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屈原“发愤以抒情”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在《惜诵》的开篇便说:“惜诵以憨兮,发愤以抒情。”这不仅是理解屈原作品的症结,而且是一道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美学命题。王逸在《离骚经章句》序中说:“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朱熹在《楚辞集注》序中说:“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出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王逸从汉儒说经的习气评屈原的作品,朱熹从宋代理学家的观点评屈原的作品,虽都失之偏颇,然而有一点是值得  相似文献   

2.
屈原之死,汉代以来学者多认为其死于自沉。后之学者或申之、或驳之,莫衷一是。而据史籍所载,"自沉"多是后人对先秦士人或直士之死的一种褒义性指称,大多并无实证。而从楚辞文本本身与相关楚地出土文献来看,屈原最有可能是死于医学上所谓厥心痛一类的疾病,也就是《惜诵》"背膺片半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所指疾病。而这种疾病的症状在屈原的作品中也可以得到相应的佐证。比较而言,屈原死于厥心痛较之于其自沉于水更吻合于文献所载。而这一结论,不仅有助于揭开屈原死因之谜,并且对于其作品的理解以及其部分作品真伪的考辩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惜诵》是屈原《楚辞·九章》中的一篇。屈原虽然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但他“发愤抒情”的思想承前启后,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对屈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要考察屈原晚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要以《九章》为主要依据。《九章》是一组分篇独立的诗作,大部分可以确定为屈原晚期所作,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期的思想情绪。当然,《九章》并不完全是屈原晚期放逐江南时的作品,其中的《橘颂》是其青年得意时的咏物抒情之作,格调清新明快,不同于屈原其他篇章的沉郁顿挫,并且文中有“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等句子,就可证明这一点。另外,《抽思》和《思美人》两篇都是屈原居于汉北时所作,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和《离骚》十分相近,同《离骚》有明显的连续性,故写作时代与《离骚》相距不远。除掉以上三篇外,其他六篇可以说是屈原晚期的作品,按顺序便是:《惜诵》、《哀郢》、《涉江》、《怀沙》、《悲回风》和《惜往日》。这里所说的《九章》主要指这几篇。  相似文献   

5.
关于《楚辞》中哪一篇是屈原的绝笔的问题,古今楚辞学者多有研究,虽聚讼纷纭,然早已多集中于屈赋中的《怀沙》和《惜往日》两篇,自清初己多有学者倾向于《惜往日》一篇。建国以来,楚辞学界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已更多倾向于《惜往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愤”同文学创作联系起来的是屈原,他在《九章·惜诵》中明确地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而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个把“发愤著书”作为理论提出来的是司马迁。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反复说: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追往串,思来者。”(《史记》卷一百三十)  相似文献   

7.
今本《九章》共有九篇诗歌,按王逸《楚辞章句》,这九篇诗歌的顺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关于“九章”之意,王逸首先作了解释:“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思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已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楚辞章句·九章》)这个说法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是王逸曲义求深,将屈  相似文献   

8.
《惜往日》、《悲回风》所咏叹的伍子胥、介之推、申徒狄,其思想行为与屈原大相迳庭;《离骚》、《惜往日》都提到伊尹、吕望、宁戚,却用来表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情绪。本文试就《楚辞》中与这几个人物有关的问题及关于彭咸的事迹作一些探讨,从而对确定《惜往日》、《悲回风》是否屈原所作提供一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巫·舞·兮     
《楚辞》中大量出现的“兮”字,并不是屈原的创造,而是楚国巫风歌舞促成了“兮”字在《楚辞》中的频繁使用。固定地用“兮”作歌辞中的衬声字,并且运用得那样普遍,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九章》诸篇充分展现了屈原后半生的遭际和思想情怀,它和《离骚》 一样,同是考察屈原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的重要文献。其中诸篇在情绪变化上有着内在的连 贯性与逻辑性,《惜诵》、《思美人》、《抽思》仍含期盼之情,《哀郢》、《涉江》是承上 启下之作;而《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是表达了作者"欲不死而不得不死"的 绝望心绪。  相似文献   

11.
《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度被解读为屈原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表现。然而作者本意却是发出"人生多艰"的感叹,与民生疾苦并无关系。先看《离骚》的上下文: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相似文献   

12.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在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楚辞·九歌》 《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改编刨作的具有独特体制的祭歌。共11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湘君》、《湘夫人》、《出  相似文献   

