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加工视角下品牌认知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品牌认知逐渐成为近年来营销和消费行为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但尚未有一致的定义界定.运用文献研究法,在综合认知科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品牌认知是消费者接收品牌内涵及价值信息并进行信息加工的全过程,包含了信息接收以及信息处理两个层次;对品牌认知与情感、品牌态度、购买意愿以及品牌认知各层次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合,构建了信息加工视角下,完整的品牌认知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模型,指出品牌信息对品牌认知作用机制未来仍需要深入关注.  相似文献   

2.
赵蕾  龙梅 《科技创业月刊》2011,24(17):61-62
视觉设计是将不可见的企业品牌理念和文化外化为简洁明了、清晰易记的视觉符号的最有效手段。视觉传达中VI设计更是企业建立和建设品牌文化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从烟草行业特征及服务品牌建设的需求及内涵等方面,针对烟草行业内服务品牌建设对VI设计提出的要求及具体特征作出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常商品货物的销售是和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包装设计就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将艺术设计理念和视觉艺术进行有效融合,进而达到吸引消费群体的目的,而茶叶作为一种商品,其包装设计也是吸收消费者的重要渠道之一,将VI设计合理应用在设计理念之中,从而促进茶叶行业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对VI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品牌资产的研究旨在为企业的品牌资产进行准确估算,促进企业品牌资产的构建和优化。本文着重从消费者认知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消费者记忆作为调节变量研究消费者认知的后期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愈来愈多的酒店关注VI (Visual Identity)设计,VI设计作为酒店形象的视觉传播,长期有效地传播着酒店的文化精神与经营理念。从思维创新、策划引导、与时俱进三个方面来做VI设计,就能成为一个成功有效的酒店VI设计。酒店VI设计非常重要的是要将VI设计效果同酒店的风格相吻合,而这种结合又与一般的企业VI设计不同。酒店VI设计必须突出其身为酒店行业的特色,能够吸引顾客在第一时间选择酒店的标志,选择酒店的VI形象设计。这就要求酒店VI设计必须具备有独特而鲜明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袁胜军  符国群 《软科学》2012,26(6):70-77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以网络回帖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国消费者对同一品牌国产与进口产品认知差异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消费者对于"进口产品好于国产产品"认知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中国消费者对所评价产品的知识越丰富,他们对于"进口产品好于国产产品"认知强度越低。  相似文献   

