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修辞活动同话语信息量有什么关系?还是从一则修辞老例谈起吧。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向为世人所称道。据洪迈《容斋续笔》透露,用“绿”字之前,曾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选定“绿”。足见诗人炼字的匠心!后来各家讲到词语锤炼,几乎都要援用此例。有人认为,这儿的“绿”同“到、过、入、满”虽不是同义词,但却构成了同义关系  相似文献   

2.
【教学片断】师:“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曾改过多次,同学们大胆地想想看,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吹”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到”字。生:作者可能用过“满”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入”字。师:据传,诗人先用“到”字,又改为“过”字,再改为“入”“满”字,经过十多次修改,最后才决定用“绿”字。大家仔细品味品味,这些字各有什么好处?同学们可以前后桌商量商量。(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相似文献   

3.
提到炼字的典故 ,人们往往联想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比“到”、“入”、“满”等字妙 ,妙在何处?究其根底 ,用“绿”字是一种超常规思维 ,蕴涵了“到、入、满”等字的含义 ,并且直指春风吹遍江南所带来的结果———绿 ,创造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意境。这也是一种创新。同一种种子埋到土壤里 ,结果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可能长成大树 ,有的可能长出嫩芽而后夭折 ,有的也可能因为缺水或人为的破坏不能发芽。但同一种种子的生长机理却是一样的需要水份和养料。一堂课如何判断上得成功与否?有人会从教师是否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去评…  相似文献   

4.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文章的传统经验。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将《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先后改为“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定为“绿”字,被传为修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妙用一直被人们当做修辞学上的典范。从“吹”字修改至“到”字,到“过”字,到“入”字,到“满”字,凡如是十余次,始定为“绿”字。这个“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为醒目的视觉形象,传达出  相似文献   

6.
“春风又绿江南岸”系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传说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仔细斟酌才确定下来。首先用“到”,后来改为“入”、“过”、“满”等字,都认为不好,改了十几个字,才最后定为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选编了王安石脍炙人口的作品《泊船瓜洲》。《泊船瓜洲》被千古传诵,其中的“绿”字功不可没。 据传,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最后他从“春风何时至,又绿湖上出”这句诗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绿”字成了锤词炼句的典范,也被称为全诗的“诗眼”。  相似文献   

8.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写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据有关资料记载,作者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最初作“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最后才选定“绿”字。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尔。此意学人  相似文献   

9.
大家一定听说过王安石诗作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中的"绿"字,作者曾选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总觉得不满意。最终突然想到了"绿"字,顿觉这个字表达的意  相似文献   

10.
文章的成与败 ,除了闪光的灵魂 ,优美的骨架 ,还要有丰满的血肉。针对当前中学生作文语言枯燥干瘪的事实 ,在作文训练中加强语言训练也就成了当务之急。下面就对学生作文加强生动性、形象性提出几点方法 :一、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要把人或事物表现得具体生动 ,形象逼真 ,就要注意动词与形容词的选用。这里有很典型的例子 :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 ,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字。刘公勇极口称赞“红杏枝头春意闹” ,认为“一闹字卓绝千古” ,据说这个“闹”字也是经过多次改动 ,最后才确定下来的。可见 ,要使语言形象、有生…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要你写一篇有关王安石诗歌《泊船瓜州》的赏析文章时,我想,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名句,一定会对名句中的“绿”字加以欣赏的。你一定会说,“绿”字用得好,诗人曾经试用了“入”、“到”、“过”、“满”等许多字,最后选定了这个精彩无比的“绿”字。“绿”字解释为“使……变绿”,很有动感,使诗中描写的春之江南变得十分的灵动可爱。然而,我觉得这首诗并非只有一个“绿”字值得品味,就拿不为多数人注意的诗的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来说,同样也值得细细品味。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非常明白的:作者急切地要…  相似文献   

