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下象棋已有三十多年了,下棋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周末,我一般都会去文化馆和棋友们杀上几盘,偶尔也下彩棋。十五年前的一个周末,我照例去文化馆下棋,那天听棋友们说,来了一位省城高手,很厉害。到了下午,那位高手来了,有位棋友上去应战,高手让棋友一马,下了六盘,结果棋友零比六大败,白送了三十元钱;我看了不服气,上去接招,结果输得更惨,人家让我一马,十多盘棋,只和了一盘,其余全输。  相似文献   

2.
局部与全局     
这期给大家讲的是在我的训练棋中出现的一个变化,这个棋形,也比较常见。在这里我要请大家注意:很多局部的战斗,都要有与全局的配合意识。因此,不希望大家去死记我讲的变化。因为一旦周边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所有的战斗都会不一样。曾有棋友来问我:“为什么你讲的东西,我一用发现根本不行啊?”  相似文献   

3.
棋缘情缘     
我和他相识缘于棋。我喜欢下棋,所以有空闲便到家附近的棋社去,棋社中多是中老年的男人,偶尔来几个老太太若能凑成一局儿,便会马上弃棋投麻,倒也自得其乐。因此我的存在显得格外的扎眼,自己却浑然未觉,观棋叫阵毫不逊色。每每战罢,便和这些棋友大肆争论,龄高年长的棋友自觉身份高低总是包容于我,也只有他,每次都和我争得面红耳赤,一见高低,渐渐的竟有不打不相识,惺惺惜惺惺之感、于是我们俩都暗地里憋着劲真正较量起来。他的棋下得果然不错,我心上佩服,嘴里却不愿服软,一味穷迫猛打,谁知他的脾气更为倔强,丝毫不肯退让。…  相似文献   

4.
每个月都会看到棋迷朋友的对局,或是得意之作,或是遗憾之局,有的寥寥数句评语,有的洋洋数千字,蕴涵着棋友们的智慧和心血,常常让我油然而生出敬佩之意。 棋友追录的是行棋的合理性和弈 斗的精彩性,弈战是由双方创造的,而 胜负之分一定是由一方的错误及一方 对其错误的打击而实现的。没有错误 的棋局就像没有墨迹的白纸,是不能 称其为作品的,因此对错误的点评从另一 方面讲也是对“作品”的评价。在众多的棋局中,不可能保 证每一局都有代表性,但我力求每一局棋中都能使读者有 所借鉴,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5.
本期给大家讲解的是我与马望棋友在中州棋王赛期间进行授二子三番棋的过程。马望是一名很有建树的医学博士,更是一名热爱围棋的爱好者,只要去北京就必到“天地间”以棋会友。这次第8届中州棋王赛他做起了服务工作,为各个省份的棋友做起了后勤(我们3年没有对局了,这次看长棋没有),所以我们相约郑州,忙里偷闲进行了三番棋交流。  相似文献   

6.
群芳谱     
叶桂 《围棋天地》2004,(23):32-34
各位棋友,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在《围棋天地》上给大家介绍我下的两盘棋。  相似文献   

7.
老劫·老庄     
我的一位棋友,下起棋来,肚子饿了也不知的,老婆孩子也不要的。棋友棋艺虽然一般,但造劫功夫绝对达到专业水平。与他下棋,下着下着就被他弄出一块劫棋,常围着一个劫争来争去。所以,我从不喊他名字,喊他老劫。老劫和我一样,是个没有什么出息的小男人,浑浑噩噩地活在俗世。也许是常输给现实输给生活,只好退到棋盘上去寻几把赢的滋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琐碎的记忆     
近年在棋人论坛上出没,主要以坛上人物、事件为背景写系列笑话。偶尔写些别的。今年初受邀为天地写了一篇丰田杯美东预选赛的系列报道。接下来天地问及可否写些美国普通人的棋人棋事,待我与棋友沟通时,他们都很赞成并承诺帮我回忆往事。我与纽约地区的棋友相识十七年,年轻人已到中年,中年人都已壮年,壮年人皆老矣。感谢天地为我们提供一个因围棋结下的友谊留下永久纪念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这是我和贵阳的一位棋友王飞的对局。 黑18跳不好。 变化图一:这样下黑棋实惠些! 黑26高拆,看配置觉得很不错,其实是假补棋.因为白有A位的打入.所以效率不高,见变化图二。  相似文献   

