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了考生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但这样的“开放”、“自由”都是相对的,绝不能理解成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命题中的“以××为话题”、“以××为写作范围”、“所写与××有关”等语句本身就隐含着“扣题”、“人围”、“有关”等要求,所以写话题作文也往往要戴上无形的“镣铐”再去“跳舞”,否则一味地“天马行空”,很可能闯入“误区”。2001年考生所写话题作文的审题失误,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了考生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但这样的“开放”、“自由”都是相对的,绝不能理解成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命题中的“以××为话题”、“以××为写作范围”、“所写与××相关”等语句本身就隐含着“扣题”、“入围”、“有关”等要求,所以写话题作文也往往要戴上无形的“镣铐”再去“跳舞”,否则一味地“天马行空”,很可能闯入“误区”。2001年考生所写话题作文的审题失误,值得我们深思。一、误解话题。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是正确审题的前提。甘肃省中考作文的话题是“读书”,有位考生拟题《读书真好》,先写同学间…  相似文献   

3.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了考生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但这样的“开放”、“自由”都是相对的,绝不能理解成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命题中的“以××为话题”、“以××为写作范围”、“所写与××相关”等语句本身就隐含着“扣题”、“范围”、“有关”等要求,所以写话题作文也往往要戴上无形的“镣铐”再去“跳舞”,否则一味地“天马行空”,很可能闯入“误区”。  相似文献   

4.
话题作文大凡都有这么些特点:(一)有“以××为话题”或“只要内容与××有关就行”等较为明确的提示;(二)内容范围很宽泛;(三)体裁几乎不作限制;(四)题目自拟。写作时考生就话题构思立意,有一定的自主性、灵活性,也确实写出了不少好作文。但笔者发现,不少学生文章写得不错,题却有些不尽如人意。或是拟题没有新意;或是把话题当作文题,题目范围过大,容易“高谈阔论”;或是题不对文……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不等于文题,话题式作文只是先提出一个话题,用以指定写作的范围,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话题的指向性来自拟题目进行写作。“秧好一半…  相似文献   

5.
曹津源 《初中生》2002,(27):18-20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了考生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但这里的"开放"自由"都是相对的,绝不能理解成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中考作文试题中的"以××为话题"以××为写作范围"所写与××相关"等语句本身就隐含着"扣题"入围"有关"等要求,所以写作话题作文也正如有人说的是"戴着镣铐跳舞".如果一味地无视"要求"而"天马行空",就极有可能闯入以下误区.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话题作文成了中高考作文的热点,全国各省市的作文试卷上均出现了这样的要求:“以‘××’为话题,自拟标题,文体不限,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但数十万名乃至数千百万名考生,在同一时间内面对同一作文考题,在选材、构思、立  相似文献   

7.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了考生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但这样的“开放”“自由”都是相对的。命题中的“以××为话题”“以××为写作范围”“所写与××相关”等语句,本身就隐含着“扣题”“入围”“有关”等要求。所以写话题作文往往要戴上无形的“镣铐”再去“跳舞”,否则一味地“天马行空”,很可能闯入“误区”。  相似文献   

8.
[文题设计] 以“绿”为话题,可以是 “××绿”、“绿××”、“××绿××” 等形式,写一篇文章。题目自 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 于800字。 [写作导航] 本文可写成偏重议论的议论 性散文,也可以写成偏重叙述的  相似文献   

9.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作文的形式,由材料型转向了话题型,只是指定了写作的范围,这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让考生在这个空间内去立意构思。在短暂的时间内,不少考生仓促应战,写出来的作文不太理想。怎样在短时间内写出比较好的作文呢?这就需要一个比较科学的处理程序。首先要审文题或审试题的要求定文体。话题型作文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命题型的,如“生活告诉我”、“高中生活是什么”、“××我想对你说”等。另一类是试题要求型的,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再如“以反映素质教育给…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11期刊载了《在话题作文审题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文,该文以话题“忘与不忘”为例,对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等方面进行了详尽指导。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的作文话题就是“忘记与铭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6期第24页又刊载了以“读图与读文”为话题的作文训练题目,并配有“写作提示”。这和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的题意完全相同。幸运的是,《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刊载的这两个作文题目,笔者都曾选出来让学生进行了练习,并作了讲评。因此,高考结束后,学生、家长、同行…  相似文献   

11.
常言道: “好题目是文章成功的一半。”何谓好题目?请看下面实例。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一篇以“认真”为话题的作文,一考生拟的题目是《2×3=5》。暂且不去看文章的内容和文字,一见这题目,就让人顿生疑团: “2×3”怎么会等于“5”?让人想探个究竟,这就是悬念效应。考生  相似文献   

