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青 《科教文汇》2008,(33):248-248
现代汉语中的因果连词“因而”由上古的跨层非短语结构逐渐发展凝固成因果连词。其发展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因”的虚化,二是“因而”的连用并凝固成词。“因而”词汇化的主要原因是受语境影响及汉语词汇复音化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和”、“或”这两个词不论是使用频率还是适用范围都是非常广泛的。作为连词使用时,它们的用法相对重合,致使了对它们的误用以及歧义的产生。本文通过介绍“和”、“或”的一般用法及特殊用法,对它们使用过程中的误用情况加以分析,通过语言的选择与逻辑总结了造成误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和"、"或"这两个词不论是使用频率还是适用范围都是非常广泛的。作为连词使用时,它们的用法相对重合,致使了对它们的误用以及歧义的产生。本文通过介绍"和"、"或"的一般用法及特殊用法,对它们使用过程中的误用情况加以分析,通过语言的选择与逻辑总结了造成误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以阿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了”字的使用方法是一大难点。因为在汉语中,动态助词“了”有多种用法,其在语法和语意上的功能也与阿语相应的结构不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阿拉伯国家的汉语学习需求日益增加。为帮助以阿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中文,国际中文教师需要从偏误分析入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一、动态助词“了”的用法综述语言学界多数学者认同“二分说”的观点,认为现代汉语“了”可以分为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助词“了2”两类。其中,动态助词“了”一般用于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一)中阿动态助词(“体”范畴的对比)“体”范畴用来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情况。汉语没有通过显性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主要靠一些附在动词或动词词组后面的辅助词来体现,如动态助词“了”。阿语通过一些语法手段,如添加代表时态的标志来体现,只改变词形,不改变词汇的意义。汉语中极少存在这样的“语法标志”。  相似文献   

5.
武玉丽  王坤 《科教文汇》2009,(7):259-260
在山东临沂方言中,虚词“来”与“去”有很多不一样的用法,主要从趋向意义对语法意义的影响,充当时体标记,作为语气词三个方面论述了临沂方言中“来”与“去”作为助词用法上的区别,通过唐宋以来文献材料中对“来”“去”使用的考察,证明了“来”、“去”是近代汉语用法在临沂方言中的保留。  相似文献   

6.
以相关国家标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及编辑学有关的著作为依据,分析了2002年第2期《编辑学报》中阿拉伯数字“2”、汉字数字“二”与汉字“两”的用法。指出科技期刊编辑规范化工作只是编辑工作中的一部份,编辑学者化的核心是要学会鉴定稿件的学术质量。科技期刊的任何规范化标准,都必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律。离开汉语语言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和习惯而去谈各种规范化标准,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冯江波 《科教文汇》2008,(14):177-177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这些新词语是报告编委会对国内30多种报纸中出现的“疑似”新词进行核实后确定的,根据其使用频率较高被入选新词语。其中“晒”就被列为171个新词中,它的意思是把东西拿出来在网上进行展示,这是“晒”字在2006年的一个全新用法,并在网上广泛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在日语中,方位词“中”和“上”的使用,与其它的方位词比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与汉语的“里”和“上”有用法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中“Of”并不是唯一能表达汉语“的”字的介词。其他一些英语介词也可以用来巧妙地表达汉语“的”字,现归纳介绍如下,供学习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传承下来,文言文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李想 《百科知识》2022,(29):61-64
<正>从“席”说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与“席”字相关的词有很多,如“坐席”“出席”“缺席”“席地而坐”“一席之地”等,不过这些词语用的是“席”字的引申之意—座位,而“席”字的本意是指用草、苇子等材料编成的成片的东西。为什么“席”字会有这样的含义呢?首先,让我们从席的出现说起。根据考古发现,我国先民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利用植物编织席的技术。后来,随着技术的精进,人们不断推陈出新,追求新材料和新样式,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象牙席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席自出现开始,便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常用品,时至今日,  相似文献   

12.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古汉语,而古汉语又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古汉语,找不到入手点,学习古汉语没有一点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多动、好奇、注意力不集中都是老师们的头痛问题,讲到古汉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是晦涩难懂,死记硬背,看到不认识的字学生们又是一头雾水。本文来谈谈如何让孩子们喜欢上古汉语。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对比语言学的方法,对汉语中“用”和英语中“use”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词在词义和用法上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晓燕 《科教文汇》2008,(8):168-169
“了”字在日常生活用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人们运用较为多的一个字。本文针对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中出现的“了”字以及英译做一些分析与对比。文中通过对“了”字的多角度,多方位的具体分析,总结出现代汉语中“了”字的一些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15.
李响 《科教文汇》2014,(10):45-45,47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阐述了人们习得语言的过程,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理论。“使”字兼语句是留学生在汉语语法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使”字兼语句是兼语句的一种,但与一般兼语句又有所不同,它是汉语中特殊的动词谓语句中非常重要的一块。本文主要尝试将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运用到留学生“使”字兼语句的习得过程中,帮助留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使”字兼语句以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哪些适当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是”在现代汉语中是判断词,表示肯定,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是”还有很多其它的用法。本文将总结对系词“是”产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论证“是”作为判断词,即系词,最早始于《诗经》时期。  相似文献   

17.
李炳嫒 《科教文汇》2007,(10X):198-198
“被”字含蒙受义,表示一种遭受现象,这种语义上的独特之处,使汉语“被”字句在被动意义之外,多了一层不幸、不如意不愉快或者有损害等语义。本文拟就《四世同堂》“被”字句的补语和否定式进行数量统计和句法结构特点分析,探究现代汉语“被”字的这一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汉语词汇中有一类“ABB”式词语,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能够把描写对象的性状、颜色、声音、光泽、情态等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增强表达效果。从结构关系、意义用法和语法功能来对这类词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9.
崔亚珍 《科教文汇》2009,(25):260-261
本文从ET,ST,RT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日语中表示完成体的“-te i”与汉语“了”的对应关系。结果如下:①日语与汉语对于完成体的表现,均可表示为“ET-RT”。不同之处在于,汉语没有时的表现,日语根据ST与RT的关系,决定时的关系。即。“ST -RT”表示未来,“ST=RT”表示现在,“RT-ST”表示过去。②日语与汉语在考虑完成体时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了语言表现上的不同。即,日语考虑的焦点放在了参照时间(RT)上,侧重考虑事态完成后的影响及效力,所以使用与汉语的“着”“在”相对应的“-te i”来表现。而汉语考虑的是事态本身已经完成,使用与日语“-ta”相对应的“了”来表现。  相似文献   

20.
连词“和”使用频率很高,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系列偏误。讨论分析了连词“和”产生的偏误并分析了偏误的原因。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和”的特点,减少偏误的出现,力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