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每逢换季,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孩子才去了趟野外,不是揉鼻子就是揉眼睛,就像孙悟空一样直挠身体。"更有甚者一到换季就发愁,花粉碰都不敢碰,即便从头捂到脚,浑身还是奇痒无比。不少人以为是患上了湿疹,其实情况可能更糟。"湿疹"久治不愈,痒到抓破皮肤四肢弯曲的内侧都是渗出性、糜烂性的皮疹,贴身衣物上沾的都是皮肤抓破后的血,经常揉鼻子、揉眼睛,浑身痒到晚上睡不着觉……当年仅6岁的姝姝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医院皮肤科门诊,接诊的医生看了都忍不住心疼。  相似文献   

2.
正当我们去医院看病时,有医生用"望闻问切"的方法,由表及里地检查人体病况;也有医生用"介入法"(用手术的方法把怀疑有病的部位"切开"来看看)诊断人体病况。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检查疾病也变得高科技起来。这不,药物也有智能的了,它就像侦察兵一样,能轻易发现消化道疾病,并且不带给我们任何痛苦。肠与胃的恐惧夜里,躺在床上的萌萌哒同学肚子痛得无法入睡。第二天,爸爸带她去医院检查。肚子痛首先考虑是消化系统出了问题,肠、胃、肝、脾、胆都要细细查查。"天啊!"胃一听医生要给萌萌哒做检查,  相似文献   

3.
正现今,中国人产生了一个普遍深信不疑的观念,没事儿检查检查身体总是好的,似乎检查做得越多就越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于是,过度体检产生了。过度体检在中国产生并盛行是大有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渊源来自中国古代的"上医治未病"的医学理念。这一概念最早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种表述明确提出,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显然这是一种预防  相似文献   

4.
<正>在医院诊断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有些人感到全身乏力,头昏、头痛、胸闷、心慌,常有气短、情绪低落等现象,但多次检查却无明显器质性改变。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医生往往用"亚健康"状态来解释。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其中半数以上可能进而发展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因  相似文献   

5.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也因为常见往往使人失去警觉,以为忍一忍或吃点药就解决了。殊不知,溃疡虽小隐患却大:溃疡病引起的大出血和穿孔可能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6.
《科学生活》2009,(1):44-45
"忍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古人云:"富者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义驾,朋友能忍惰长,夫妇能忍和睦。"人生在世,都离不开忍。成大业要忍,谋生存要忍,保平安要忍,解困境要忍。  相似文献   

7.
<正>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医生并不难,难的是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医生;医生对一个病人认真负责并不难,难的是对每一个病人都认真负责;一个人要学点知识并不难,难的是日积月累,永不停息;做医生要保住自己的"安全"并不难,难的是为了病人安全而抛弃自己的安全。而周联生就是这样一位愿置自己于各种"危难"情况的好人、好医生,在从事近30年的神经内科医生以来,他不畏艰难困苦让无数脑梗塞、脑血栓、中风等病人重燃生命之火,用仁心仁术成就了一代仁医。今天,让我们走近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州市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正>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小朋友们一定有过这种情况吧?爸爸妈妈带你去医院,医生一定会告诉你:这是肠道发炎了。肠道为什么会发炎呢?它都有哪些奥秘啊?还是听听肠道自己"发言"吧。  相似文献   

9.
离奇的死亡案最近,美国一些地区正上演一部和神秘"幽灵"有关的恐怖大片,不过,这部大片不是在银幕上放映,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立体展映——对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大卫·伊万斯来说,2007年9月17日,是他一生中最痛苦也最困惑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他活泼可爱的14岁儿子阿龙,因莫名其妙的头痛,痛苦地告别了人世。医生对阿龙疾病的最初诊断是:不是感冒,是脑神经痛;紧接着,医生发现它的头痛症状异常,最后断定是脑损伤,但这是一种让医生自己也觉得蹊跷的脑损伤,因为脑损伤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外部物体的碰撞,或者误食被化学污染物沾染的食品等,但在阿龙身上都找不到这些原因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诊疗仪器不断更新换代,临床医生也越来越依赖医疗设备检查来诊断疾病。但是最基础的物理技术还是不可缺少的,检验科检查大多都使用各种检查仪器报检查结果。如本文提到尿液中白细胞的监测还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结合临床、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如果要检查你背上的一块黑斑究竟会不会导致癌症,现在的医生只能借助于两种很不完美的工具——肉眼和手术刀。后者会让人感很疼痛,检查费用也不便宜,前者不但很容易出错,而且不能检查得非常准确。近年来,黑色素瘤——皮肤癌里最致命的一种——的发病率以平均每年4%的速度递增,这与该疾病难以辨认是不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12.
在伦琴发现X射线之前,医生只能从病人体表的迹象来看病。但即使是X射线检查,也只能通过它间接"捕风捉影"。自从上世纪30年代有了内镜检查后,医生能对整个内脏进行完全彻底的检查,让他们从此"眼见为实",一扫过去的检查"死角"。  相似文献   