12.
汝伟斌 《学周刊C版》2010,(11):204-204
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起初诗人把它同“到、过、人、满”等词作过比较,经过反复推敲才定为“绿”。原因就在于“绿”是反映色彩的,具有色彩美,能使读者产生联想,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片江南春色,意味无穷。其他几个词语无色彩感,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刘莉 《成才之路》2014,(8):82-82
小学作为人文素养培养的黄金阶段,古诗词阅读的引入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在古代文学的熏陶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促进其成才。〈br〉 一、嚼字品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br〉 (1)阅读要感受诗词的语言特色。古诗词的阅读离不开对某一个字或词的鉴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带领学生仔细地品味每一个字词赋予整首诗的特定的感情基调。例如,在阅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时,“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是诗人反复推敲与修改的结果,其中分别用了“到”“过”“入”“满”等字,但都差强人意,直到用“绿”字,诗人才满意。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抓住具有典型性的字词,通过对生动形象字词的咀嚼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可以增加阅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历代论诗,讲到“诗眼”、“炼字”,几乎都要例举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以为句中的“绿”字用得极好,堪称妙绝。宋人洪迈在他的《容斋续笔》卷八中说:此句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今人周振甫在他的《诗词例论》专著中也引用了洪迈的评说,且称道不已,说“又绿”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能“唤起我们的联想”。一般语文教师也认为句中的“绿”字是王安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以凝练见长,以意境见美。如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抓住古诗的艺术特点,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小学生感受古诗的精练与优美呢?一、比较辨析,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古诗的语言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晶。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古诗中的重点词句,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如《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斟酌,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最后选定了“绿”。“绿”字描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比较辨析后,学生便能感受到古诗用词的…  相似文献   

16.
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作出科学评价,必须把产生特殊现象的必然性揭示出来,使经验性的感受得到规律性的解释,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兹举例说明。王安石在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的“绿”字时,先后用过好几个字。据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载:吴中人士藏有王安石此诗的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长期以来,人们凭借直觉就可以肯定  相似文献   

17.
人们都熟悉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但是并不一定了解这个故事的出处和记载这个故事的人。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南宋时期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有一次,洪迈到朋友家里,看到王安石绝句《泊船瓜州》的手稿:“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第三句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字,复又圈去,改为“入”字,又认为不好,又改为“满”字。如此改了十来个字,方才定为“绿”字。洪迈看到后,及时地把它记了下来。这个故事也正凭借洪迈的记载,得以流传后世,成为诗人锤炼字句的范例。今天,…  相似文献   

18.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主要内容 :敢于怀疑 ,勇于探索师 :古人说 :“疑似之迹 ,不可不察。”“于无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对一些问题 ,我们要善于质疑 ,敢于提出疑问。我先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谁的诗句 ?生 :王安石。 (学生齐声回答 )师 :哪位同学来完整地背诵这首诗 ?生 :京口瓜洲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师 :这是王安石当时身在瓜洲 ,想念南京写下的一首诗。历来大家对这个“绿”字都是赞不绝口。据说 ,王安石曾用过“到、过、入、满” ,经过一番推敲 ,最后才…  相似文献   

19.
查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15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并引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8“诗词改字”条下所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的改字情况:“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自古以来,这条笔记成为王安石作诗精于炼字的范例。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又”字,最早应为“自”。  相似文献   

20.
讲授诗歌要注重赏析字句。诗歌讲究“炼字” ,古有“吟成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之说。人们常提及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好 ,好在形象、生动 :把春风吹拂、草绿花开、一派生机的景象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绿”字中含蕴着诗人对春天来到的欣喜之情。如用“来”“到”“吹”等词 ,只是叙述 ,仅仅是把春天到来这一现象客观地叙述出来 ,不能收到以情动人 ,以形象感染人的效果 ,也难以勾起人们的想象与联想。作者用“绿”字是经过了反复推敲、锤炼的 ,这就是“炼字”。“炼句”即锤炼句子 ,古有“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之说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