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继峰 《广西教育》2007,(5A):42-42
反思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一是题目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少“生活味”、“应用性”,导致学生对应用题理解困难、缺乏兴趣;二是题目的呈现方式单一,多是“两到三个条件加一个问题”的文字应用题,导致学生思维受压抑,思路不开阔;三是应用题的教学模式单调,多是“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一例一练,导致学生习惯套用解题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反思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一是题目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少“生活味”、“应用性”,导致学生对应用题理解困难、缺乏兴趣;二是题目的呈现方式单一,多是“两到三个条件加一个问题”的文字应  相似文献   

3.
昌亚敏 《云南教育》2004,(34):30-31
反思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一是题材内容虽然取自生活,但有的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理解困难;二是教学方式单调,多是通过“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这样一个模式进行教学,一例一练,学生习惯套用解题模式,毫无新意,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机与活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应用题教学如何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应用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历来被认为是重要切难以掌握的内容之一.一方面,应用题呈现的方式比较抽象;另一方面,有一部分知识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难以真正感知题中表达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5.
导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3(第6—13页)” ,是在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基础上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开始 ,内容包括“以和为基本结构的求剩余题”与“以和为基本结构的剩余平均分题”等两种核心关系的三组应用题。本课拟学习第一种核心关系的两组题 ,拟达到以下目标 :1 初步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初步学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2 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比较能力 ;3 培养初步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导学意图1 把应用题自…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三年级数学教材与二年级相比,难点多,坡度大。例如:(1)多位数的四则运算很复杂,一道题需经多次计算,只要其中一步出错,就会导致全题出错。(2)低年级的应用题比较简单,题材大多取材于实际生活,学生熟知,较易理解;而三年级的应用题很复杂,题材已扩大到生产、流通等其他领域,学生感到陌生,较不易理解。 二、应用题内容很复杂,多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是重点,综合运用明显增强,与低年级相比,坡度较大。 作为三年级的数学教师,对教材以上几方面的特点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若没有及时突破“难点多”、“坡度大”这两个大关,学生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7.
明启文 《云南教育》2002,(25):39-39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学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后进行教学的,由于它的内容丰富,解题方法多样,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们运用《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认真分析各例题的特点,找准切入点,突出其“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学思路就会油然而生。一、引导学生归类摘录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我们的教学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鉴于对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各种弊端的分析,我认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求解题思路,是应用题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按事物…  相似文献   

8.
一、课前思考应用题在新教材中不再作为独立的学习领域呈现,而是作为学生数学实践的重要载体,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应用题教学功能上的转变要求我们不能只把应用题本身作为数学学习的目标,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决不再是对解题模式的简单应用。三、四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由简单实践向综合应用过渡,中间问题与数学数量关系的出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更加注意数学思维的培养和逻辑的判断。所以在执教《正归一应用题》时,我们尝试以“合理推断”为切入点,以“逐…  相似文献   

9.
正初中数学应用题是应用性极强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学生掌握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初中数学应用题多是以实际生活问题为原型,通过相关的设计形成数学问题。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促使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以及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切身地感受到数学与我们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0.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现实”的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要为实践服务。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在潜力,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不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一、情节呈现——注重现实性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众所周知,应用题是由情节与数量关系两部分组成的。教学中,要尽量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体会到应用题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的真谛。如:…  相似文献   

11.
数学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材中的应用题较多的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形式化”的常规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许多学生在它面前自信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也会丧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有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充满乐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尤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材作一下改编。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各地学生的,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实际,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书本上的应用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图景,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甚至用漫画等形式呈现数量关系。本期辑发了《“1512元与每箱12个”没有直接关系吗?》《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探索》和《移多移少使两部分同样多的应用题说课稿》三篇文章,希望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主持人/卜冬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不可避免的我们现在数学教学走入了“生活味”过浓,“数学味”缺失的误区中。“生活味”过浓直接导致了学生陷身生活中无力自拔,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弱化。过于“生活味”成了当前数学课堂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应用题教学是这阶段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更是不少教师比较头疼的教学难点所在。翻开教材,教学内容呈现的各种应用题,内容分散,形式众多,分类教学花时间,单题教学无效果,反复练习无效率。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能呢,我觉得需要敞到三“重”和三“新”。  相似文献   

14.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减法应用题”(以下简称“求差应用题”),安排在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材中。它是进一步学习“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儿的数的应用题”的基础。解答这类应用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和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这一单元教材重点。下面谈淡我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生活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最大的体现就是应用题的解答,这本是学生学习数学价值的体现,也更应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乐趣。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看见应用题烦,解答应用题难。本应是让学生体验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应用题,却成了教师教学中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在三年级的《两步应用题》教学中,我根据课标要求,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浙教版《数学》三步式题和应用问题。【教学目标】1.掌握三步式题(第二级运算中含乘除混合及两个小括号)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能对三步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简单分析,进而解决应用题。3.培养学生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列式,解决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过程】一、题组呈现,以旧引新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  相似文献   

17.
一、练习十二的编排意图练习十二是配合学习“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减法应用题”而编排的,目的是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练习十二共17道题,可分为三部分:第1~3题是配合教学例8编排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第4~11题是配合例9、例10的数学编排的“求一个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4页例3。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两积求和、求差等三步解决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两积求和、求差的应用题。2.结合画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结合应用题的情景,继续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继续强化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正确解答应用题,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点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全面、有针对性。各项目标都能结合学习内容、针对学…  相似文献   

19.
季月芝 《河北教育》2002,(12):26-27
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小学生学习应用题首先接触的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由于它的结果可以直接求得,比较简单。接着学习两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它的结果就不能直接一步求出了,也就是说不能依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立即求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首先感到困惑的就是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之间存在着“分离”现象,不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准中间问题。这种困惑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1.习惯于学习一步计算应用题时形成的思维定势。在学习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中,…  相似文献   

20.
小学 6 年级已经是小学升学的冲刺阶段,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抓紧解决问题。对于数学困难的学生大多数问题都出在了数学应用题上,近年来数学应用题的考察形式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往的数学“应用题”改为如今的“解决问题”,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数学结构的变化。“解决问题”策略将以往的数学应用题与学生们可接触到的实际生活案例结合起来,利用加、减、乘、除等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来解决问题,更加贴近于生活。应用题题目不再是直接给出做题信息需要学生自己阅读提取,加大了对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考察力度,相对于以前的考查加大了难度,这也是困难学生面对的难题,本文就对 6 年级学习困难学生的数学运用题阅读理解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