会减少。但从整个社会来说,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达是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我国发展第三产业对于搞活经济、扩大劳动就业、方便群众生活、促进生产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蓬勃  相似文献   

11.
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依靠人口政策的战略转型,持续获取人口素质的战略利益。伴随人口结构变化,中国第一次“人口红利”将淡出视线。第二次“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人口抚养比提高后,依靠提升人口素质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对于经济持续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推动力和巨大经济价值。未来20-30年,以高素质、高质量劳动者为标志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将推动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创造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历史上的新奇迹。  相似文献   

12.
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率决定因素的论述,构建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函数和使用价值生产函数,再对马克思劳动生产率函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假定工作日不变、两大部类平衡等条件下,对所有生产部门的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而言,只有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才会导致其衰退,而在一般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必定是经济增长。这就从理论上证明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型到内涵型的转变必然导致经济增长,因此,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根源于经济并反作用于经济.我国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搞好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国民收入,应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党和国家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正是这些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它有助于我国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全球经济范围内已经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物流体系的合理构建和高效运作在提高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强区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中原经济区区域物流相对落后于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中原经济区区域物流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5.
李建新 《华章》2007,(9):18-18
小企业是现代化大生产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探索小企业管理之路,有利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从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探索小企业改革管理之路,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科学技术的竞争,不仅是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和政治竞争,而且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利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状况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极为关注的问题,因此,选择考察一国经济增长的标准以及如何促使经济健康高速发展也就成为经济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考察经济增长的主要标准有: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很多,有主观和客观因素、历史和现实因素、政治和文化因素,以及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其中有一个因素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劳动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本文试图结合中国的实际,对经济增长、国民收入以及劳动生产率三者的关系作一初步论述,并对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生产率作为影响商品价值量的重要因素,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成反比,已是理论界长期广泛应用的定论。但若深化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我们还能发现,从简单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两个前提出发,我们完全能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另一解: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提高或降低),与劳动劳动量的支付能力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无关,与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这一认识也是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间的真实关系的描述,这样的认识并不妨碍我们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理解,且可能提供出一个解释现代社会诸多经济现象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经济集聚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根据柯善咨、向娟(2012),文章修正了现有文献忽略城市资本存量所导致的内生性偏误,以得到更加可靠的估计结果。研究表明,控制了城市资本存量、产业结构、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后,经济集聚对城市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为正的作用,作用强度在城市间存在差异:东部城市经济集聚的劳动生产率效应强于西部城市,弱于中部城市。同时,邻近城市的劳动生产率会相互促进,即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溢出,这在东部城市中最为明显。研究结论为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提供了一种经济集聚视角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第三产业的巨大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也就必然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规模转移。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对于农民顺利转移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