13.
诗国丰碑     
《屈原列传》(高中语文第六册)末尾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此处把屈原和宋玉一班人进行比照,高低上下自见分明。 为什么宋玉他们只能模仿屈原华文,而不能攀而过之?关键在于他们“终莫敢直谏”。且看: 宋玉是屈原以后重要的楚辞作家。参见宋玉的作品,他是屈原的后辈。他潜心向屈原学习,从事楚辞创作。惜其作品大都散佚,传今独有《九辩》  相似文献   

14.
先秦楚辞、楚歌的定义应该根据地域特色,而不应该以"兮"字入句为限。屈原大部分作品援"兮"入句,后世作家模仿屈原,"兮"字入句俨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后世"兮"字入句的韵文自可视作诗歌之一体,但在概念上不宜与先秦楚歌、楚辞相混淆。楚辞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楚声、楚语、楚地、楚物等方面,楚歌则因入乐还表现在楚地的音乐特点上。战国时期楚国各地的歌曲依然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域风格,我们在研究楚歌时,应该注意到楚歌音乐风格的地域差别。  相似文献   

15.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计有动植物222种(类),楚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巫祝盛行的文化背景,以及屈原两次放逐的特殊遭遇等,是构成《楚辞》动植物景观的主要因素。与之相联系者,《楚辞》自然生态意识之表现特征与审美价值约有四端:一、图腾崇拜之原始遗韵;二、民神糅合之自然神世界;三、草木之巫术与药用价值;四、"心物"关系之有机统一。《楚辞》与《诗经》相比,其自然生态的"博物学"、"社会学"、"文艺学"与"教育学"四大层面之意义更为丰富多彩。自然生态之于屈原和《楚辞》作品,其意义重大,启迪良多。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上第一部骚体类文章的总集与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就是以屈原为主写作的《楚辞》。《楚辞》中的地方色彩表现得较为浓厚,在《楚辞》中有大量的楚地方言声韵、文学样式以及风土物产等。自《楚辞》面世以来便备受各界人士的喜爱,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学者对《楚辞》进行了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楚辞》以及楚辞研究史已经成为了一门研究的学科,被称之为"楚辞学"。基于此,对屈原及楚辞研究的分期及近三十年来的屈原及楚辞研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旨在进一步明确屈原及其《楚辞》的研究价值,并对关于屈原及楚辞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屈原《九章·惜往日》写到介子推时说:“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其间的“立枯”王逸《楚辞章句》谓:“文公得国,赏诸从行者,失忘子推。子推遂逃介山隐。文公觉寤,追而求之,子推遂不肯出。文公因烧其山,子推抱树烧而死,故言立枯也。”以后注释《楚辞》的都沿用此说,似乎真有介子推抱树被焚这件事,其实这是无稽之谈,向壁虚造。考介子推事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传文,今摘要如下: 晋侯赏从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  相似文献   

18.
贾谊为汉初骚体赋的代表作家。《汉书·艺文志》载“贾谊赋七篇”。今存五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楚辞》载有《惜誓》,《古文苑》载有《早云赋》、《(竹虚)赋》。而《(竹虚)赋》残缺甚多。这些骚体赋是受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直接影响而于汉初刚刚形成的一种赋体,它是汉赋的雏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有五分之一的篇目谈到了《楚辞》,并设专节讨论屈原。《文心雕龙》深刻论述了《楚辞》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从理论上肯定了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心雕龙》全面分析了《诗》、骚之同异,肯定了屈原"自铸伟词"、追求新变的文学史意义;《文心雕龙》还从"诡异之辞"、"触类而长"、因方借巧、"重沓舒状"等方面总结了《楚辞》的审美特质。《文心雕龙》的《楚辞》批评,直观地传达出了刘勰本人进步的文学史观,而且对六朝的文学创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第一部个人诗歌总集的《楚辞》,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伟大诗人屈原的慊谦爱国之心;另一方面充斥着大量神话影子和神游景象也揭开了早期先民图腾崇拜的影子。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志提供了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图书的成熟情况,但在收书如此浩瀚的巨著中,独诗赋略较其余几略显得暗淡无光,其中的"诗赋略"在没有小序又夹杂种种疑问,而后世所说《楚辞》的踪影也无迹可寻,这给研究《楚辞》者带来诸多困惑。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探讨汉志"诗赋略"中的"屈原赋之属",得出今本《楚辞》并非选自"屈原赋之属"但其编纂者确为刘向无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