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璇 《阅读与鉴赏》2011,(10):41-4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与弟子共坐,听弟子们阐述自己的志向。弟子们大胆地对老师说出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其中,点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点描绘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场景,令人神往。从孔子的课堂中,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我想孔子为什么能培养出无数有成就的弟子呢?这与他倡导的教育民主思想,课堂上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努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上教研课,我执教了《孔子游春》一课。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中的一个内容。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和弟子们一起看水、议水、谈论志向,巧借河水诱导弟子、实施教育的故事,表现了孔子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7,(7):32-37
一般人以为,孔子治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注重经世致用,即所谓"入世",而与脱离俗世之束缚即所谓"出世"思想无涉。我们认为,此种看法的后半部分与事实相去甚远。事实是,孔子毕生心向大道,"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即便是不得已而"隐居",孔子也是以实现平生志向为依归。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是,孔子曾长期处于"退隐"即由仕而布衣的平民化时期,这在一般人是人生最为失意、失落或最为沮丧的时期,而对于孔子,倒是一个自我砥砺而渐趋超凡入圣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事业成功之心,人皆有之。有谁不想使自己的事业早日成功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事与愿违,不是事业无成,就是半途而废。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一目没志向,二日缺毅力,因为他们不懂得成功、志向、毅力之间的重要关系。笔者仅就这三者关系谈点看法。孔子认为匹夫不可夺其志;孟子认为志为气之帅;苏轼则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俗话说:“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所以,立志是人的事业成功的基础,工作随着志向而开拓,而成功又靠着工作来体现。“志不立,天下无成之事。”那么,什么叫“志”呢?“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和奋斗的目标。一个人有了志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的教育需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群体支持,而仅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远不能满足教育形势的需要,所以以培训更加突出全员性、针对性、实效性、灵活性为明显优势的校本培训便成为培养新世纪优秀教师最明智的选择。我校从教育家孔子“水是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真君子’”的著名言论(详见孔子语录有关章节或苏教版小语  相似文献   

6.
(配苏教版课本第十二册《孔子游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有一次,他与几名弟子进行了有关各自志向的讨论。子路说,如果让他去治理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个国家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冉求说,如果让他去治理一个小国家,只要三年就能让人民衣食充足。公西赤谦虚地说,愿意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当孔子问到曾皙(xī)时,曾皙弹瑟(sè,一种乐器)正到尾声,他铿(kēnɡ)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道:“我的志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是各人都说说罢了。”曾皙便说道…  相似文献   

7.
理想之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  相似文献   

8.
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必要途径 ,中学时期是一个雕璞琢玉将许多可能的普通人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素质以至成为人才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 ,怎样的精神风貌 ,撷取养成教育的惠泽 ,获取求知求学的进步和品行修养的提高。我们认为志向——纪律——习惯是中学生成才的“三步曲”。一、要想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第一要有远大的志向志向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有了奋斗目标 ,学习、生活就有了动力。这就如一个人涉水过河 ,在对面的树桩上拴上了一条绳子 ,然后拽着绳子过河 ,既不偏离方向为泥石流冲走 ,又容易到达彼岸。…  相似文献   

9.
一、千古谜题"吾与点也"儒家经典《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入选高中教材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又名《沂水春风》)一文中,孔子让四位弟子说说各自的理想。子路的理想是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中等的国家,冉有的志向是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家,公西华的志向是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同的时候做一  相似文献   

10.
引子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某一私塾。那天孔子端坐着,他的学生颜渊、子路则恭敬地站在他身边。孔子说:“今日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希望能不矜夸自己的优点,不突出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向。”孔子说:“能够让老年人安逸,能够让朋友信任,能够让年轻人有所怀想。”师生闲聊,说到今后的志向,那无所拘束的对话令人怡颜。当时及时地记载,并收录《论语》之中,这在今天对广大读者来说是一种幸福。“志向”引出的话题充满了生活味和真实性。从…  相似文献   

