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翠娟 《化学教学》2003,(11):36-36,12
1 课前准备《环境保护》是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第一册第六章第四节。这一节课涉及的面比较广 ,尽管很多知识学生们在以前的化学课、生物课、地理课、物理课中都涉及过 ,但那只是琐碎、零散的知识碎片。讲授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知识按一定的方法分类和条理化 ,让学生对当前  相似文献   

2.
在《作文·汉语》课本中编写了相对独立的现代汉语常识,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侧重于应用。内容涉及语音、汉字、语汇、语法、修辞,共39课。经过试教,各地总结了经验,提出了修改意见。我们进行认真研究,调整了内容,作了修改。一、语法教学提前到初二上学期。原课本第一册教学语音、汉字的知识,第二册教学语汇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复习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能立足于一册教材的整体,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进行系统的归类,抓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通过纵向与横向的综合比较,揭示其知识规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下面以部编六年制小语第九册的复习为例,谈谈具体的复习设想。  相似文献   

4.
正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教材编排近半册的教学内容为"总复习",复习的目的是对整个小学数学各册教材中的知识作系统地、综合地、全面地梳理,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要想提高复习的效果,上好复习课尤为重要。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呢?一、复习准备(一)教师要准确把握知识要点复习课要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探索学习,分析思考问题。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对复  相似文献   

5.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投入使用后,不少教师产生了这样的困惑:《品德与社会》中历史地理类知识和原社会学科中历史地理类知识有何不同?怎样才能上好这一内容的课?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和原社会学科中的历史地理类知识的不同 1.比重不同 历史地理类知识在原社会教科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小学社会学科一共六册书,其中有四册涉及历史、地理,当然原社会学科本来就是小学历史和地理的综合(涉及一些法律知识),而现在的《品德与社会》中历史地理类知识所占比重已缩减.以山东美术出版社《品德与社会》第五册第二单元为例,“走进中国”包括三课:肥沃的黑土地、江南鱼米乡、美丽的宝岛.黑土地和江南分别是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代表地域,而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的课例选择是有特定意义的.相比较原社会教科书的第五册对中国的大多数地方都有涉及,以11个课例的庞大队伍出场.  相似文献   

6.
关于《什么是知识》一课,《初中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三年六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教参》)认为“课文的中心论题是‘什么是知识,”。我这种说法是欠妥当的。什么是论题?五册课本的知识专章《论点和论据》、《论证》均没有涉及这一概念,六册的知识专章《立论和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相当好的.戏剧文学在全六册中,只有第五册一个单元三课,约占全套教材总课的1.74%.约占该册总课的12.5%.从它占全书的比例看起来,分量似乎偏少.依笔者愚见,至少应占4%左右,才显得平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从第一册起,学生就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文体,他们对知识的把握能力,足以使他们能够读一些比较深的文体,也就是说他们可以阅读戏剧文学了.编者在第五册编排了戏剧文学,是合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的.但是,由于所占比例小,第六册又不再提及,仿佛晴蜒点水似的激起的波纹很快就散了,并没给学生留下多少印象.  相似文献   

8.
谢常青 《中学文科》2005,(12):63-63
传统的高三英语复习模式是从高中的第一册到高中的第三册,一课课、一册册从头到尾逐个单元地复习。毫无疑问,这样独立、单一地再现旧知识,会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感到杂乱无章,以致出现知识断层现象,致使学生对复习的热情下降,对教师的心理期待消失,最终使课堂复习结构遭到破坏,复习效率低、质量差。  相似文献   

9.
提高英语总复习效果的几点做法大庆市杜蒙自治县第二中学孙玉凤在以往的英语中考总复习中,我们基本是采用“课课过”的方式,即把初一到初三的课程一册一册,甚至一课一课地复习。这种复习模式使得各单元、各册教材的内容完全独立,结果知识依旧是知识,并没有转化为学生...  相似文献   