12.
作文范围写建筑物说明文作文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按空间顺序说明。参考题目 1、我校的教学楼 2、×××图书馆 3、×××纪念碑 4、×××展览馆 5、新建的立交桥 6、一座名胜古迹 7、看图作文。仔细观察下面这幅照片,写出画面中“八达岭”长城的外貌。  相似文献   

13.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起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话题作文一般都要求自拟题目。同学们自拟题目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题文不符。即题目与文章要表达的内容缺少必要的关联。2.过于宽泛,大而无当。3.俗套。如“读××有感”,“从××说开去”,“××给我的启示”等等。那么怎样才能拟出好的题目,做到简洁醒目,新颖别致,富有个性,不落俗套,富有文采呢?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妙用修辞。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命题,可以增强文章的美感。如《溜与留之间》,抓住“溜”与“留”的矛盾展开,将材料中提到的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如…  相似文献   

14.
一、符号式评语。就是在批改作文时,恰当地使用一些符号以代替文字批语。例如“=……=”表示词语搭配不当;“—→←—”表示词语前后矛盾;句子下面画“——”表示有语法修辞错误的一般性病句,“(?)”表示有观点模糊或材料失实的特殊性病句,“××”或“×××”表示屡次纠正仍然写错的字。二、提问式评语。就是根据学生作文中的毛病,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用提问而不是用肯定的语言下评语。这样下评语,具有启发性,学生被有趣的发问所吸引,思维活跃起来,作文中的毛病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5.
题目出示——请以说“安”为题作文,“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北京2005年高考作文题目说“安”北京一考生我热爱××,首先向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请安。(注:此处可由读者自由发挥填入,譬如老婆、  相似文献   

16.
文题:以“享受……的乐趣”(如读某本书,和某人交流,做某件事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字数一般在600—800之间。要求:1.选择的内容要真实可信,语言要通顺连贯。2.卷面整洁,书写工整。3.出现学校名称及姓名,一律用“××”替代。题解:这是一个半命题式的话题作文,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命题突出开放性,“题目自拟”是考查作文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可以考察学生选择角度、确立中心的能力,也可以反映学生概括、表达的能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文以题显,给文章拟个好题,会使文章增值。拟题要准确,更要…  相似文献   

17.
人们总习惯地把作文命题分为: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其实。这只是一种简便的述说,三者并无确切分界。所谓“标题作文”,只是要求以给出的“词语”或“语句”为作文题目;所谓“话题作文”,则给定一个作文范围,可以以这个“话题”为题目,也可以另拟“题目”;所谓“材料作文”,是命题给出一段材料,从中自行挖掘出“话题”,拟定出“标题”。当然,“标题命题”“话题作文”也不时给出一段材料。这样看。三者并无实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高考作文以及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常会要求写一些感悟类文章。如1986年全国卷《树木·森林·气候》,它提示考生“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直接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来写。1999年上海卷要求以《“回声”的启示》为题作文。2000年全国卷要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作文。这些作  相似文献   

19.
有幸到某校参加作文教学研讨会,无意翻开该校作 文教学成绩斐然的一位语文老师的一个小本本,扉页上写着“作文教学随想录”。出于好奇,看了下去,不料它竟能引我入胜。 ×日,走访途中,见胡秀同学的妈妈在责任田中插秧,技术娴熟,堪称能手。想起陈晓的爸会雕刻图章,胡伟的爸善维修电器,陈博的爷爷有“油菜大王”之称,胡雄的奶奶有“养鸡状元”之誉……若让同学们写《××能手》,应是有米下炊。 ×日得知,村民金弟老人,脚手不便,邻居皆以关照她为己任,二十多年如一日,难能可贵。姜雄军父母包挑了她家用水,雄军等数位学生都曾在她家做过小雷锋。下周作文的训练项目是写“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  相似文献   

20.
不少学生的作文里,写一个人的直接语言时,不管什么情况,总是在“×××说”的后面用冒号,这说明这些学生对引用对话怎么使用标点还不懂。我在讲读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后,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用笔画出写“×××说”的句子,再看一看“说”的后面的标点。等同学们看完、画好以后,我问:“‘×××说’的后面,是不是全用的冒号?”一个学生回答说:“‘×××说’的后面,不全用冒号。”从他说话的神情,看出他的惊异,这说明他在阅读课文时,注意到了课文中的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