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8月22日到30日,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在大会开幕式上,评委宣布了本届的四名菲尔兹奖获奖者,其中最年轻的是刚满31周岁的华裔数学家陶哲轩(Tao,Terence)。陶哲轩是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在1982年首先荣获这个奖。“菲尔兹奖”过去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这个说法有些夸大,因为它是奖给40岁以下的年轻人的,后来的国际数学大奖,阿贝尔奖(从2003年起颁发)和沃尔夫奖(从1978年起颁发)更配得上这个称号,它们不受年龄的限制。当然,数学主要是年轻人的事业,能获得这个奖很不容易,尽管有些数学家对这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可以说是诺贝尔奖的世纪;2001年举世庆祝诺贝尔奖颁发100年。诺贝尔奖如此显赫以至成为公认国际科学成就的标志,遗憾的是数学与诺贝尔奖无缘,有成就的数学家只好满足于取得菲尔兹奖或者沃尔夫奖。现在好了,诺贝尔的祖国瑞典以克拉福德的名义设置大奖,以奖励不在诺贝尔科学奖范围之内的重要科学领域的成就,其中包括数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态学等。这是一个十分显赫的奖励:一是它也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主  相似文献   

3.
北欧的两个国家——瑞典和挪威,人口加起来不到1300万,也就是中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当然也和中国差远了。可是,它们颁发的国际大奖却名气很大,奖金也不少。瑞典颁发的诺贝尔奖有一个多世纪了,每项奖金超过100万美元,不过常常要两三位科学家来分。挪威文理科学院颁发的阿贝尔奖2003年开始颁发,知道的人不多,因为这是国际数学大奖,2006年的奖金为600万挪威克朗,约合92万美元,由一位数学家独得。这位今年荣获阿贝尔奖的数学家是瑞典人,叫卡勒松。在他之前,一位法国数学家,一位英国数学家,两位美国数学家得过前三届阿贝尔奖,当然,不仅…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4年一次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菲尔兹奖常被说成是数学的诺贝尔奖。不过,菲尔兹奖只奖给40岁以下的青年数学家,只能代表他们的早期成就,不足以反映他们日后的工作。一位数学家如果获得重大突破是在40岁之后,那也会与菲尔兹奖失之交臂。应该说,  相似文献   

5.
沃尔夫奖     
从社会学角度看,科学奖是对科学家科研贡献的表彰,对其学术地位的认可,也是对科学事业的推动。在这方面,诺贝尔奖无疑是最有威望的,而颁发不久的沃尔夫奖可以说是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国际大奖。  相似文献   

6.
对于诺贝尔不设数学奖,人们曾作过种种有趣的猜测。后来,相继有人专为数学学科设立了几个奖项,以弥补诺贝尔奖的不足。这些奖项的设立,对推动数学的发展、表彰40岁以下的青年数学家所作的贡献,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奖项与诺贝尔奖尚有差距:一.不是每年评选;二、奖金数额相差太大。2001年8月,挪威王国政府宣布,在阿贝尔诞生200周年之际,设立面向国际的“阿贝尔数学奖”。自2002年起,每年评选一次,每奖50万美元,基本上可以与诺贝尔奖相匹配。首奖订于2003年颁发。这个奖项的设立,旨在“改变数学的面貌”,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以色列总统把沃尔夫数学奖颁发给美国数学家斯梅尔和以色列数学家费尔斯坦伯格。这样,斯梅尔成为同时荣获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的第10位数学家。作为一位大数学家,斯梅尔的研究领域已不限于1966年获奖时的微分拓扑学和动力系统理论,他在许多领域继续做出突破,特别是数理经济学和计算理论。  相似文献   

8.
胡复 《百科知识》2007,(8X):28-29
今年5月,以色列总统把沃尔夫数学奖颁发给美国数学家斯梅尔和以色列数学家费尔斯坦伯格。这样,斯梅尔成为同时荣获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的第10位数学家。作为一位大数学家,斯梅尔的研究领域已不限于1966年获奖时的微分拓扑学和动力系统理论,他在许多领域继续做出突破,特别是数理经济学和计算理论。  相似文献   

