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净 《青年记者》2016,(22):64-65
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我所在的汕头大学,每年会从毕业生中选择一位同学,授予“汕大奖章”.进入最后面试的8位同学,都是各个学院的尖子生.面试的时候,评委会问一个问题:“你今后打算做什么?”今年,工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工程师!”理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科学工作者.”医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医生.”文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后,轮到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回答,她说:“我要做一名传播学者.”  相似文献   

2.
关于稿件盖章与否,我想先谈这样一件事情: 1985年4月,我厂曾发生一起自建厂以来最大的一起盗窃案。开始,我征求领导意见,是否可结合事实写篇稿件?回答是:“咱还是别找那个麻烦”。但  相似文献   

3.
1958年8月6日,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生涯中最怀念、也是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跟随毛主席采访。正值盛夏,天气多变,清早还是红日升腾,不一会就阴云密布,淅淅沥沥下起了雨,且雨越下越大。当时任河南日报新乡地区记者的我正在办公室赶写稿子,突然接到地委办公室电话通知我:“今天下午有中央领导同志到新乡县七里营去视察,要作好采访准备。”我问:“是谁去七里营视察?”回答说:“不知道”,我又问:“几点去?怎么走?”要立即赶去!”从电话上的回答声中,我悟出这次采访任务非同一般。我放下电话机看了  相似文献   

4.
1990年11月20日上午九点,当我从省委宣传部负责同志手中接过省总工会颁给我的读书自学成才获奖证书时,一股暧流从周身流过。听着领导上的祝贺话语我却连一句“谢谢”也想不起来回答。还在戴红领巾时,我就酷爱读书。高小毕业前夕,我的一篇  相似文献   

5.
1965年的一天,前线歌舞团在中南海紫光阁与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举行联欢晚会。晚会进行时,前线歌舞团团长何仿坐在周恩来边上,拿出烟抽。周恩来问:“你多大年纪了?”何仿回答说:“我是28年出生的,49年第一次见  相似文献   

6.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7.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入“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  相似文献   

8.
十几年前,我在一所高等院校里任教文学课程的时候.记得有个同学问我:“写文章有诀窍吗?”我当时因为想起鲁迅关于作文“并无秘诀”的话,便回答说:“没有”。那位同学又问:“那么文章怎么才能写好呢?”我又想到了鲁迅的话:“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所以,便回答说:“要多看勤练”。我当时还大约做了一些说明、解释,不过现在也记不起来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回答也竟然招惹了一点不快和烦恼。  相似文献   

9.
表象与新闻     
春播期间,某县一位平时很少过问群众疾苦的领导却一反常态,背上10多斤种子往贫困户家里送。事后,有人问那天随同前往的专职通讯员为何不报道此“典型”,通讯员直率地回答:“那是人民公仆应该做的事。况且一次行为也不能代表他的一贯工作。眼下面临换届改选,我不能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0.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人“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其他,那末当这一头确实有东西可写时,固然不虚此行,而当事实与“线索”大相径庭,或  相似文献   

11.
回望过去,有时不是一种纪念,看看当初的自己,也许更能坚定信念.2009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进入齐鲁晚报,成为一名记者.新闻系的学生和刚入行的记者,常会被问:“你有新闻理想吗?”大多数人都会做出肯定的回答.如今,还有多少人会坚定地回答“我的理想从未变过”.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广告收入突破亿元。从1998年全台收入2000多万到一个亿的收成.用了6年的时间.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都在30%左右。每当同行和领导听到这个数字都会问我:“有什么办法干到一亿的?”我的回答很简单:“是‘逼’出来的,是同志们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有一次我跟院长说:“这几年跟您学到了不少东西。”院长听后,回答说:“其实学习是相互的,我也从你那里吸收了很多东西。”  相似文献   

14.
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同志对新闻记者吼了一声“你重要还是我重要?滾出去!”“你重要还是我重要?”新闻記者应当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青年新闻工作者曾经问我:“采访的好坏有无标准?”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又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说它难回答,难的标准是什么;说它容易回答,易在“没有标准”。在我《新闻采访讲座》最后一讲时,就来讲一讲新闻采访好坏的标准吧!采访的好与坏、成功与失败,是有客观标准的。从我自己的采访实践来说。成功与失败都有几条杠杠。成功的采访是:一、一次到位。不再需要补充采访;二、在写作时呼之即出,不需要再去反复查笔记本,当然核对名字、数字、地点、日期是必  相似文献   

16.
周奇 《编辑之友》2008,(3):68-69
2007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专家检查教辅读物的编校质量。京城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两种教辅读物均不合格,差错率均超过2/10000,受到新闻出版总署的通报批评。该社领导很是生气,下令责任校对作出书面检讨。责任校对很委屈,打电话问我:只让校一次,而且是外校,编校质量不合格。我该检讨吗?我回答说:“果真如此,该检讨的就不该是你,只校一次,而且是外校,能把差错率控制在3/10000以下,校对质量应该说是不错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得从“灭错率”和“留错率”两个概念说起。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有不少年轻的同行常问我:要干好新闻这一行,主要靠什么?他们以为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干得也还不算赖,肯定有不少经验、体会甚至“秘诀”什么的,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点“真传”。然而,我的回答却常常令他们大失所望,背后埋怨我尽用“虚家伙”敷衍人。因为,我回答他们的大都是这样一句话:乐于吃苦才能有所作为。这话“虚”吗?我可是一点也不觉得虚,确确实实是掏心窝子的话。我从事新闻工作这么多年,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这里,不妨说说自己的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一南京旧友来并,我说你离上海近,去“世博”了吗?他说那不是“世博”,简直就是“肉博”。饭桌上另一位太原友人说,凡是从“世博”回来的,没有不后悔的!你后悔吗?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没有正面回答。  相似文献   

19.
有些初学写作的青年朋友问我:“如何写新闻报道?”若要回答,可谓一言难尽。因为不论写新闻报道,还是写文艺作品,正如我国金代著名学者王若虚所说:“定体则无,大体则有。”由此,不禁使我想起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他在回答如何制作杰出的雕像时说:“砍  相似文献   

20.
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可不半生了,但我搞新闻报道的劲头仍不减。难忘半生新闻事,在我当报道员的第6年冬天,部队把“光荣退伍”的干粮赐予了我。那天,我哭了:倒真要同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踏破铁鞋”学成的采写本事连同我可爱的部队“拜拜”,心里真难过。就在这时,一家地方报社领导要我去当编辑,说像我这样“全面的人”难找。县里用小车接我去当新闻干事,说是去振兴他们县的新闻工作。我如坠云雾:果真“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这“马”迟迟不敢登“伯乐”的车。真是无巧不成书,总队竟派了位报道员出身的领导到支队领导搞退伍工作。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