7.
胡俊  胡飞 《科协论坛》2008,(1):92-93
品牌已成为国际制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企业则缺乏品牌赖以形成的宏观环境、缺乏明确的品牌定位、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缺乏应有的品牌价值认知.本文首先通过从企业识别(CI)转向品牌识别(BI),从视觉识别(VI)转向产品识别(PI),从而建构面向品牌识别的系统设计观:设计识别(DI).通过理念识别、核心产品形象识别和外围形象识别建构的DI,与品牌个性、品牌文化、品牌价值密切联系,作为品牌战略的要端呈现出不可替代性.因此,DI是中国制造业由自主技术创新迈向自主品牌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结合社会规范理论,提出CSR行为偏离概念,并将其划分为超规范行为和低规范行为。从本土消费者视角,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来源国CSR行为偏离对品牌形象的影响过程和机制。结果发现:在消费者情感和认知反应两个方面,CSR超/低规范行为均存在利弊的两面性;并且在对品牌形象评价过程中,情感胜于认知,起着主导作用。而品牌来源国在CSR行为偏离-消费者情感和认知反应-品牌形象的评价过程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产品创新信息源的挖掘方法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晓屏 《科学学研究》2003,21(Z1):261-265
本文认为深层次、模糊认知的心理需要、体验需要是产品创新关键的信息源,对开发全新市场、引导消费时尚、领先竞争对手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把敏感消费者作为信息源分析对象,探究其认知结构,并由此构造了产品创新信息源的挖掘方法体系,它整合了当前研究消费者认知结构的一些重要方法,把消费者价值观与产品属性关联起来。研究通过实验对方法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孟凯宁 《科教文汇》2009,(13):256-256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心理诸因素对产品包装设计的影响,说明了如今广大设计师只有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规律,使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最大限度地与消费者需求匹配,满足各层次的消费者才能达到适销对路的市场效益。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郭锐  陶岚 《中国软科学》2013,(9):112-123
中国民族品牌利用2009年金融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大举并购国外强势品牌,但"蛇吞象"式的跨国并购却造成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认知失调。本研究从以往较少探讨的跨文化背景出发,围绕如何解决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认知失调,引入认知一致性、CBBE和跨文化相关理论,运用实验和线性混合模型等方法,寻求中美两种文化类型下民族品牌并购后的有效品牌战略和作用路径。有趣的发现是:对于中、美消费者,单一品牌、维持价格和原产地等保持"原汁原味"的并后品牌战略效果最好,而且这种战略在中国消费者效果更好;另外,在作用路径上品牌契合度在并后品牌战略和品牌绩效间都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这些成果既丰富了现有品牌战略理论,又为民族品牌国际化提供重要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包装设计不止是单纯意义上的包装设计,它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对商品的包装也越来越挑剔,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除了对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一定的喜爱外,还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有着一定的联系。好的包装设计除了要解决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外,还要着重研究消费心理,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才能使该产品从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品牌原产地困惑和购买经历对品牌形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当前市场上品牌名称的繁杂,很多消费者都无法准确区分某些品牌的具体来源地.根据消费者对品牌来源地存有的困惑,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品牌原产地困惑和购买经历对于中国消费者品牌形象感知和品牌偏好的影响作用,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论如下:第一,当境外品牌被误认为是中国本土品牌时,消费者会对该品牌形成较差的品牌形象感知;而当中国本土品牌被误认为是境外品牌时,则发现消费者在品牌形象的感知上与本土认知时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第二,购买经历对本土和境外品牌形象感知及品牌偏好均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崇洋消费心理的双刃剑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  林升栋 《软科学》2012,26(5):127-131,135
中国消费者的崇洋消费心理表现出对国外品牌更多的喜好,但是在品牌负面曝光事件中,由于负面信息造成的期望不一致,崇洋消费心理产生对国外品牌的消极影响:在崇洋消费心理作用下,面对一般消极程度的品牌负面信息,消费者对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面对重大消极程度的品牌负面信息,消费者对国外品牌的评价明显低于对国内品牌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平均浏览速度加快,大量的信息证明人们对图片记忆程度高于文字。更多的文字信息被转换成图片信息,设计师们利用信息图形化的方式归纳了这些令人耗时的文字阅读。在"读图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对VI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图形的叙述功能、图片记忆的难易程度以及图片的风格倾向变成了一个优秀VI设计应该具备的能力。强化图形的运用,同时从传统中寻求创新是VI设计师需要思考的。文章从读图时代的背景出发,阐述了这个时代下图形在VI设计中需要具备的表现能力,探讨如何让图形更好的作用在VI设计上并寻求VI设计图形中的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经济时代为企业开展品牌宣传和营销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对企业应对网络谣言提出了挑战。考虑决策者非完全理性的影响,将前景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相结合,构建出博弈的感知价值矩阵,分析企业和消费者在面对品牌类网络谣言时的策略选择,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模拟。研究表明:品牌忠诚度损失、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收益及消费者风险感知都是影响品牌类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博弈均衡的重要因素。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谣言预警机制和规划危机应急预案来评估谣言应对风险,并通过提升消费者心理满足收益、降低消费者风险感知等策略提高应对品牌类网络谣言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建立的持久稳定的互需关系,是消费者对企业及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体验和认知.我们必须树立理性的品牌意识和充分关注品牌内涵的提升,这样才能搞好品牌的创建与维护.  相似文献   

18.
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建立的持久稳定的互需关系,是消费者对企业及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体验和认知。我们必须树立理性的品牌意识和充分关注品牌内涵的提升,这样才能搞好品牌的创建与维护。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国外大量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的总结,对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从自我概念、享乐与抑制冲突和认知价值差异的心理机制上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现场激励和企业经营策略调整上如何对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进行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VI设计是高职院校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套优秀的VI设计能够提升院校的整体环境氛围,促进打造学校品牌。VI设计分为基础系统和应用系统,基础系统突出院校的核心理念;应用系统是院校形象的传播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