9.
动态一览     
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举行江泽民出席开幕式并颁发菲尔兹奖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8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开幕式,并应国际数学联盟主席帕利斯的邀请,为本届菲尔兹奖获得者颁奖。洛朗·拉佛阁和弗拉基米尔·沃沃斯基两位数学家荣获菲尔兹奖。迈度·苏丹荣获内万林纳奖。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外国数学家和1000多名中国数学家出席了这个四年一度的国际盛会。李岚清在代表中国政府致辞时说,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科学技术经历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发展。社会的进步依赖于科学的创新,而数学对…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有66年历史的科学大奖,拉斯克奖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名声。然而,"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这个说法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不难理解,在拉斯克奖颁奖之后,屠呦呦的名字在中国很快就广为人知,人们都对这个"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充满期待。再后来,她又被形容为"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他拒绝了菲尔兹奖 2006年8月,当陶哲轩与其他两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接受全世界数学家的敬意之时,另一位菲尔兹奖获得者,世界七大数学猜想之一的“庞加莱猜想”的攻克者,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的身影却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这也是菲尔兹奖历史上第一次有获奖者拒绝领奖。这倒不是因为佩雷尔曼与国际数学家大会有什么矛盾,而是因为这位老兄根本就是个“怪人”。  相似文献   

12.
<正>8月13日,37岁的伊朗女性玛利亚姆·米尔扎哈尼(Maryam·Mirzakhani)在首尔,从韩国女总统朴槿惠手中接过菲尔兹奖章。她成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也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伊朗人。菲尔兹奖始创于1936年,每4年颁奖一次,其要求为年龄未满40岁并有着杰出的数学成就,此前的56位获奖者均为男性。8月12日,国际数学联盟(IMU)首尔年会上确定,米尔扎哈尼与另外3位男数学家同时获得了本届菲尔兹奖。米尔扎哈尼现在供职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官网上  相似文献   

13.
<正>约翰·纳什,这个被世人称作"传奇"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一生所有的辉煌和荣耀、挣扎和疯狂都随着2015年5月23日那一声刺耳的急刹车,永远被遗落在了新泽西的土地上。噩耗占据全球各大媒体头条,全世界都在为他的离开而叹息。纳什还是奥斯卡获奖电影《美丽心灵》主人公原型、"博弈论"大师、著名数学家。2015年3月25日纳什因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与数学家路易斯·尼伦伯格一同获得2015年度阿贝尔奖(也有人把它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然而,就在领奖之后不到2个月,纳什和妻子因为车祸双双离世。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8月13日,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27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主持人宣布了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的4位得主,得奖者之一是原籍伊朗的米尔扎哈尼。她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目前在加州斯坦福大学任教。米尔扎哈尼因为对黎曼曲面及其模空间的动力学和几何学上做出了突出贡献而获此殊荣。她是该奖首位女性得主,也是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伊朗裔获奖者。那么这个国际数学家大会和代  相似文献   

15.
正11月1日上午,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2016 World Life Science Conference)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世界粮食奖和沃尔夫农业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美国科学院院长等众多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大师应邀出席。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  相似文献   

16.
从神童到"数学莫扎特" 2006年8月28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罩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式上,国际数学联盟主席约翰·鲍尔宣布: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澳大利亚籍华裔数学家陶哲轩与另外三位数学家一同获得了世界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当时刚满31岁的陶哲轩也成为了继1982年丘成桐之后第二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华裔数学家.  相似文献   

17.
普利兹克建筑奖创建于美国,却是一项国际性大奖,被冠以"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和"建筑界内最高荣誉"的称号,每年的颁奖典礼都在全球著名的某座建筑内举行。美国的白宫、法国的凡尔赛宫、捷克的布拉格城堡、俄罗斯的冬宫(赫米塔基美术馆)等这些代表着一个国家政治心脏或艺术最高殿堂的场所,都留下了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足迹。美国洛杉矶盖蒂中心、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美国杰伊·普利兹克音乐厅……这些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的作品也被选为颁奖点。2000年为纪念千禧年,又选择在耶路撒冷考古公园这一世界宗教中心进行颁奖。从其颁奖地点的选择可见,普利兹克建筑奖永远和世界的中心相匹配——政治中心、建筑艺术中心或是宗教中心,在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字典里,没有边缘、另类,它永远代表主流,和这个世界的普遍的审美相吻合,值得珍藏。  相似文献   

18.
<正>1900年,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会上,数学家希尔伯特发表了题为"数学问题"的著名演讲。在这个演讲中,他根据19世纪数学研究的成果和趋势,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后来被统称为"希尔伯特问题",100多年过去了,希尔伯特问题有的已经得到圆满解决,有的至今悬而未决。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刘公祥十分钦佩希尔伯特,不止源于希尔伯特树起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数学界的一面旗  相似文献   

19.
《发明与创新》2014,(1):4-5
每年10月,全世界的目光都会被一件事吸引——诺贝尔奖的颁发。但就在诺贝尔奖颁发的前一一两周,还订一个大奖同样值得关注——搞笑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20.
正9月9日,有"中国版诺贝尔奖"之称的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金各为100万美元。此项大奖由中国企业家捐赠设立,中国许多知名企业都成为了此项大奖的参与者,如百度、腾讯、网易、真格基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