11.
王羲之以书法艺术闻名,但为官逾其人生之半,且力争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有所作为,显示了他的行政管理思想和能力。如,有大局意识,忧国忧民,能从国家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勤政,务实,爱民;针砭时弊,改革弊政,精官简文,严刑惩贪;重责任,轻权力,不以官位为进退等。在当时,堪称清醒的政治家,爱民的地方官。当然,他没有尽全力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不是职业政治家。这与他所处的恩赐官僚制时代有关,更与他儒释道杂糅的思想和骨鲠孤傲、不拘于俗、追求自然的个性及酷爱书法艺术的心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洪堡特是19世纪世界公认的语言哲学家,他的语言哲学思想深奥、精辟,不易整体把握。纵观洪堡特的语言著作,我们会发现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以精神为本原的哲学前提下的。精神是统领洪堡特语言学思想的总纲,也是解读洪堡特理论的钥匙。另外,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中渗透着他深深的民族情结,他的很多理论都是在对语言、精神和民族三者关系的深刻理解后的进一步推衍。理解洪堡特语言学思想中的精神和其中的民族情结,有利于对他的语言哲学思想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3.
文天祥是以其与金石同坚的忠肝义胆流芳千载的。人们交口赞誉的,无非是其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坚韧不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勉力支撑、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刚正坚守,以及以死尽忠的民族气节。然而,究其一生的艰难历程,甚至是在挽狂澜于即倒的征战与奔波之中,忠君与事亲、庙堂与江湖也都难以割舍地共处在他的意识深处。他至死不肯仕元,却衷心地希望弟弟去做元朝的官员;他积极用世,但也向往山水田园。这种丰富立体的情感人生,铸就了文天祥的伟大与真实。  相似文献   

14.
严羽以诗论闻名于世,其诗歌则不大为人所重视。一般以为他的诗宗法盛唐,偏重于妙远。其实,作为一位杰出的理论家和诗人,作为一名爱国忧民的志士,严羽的诗歌是其心灵史的主要载体,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所处时代的风云。探讨其诗歌创作,对于理解严羽的诗学理论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孙子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是功成名就、功德圆满的一生,也是功在当时、惠及千秋的一生。他一生践行并实现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主要是归功于其特有的成功之道。刻苦读书学习,勤于思考是孙子成功的前提;加强品德修养是孙子成功的基石;不断磨砺干事创业之志是孙子成功的关键;精通谋略是孙子成功的根本,而务求自保全胜是孙子成功的保证。学习孙子智慧,研究其成功之道,既要研读其兵法,又要研究其人、其事、其功、其名。  相似文献   

16.
姚合是中晚唐之交颇具影响力的诗人,以“武功体”闻名。目前学者多注意其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及闲适尖作品的成就,对姚其他类型的作品则缺乏深入的探讨。姚合的反映幕府戎旅生活的作品,在姚合的诗歌中独具特色,此类作品多为胸襟抱负的直接抒写,感情浓郁而强烈,反映出姚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思与济世之怀。研究姚合这类作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姚合诗歌风格发展演变的轨迹以及全面地把握姚诗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7.
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情感特征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煜词情感特征突出。彻底享乐、坦直言情、极情尽致地抒写亡国感受,表现着他的真率;成长环境、文化素养、个人经历、诗人天赋,造就了他的敏锐;自然感发之情,世路飘忽之感、河山社稷之悲,合构成他情感上的巨大负荷。而这真率、敏锐、大负荷的情感特征,正是李煜词作具有经久不衰的感人力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曹丕赋制式短小,篇幅上与诗接近。语言总体上看浅显晓畅、明白如话,与他诗歌的语言近似他的赋从取材上看也有与其诗歌相通之处,多写旅行游览、感离恋别、登览宴饮等。曹丕赋抒发的感情缅邈、细腻,与其诗歌抒情风格一致;曹丕赋中还常出现一些他在诗中惯用的物象。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是“一捆矛盾”,而且充满深刻复杂的悖论性质,这就决定了其文化思想的本质。但是,有冥冥之中的“主宰”存在,从而使矛盾冲突一变而为“自然”与“和谐”,这是林语堂与其他中国现代作家更内在的区别。承认和喜欢“矛盾”,使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具有现代的深度;而有“和谐”大光的照临,使林语堂的文学、文化、思想和人生一片通明,清澈如水。  相似文献   

20.
朱理·米什莱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史学家。"历史即复活"最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史学思想。米什莱始终将个人生活与历史视为一体,他一生的主要经历与他独特的史观形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浪漫主义史学强调主体性、富于同情心和想象力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