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上乘陆氏兄弟“心即理”的先验论,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对心学以及儒学来说都是重要的发展.知与行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焦点,是哲学及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行合一”论认为求知与实践应同时进行,直接反对朱子学派“先知后行”之说,在宋代后再次提出与理学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与“心即理”“致良知”共同构成了阳明学派思想体系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以悟为明代北方重要的心学家,对阳明心学多有继承,但由于生长于理学名区,其思想中也有传统理学的因素。他以阳明心学的精神影响了北方长期株守程朱理学的僵化局面,同时又以传统理学的躬行诚敬补救王学末流之虚妄,在北方王学学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思想史上也有着一定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阳明心学做为宋明理学的重要一支,但明显具有不同程朱之说的特色。程朱之“理学”在认识论上倾向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认识,而阳明“心学”把伦理道德作为认知对象,并在此基础建构“知行合一”之说,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实践色彩。  相似文献   

4.
理学教育哲学代表了中国前近代社会的最高思想成果,它因此也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前提。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和明末清韧的理学批判与自我批判思潮,是理学发展三阶段的典型代表。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虽都以道德主义为其根本特征,但由于它们对道德本体与道德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又使它们分别表现出本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不同特征。理学本质主义集中体现为由太极以立人极的本体论思想,用道德本体设定道德主体的主体定位方式,以“理”释“礼”的权威主义价值取向和“涵养须与敬,进学则在致知”的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5.
明代前期,一直是程朱理学一统天下。至明代中期弘治、正德年间,王阳明重揭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旗帜,把孔孟思想体系简明化与世俗化,很快风靡全国。心学北传之后,北方王学的传播者颇多。“茌邑三先生”是北方王学之山东王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作为明代理学家王守仁的再传弟子,在弘扬传统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阳明心学,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有关“心”学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6.
唐一庵心学以融气入心的理本论为基础,接洽阳明心学,发展出以心学方法把握客观之理的新型理学形态. "讨真心"则是实现其理学的工夫论,是实现其成圣的功夫手段,其学术立场是传统程朱理学而非阳明心学的.唐一庵针对阳明后学曲解"致良知"引发的不研实在之理,提出以"讨真心"为研究实用之理的不二法门.这有助于良知学在新的环境下的传播,一定程度上促进良知学的实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穆孔晖是王阳明传授的第一个北方门生,他有深厚的理学背景。他对阳明心学核心概念“心”有初步体认,但对“良知”体认不深,对“知行合一”命题则基本未予探讨。其学术思想和阳明心学存在紧张关系和游离状态,对阳明心学的整个体系未能膺服。他沿袭北方学术“朴实”特质,总括心、理、佛、道“大本皆同,特事不同”理念,试图融合心、理、佛、道。穆氏对心学有一定阐述,开启了东昌王门之传承,并力避阳明后学之流弊,对明后期东昌府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对心学在北方的传播功不可没。穆孔晖的心学理路反映出心学在北方传播的复杂精微。  相似文献   

8.
《型世言》和《三言》《二拍》之创作非如学界通常所认为的,一受程朱理学之影响,一受阳明心学之影响。程朱理学、阳明心学非对立之学说,其伦理指向是一致的。《型世言》中体现出的也不是传统的儒家道德规范,而是已经世俗、功利化了的儒家伦理道德。阳明学说兴起后儒家伦理通俗化的运动,儒家思想在由上层向下层传播时所发生的世俗化转向如蒙书、功过格等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晚明拟话本小说创作的思想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朱熹集宋代理学和宋代经学之大成,以说经的形式,论证并发展了理学之天理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既创新发展了理学,又创新发展了经学。朱熹理学的特色集中体现了其经学思想的特色,而与陆王心学有别。  相似文献   

10.
<正> 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是宋代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系,通常把它们合称为宋明理学。理学在赣南的流传及其发展,在赣南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整个宋明理学史上,都具有特殊的、不可忽视的价值。大致说来,理学的流传和演变,在赣南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两宋时期,理学初步流传,此时以周敦颐、朱熹的学说为主;二是元代,理学发展转入波谷时期;二是明代以阳明学为主体的理学兴盛时期;四是清代,理学走向衰落时期。兹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朱次琦作为晚清南海鸿儒,其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其治学思想主要表现出尊宋斥汉、崇朱黜王、申实复孔、尊经重史的特点,这些特点均是围绕"经世致用"、"资治明道"这条主线而展开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也有值得辨正之处。  相似文献   

12.
儒家、法家两个对立的学派关于法律许多对立的观点,到朱熹这里发生了融合。朱熹作为宋代理学大师,他的法律思想与之前的儒家观念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的关于法律价值、司法公正、重刑主张等思想可直接溯至法家,这些思想对宋代法制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郑风作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在从汉到宋的经典阐释里发生了重要变化,被定为“淫诗”备受贬斥。然而追究“郑风淫”一说成立的过程,可以发现其中承载着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对汉代诗教的反动,“郑风”作为突破口被赋予特殊意味,并由此展开了不同于汉儒的经典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4.
经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两汉经学的反动。二者的不同表现在治经目的、治经态度和治经方法上:一为治世,一为治心;一讲究师法、家法,一偏向疑经、辨伪;一重训诂,一重义理。同是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又有分歧:朱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理”,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陆学认为“心即理”,只要“格心”便可知理,不必读经,更不必费心于经注和考据。“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不仅极具宋学特征,而且典型地反映了陆九渊心学思想指导下的治经态度和方法。弄懂这句话的涵义,不仅有助于了解宋学特征,而且更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内涵,从而对其做出恰当评价。  相似文献   

15.
理学始于宋代,创始人为周敦颐、张载、二程,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理学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主张"即物而穷理"。后期有陆九渊的心学,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主张"致良知"。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得出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作为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学对我国传统的法律思想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孙奇逢《理学宗传》是明末清初理学巨著,其编写纲要为合会朱王,其编纂特点有四:一是"以天为本"的学统论;二是"循环前进"的学术史观;三是"下学上达"的写作目的;四是"主辅内外相成"的体例。  相似文献   

17.
《易经》为宋代理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北宋理学家便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辟佛破老,创为新说。从北宋中期理学初创到南宋的一百多年里,理学家在运用《易经》的过程中,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渐趋深刻,《周易本义》是这一认识变化过程的反映。在这部著作中,朱熹恢复了《易经》的本来面貌,提出了更为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实事求是的可贵精神。无疑,《周易本义》是宋代理学成熟时期的标志性著作。  相似文献   

18.
宋代科举以其"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蒙学的科举化势所难免,以诗赋为代表的科考内容直接决定了蒙养教育的教学内容。面对这样的实际状况,以朱熹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群起"反动",朱熹提出的蒙学思想以教"事"为主要原则,可谓"反动"的直接体现。反对蒙学的科举化也是朱熹提出其蒙学思想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9.
在《诗经》学史上,朱熹的《诗集传》与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是宋代新旧两派的名著,前者在后代拥有极多的所谓"拥朱派""述朱派"著作为作疏解,后者则有宋儒戴溪为之续作。从书名《续吕氏家塾读诗记》观之,戴书的写作目标不外是在为吕书进行补充、修订,或者是延伸的工作,于是,《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也就直接被归为旧派著作,是否真的如此,需要针对戴书的内容作实际的检视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