13.
王蕊 《金秋科苑》2011,(4):132-133
29岁的小伙子,却满脸皱纹面部下垂,有一张老人的脸。昨天,江西人苏建华在杭州整形医院求医,要求"去掉皱纹,还我本来面貌"。他的相貌连医护人员看了都感到吃惊:1981年生的小伙子,看上去足有60多岁。医生仔细检查后  相似文献   

14.
正先是右手托住幼儿的脖子后面,突然猛烈地约45度上下晃动幼儿整个头部,紧接着左手手掌握住幼儿脸部,迅速而激烈地像揉面团一样左右搓揉幼儿头部。近日,一个医患纠纷事件迅速让一名湖北医生火了,该名医生被网友称为"摇头爷爷",其罕见的"摇头疗法"治脑瘫引起争议。恐伤患儿颈椎"摇头爷爷"所在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康复理疗科声称:"我科有着  相似文献   

15.
沈艳 《科学生活》2014,(12):66-67
胆囊结石,俗称“胆石症”,可以说是一种无人不知的疾病,发病率较高,其中尤以女性多发。所有胆石症的患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摒”,因为大部分胆石症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且被认为是“胃病”,虽然会反复发作,但一般都为慢性表现,如右上腹隐痛不适,或者是右肩背放射性疼痛,保守治疗即可缓解症状,只有在结石卡住胆囊管排不出去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严重的疼痛,因此,很多人一拖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但医生并不建议患者“能忍则忍”,小小的结石并不会因为您的隐忍而偃旗息鼓,相反,它会变本加厉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6.
"腰腿痛是上了年纪的人的常见病、多发病。CT问世前,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查手段,病人腰痛,医生头痛;CT问世后,病人腰痛,经验不足的医生头不痛了,但是误诊多了。股骨头坏死的误诊,多是CT惹的祸。"近日,河南省中医院举办"走出股骨头坏死认识误区"公益健康讲座,讲座一开始,河南省中医院骨伤病诊疗中心骨关节病区主任王上增副主任医师以这样幽默的方式做了开场白。股骨头坏死多发生在30~60岁的人身上,常见的症状是髋膝部不适、疼痛、跛行等。人一般从18岁开始,腰椎间盘开始逐渐退化,上  相似文献   

17.
失明、脑癌、植物人……这些都是治愈希望最渺茫的疾病,然而现在转机出现了:医生们正在尝试用反传统的方式来解决这些最具挑战性的医学难题,而初期成果已经为病人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一个名叫蒂莫西·雷·布朗的人突然之间便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他是艾滋病感染者,在德国柏林接受白血病骨髓移植治疗,令人惊奇的是,经过骨髓移植后,他的艾滋病居然被神奇地"治好"了。艾滋病这个长久以来被医生和科学家们称为不治之症的疾病,就这样在不经意之间被成功地治愈了?"柏林病人",黑暗中的曙光?艾滋病一直是无数医生和科学家眼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艾滋  相似文献   

19.
李旭 《百科知识》2015,(3):41-42
<正>每个人都经历过抑郁情绪,抑郁症也是心理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科学家认为"抑郁"是我们在应对重大生活事件,比如分离和疾病,所发展出来的一种适应性的方式。人类为什么会进化出这种令人痛苦的适应方式呢?抑郁情绪会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呢?如果换个角度,我们或许会发现抑郁心情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20.
医学无止境,不时会有一些非常疑难的疾病展现在医生面前。难到什么程度?"无名氏"疾病!医生没有办法下诊断,"喊"不出其名字——因为这个疾病还没有被命名。这个"无名氏"疾病终于有名字今年2月,医学界最重要的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IgG4相关疾病"的文章,使一类非常疑难的"无名氏"疾病获得了统一的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