10.
人民美术教育版美术七年级第十三册教材——《策划一次出游活动》一课,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的,领域和多方面的知识,而且作品规模较大,涉及内容较广。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分组合作教学的方式,让一个小组的同学来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没想到一节热热闹闹的分组学习课下来,却发现了不少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科学课》1985,(3)
我们在对各类课型进行重点跟踪、实验的基础上,对第六册的课文内容进行了研究。自然第六册的知识内容是在前几册的知识基础上的继续和扩展,并且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有意的让学生自己实验,进行分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总结,是适合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六册共有小说24课27篇,占总课172课的14%,24课共需41课时,占总课时272课时的15.9%.可以说小说的分量是比较重的,也是中学语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涉及的范围基本包括了语文知识的各个方面,同时又是让学生间接了解社会,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意识的范本,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又让学生知识、能力进一步深化和延伸,还可诱发学生的再创造能力,所以小说的教与学都不能忽视,应该总体认识、把握,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针对教学,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3.
教学分析《饮料瓶的知识》一课是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该册教材主要训练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单元,二级目标是能对提出的探究问题独立做出书  相似文献   

14.
《自然》第三册二——六课的内容,都是研究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内容包括动物怎样吃东西、怎样保护自己、怎样运动等。这几课属科学讨论课课型。下面谈谈对这五课教学的几点看法。一、把握重心,区别异同第二至六课由于涉及动物生活习性方面的内容多、知识面宽。有的课学生略知一、二,但多是一鳞半爪,形不成概念,而且这些内容又不便于课堂上进行系统的观察实验,因此常以科学讨论的形式出现。由于有的内容在中学阶段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所以,这几课的知识是“粗线条”式的作介绍。比如,在指导学生研究动物的生活习性时,虽然每种习性都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又涉及多种动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从第一册到第十册都有数量不少的插图。即使是第十册,也有十一篇插图(包括两篇“看图学文”)。这些插图就其内容来看,有的是学生不常见的事物(如第六册18课中的骆驼),有的是故事情节的生动表现(如第二册17课中的乌鸦喝水),有的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十册17课中的武松打虎)……通过这些插图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新事物,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和知识。因此,它们是课文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阅读教学中,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它的独特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知识体系是人对所学知识的升华,是掌握具体知识的制高点,构建知识体系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迁移。复习课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最佳时机,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课的活动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呢?笔者就此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四册两步应用题的复习课中进行了大胆尝试,通过在课堂不同阶段营造不同类型的活动,达到让学生在复习课中层层递进,自主发现、完善和拓展知识体系的目的。一、营造竞争氛围,让学生在演变活动中自主发现知识体系的脉络。两个上下层面知识结点之间的递进、衍生过程,是知识体系结点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演变…  相似文献   

17.
林燕 《江西教育》2004,(12):41-41
小学社会课与其它文化知识课不同之处就在于“社会课是一门文化知识课,但同时又是一门直接体现‘学生个体社会化’教育目的的课程。”社会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该门课程蕴含了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多种因素。实行开放教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开放学习时间学生学习社会课的时间应该是灵活的,有些知识是可以课堂上学习,但也有一些社会调查就要求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安排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如收集一些商品的包装纸,按用途或产地分类,在班里的墙报栏内办一个展览。这些涉及了解、访问、收集资料、参观、办展览等,就应给足学…  相似文献   

18.
《原色与间色》(六年制美术第六册第三课)是一节色彩知识课。它是让学生在对最基本的色彩知识的了解过程中,从盲目随意涂抹颜色到有一定理论依据的运用颜色。学生通过认识原色和间色从未知走向已知。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学习原色和间色知识,培养学生认识色彩世界的兴趣。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本课为冀教版第七册第七课,六年级第一学期适用。本课课型为故事课,只需要学生理解故事大意。1.定义:故事课其实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学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20.
现用的教材中,生物方面的知识都占有相当的比例,部编教材1—6册共有120.篇课文,其中涉及到生物知识的有36课,占全部教材的30%左右;上海市编教材1—8册共有188篇课文,其中生物方面的有八十二课,占全部教材的43.6%。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无疑将使小学生能从小接触生物,了解生物,热爱生物,并为他们将来研究生物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研究生物的兴趣,我校自1983年起在高年级学生中组织生物小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