10.
《棋牌世界》2004,(12):27-27
我认识吕罗拔,是在1982年,在新加坡象棋总会。在那次赛会,他给我的印象是:处下风时,神色自若;处上风时,也不喜形于色,总是那么沉着。据此,我判断他是棋界的高手。后经棋友的介绍,得知他是商人,因而推想他的经商手法,必有独到之处。果然,后来证明我当时的观察无讹,他是一名成功的商人。  相似文献   

11.
下彩棋     
一天,我跟一位雅号“硬硬”的棋友在棋摊开始了拉锯战。“硬硬”的名字叫杨君,他下棋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嘴硬,一个是棋硬。嘴硬是指他一旦输棋后,总会找到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  相似文献   

12.
中盘攻防     
上期的变化不知道棋友们还有印象吗?我倒是有一些后悔了。因为我发现好像不知不觉自己又讲深了。呵呵,实在不好意思。这是我多年写棋评养成的一种习惯。因为我知道自己文字的功底肯定远远比不上围棋的水平。我只能扬长避短,主攻我的技术。不过我想得很明白。不管深还是浅,都要写出自己风格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我在1994年离开了下棋的哥们儿,一晃几年没怎么摸棋。1998年我与一帮中国朋友每星期五打篮球,棋社的罗明曾到篮球场找过我一次,我与他拍了三盘,结果是我难看地全输。他第二天就与所有能联系到的棋友通电话,大吹特吹了一番,也把我扁得一钱不值。众棋友听说我已是软柿子一个,就极力鼓动我抽时间去棋社,美其名日叙叙旧。  相似文献   

14.
棋友们新年好!这是我第一次在《围棋天地》上做棋评讲解,如有不足之处请棋友们多多包涵。,这次获得天元赛挑战权可以说是幸运之极,六盘棋里面有三盘是逆转胜,从本选赛起,我虽然嘴上说没有压力,但实际上盘盘“亚历山大”。时哥,世界等级分第一人,棋强人帅,酒量也好。我发现棋界所有领军人物都有这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我认为我有一点是具备了,嘘,小点声笑,男人嘛,这点自信还是要有的.哈哈。前几天有一个活动,我和时哥都在,当地棋迷已经安排好了第二天去泡温泉,泡温泉爽啊,心里正美着呢突然被告知第二天早上要讲棋..坑爹啊,这次温泉之旅泡汤啦!  相似文献   

15.
第十二袋烟棋友在2005年《棋艺》第六期“棋迷超市”上,登了我一条求购棋书的信息,竟收到数百读者的来信、手机短信。更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来信、手机短信以及电话,不仅让我买到了所有棋书,还为我提供了足足可以再写一年文章的素材。对于一个专写普通棋迷的三流写手来说,还有什么礼物比这珍贵呢?这些可敬的棋友都和我素无谋面、互不相识,只是和我一样,痴迷于32枚棋子的无穷变化,陶醉在纵横19道的美妙境界。这些凝聚棋友心血、激情的宝贵来信、手机短信,以及与他们在网上聊天儿的记录,我都工整地抄在稿纸上,现在案头已有厚厚几本了。今日随意拿过一本,将其中几篇稍加润色,便辑录成文,作为今年最后一袋烟。初拟题为《棋信》、《棋笺》,想了又想,没有什么比《棋友》更合适的了。  相似文献   

16.
没想到三十六岁的我还当了一回追星族。4月19日,全国象棋团体赛在武汉蔡甸举行。受棋友之邀,我们包车去现场看棋。一进赛场,映人眼帘的第一排女棋手中,出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我问棋友:"这不是郭莉萍吗?"棋友说:"正是。"我的内心顿时泛起一丝涟漪,想  相似文献   

17.
番棋的看点     
日本的第38届蓉圣战决战的五番棋,在井山裕太九段和河野临九段之间展开。在各类我们更关注的国际国内大赛接踵而至的今天,这个“綦圣”战,是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我猜,不要说这颇有戏剧性的、井山九段二连败三连胜的五局棋,恐怕鲜有观其全貌者,即使是津津有味地看全了一局棋的棋友,为数也不多吧?  相似文献   

18.
IXPA群英会     
在网络棋坛你会发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任劳任怨地为中国象棋的发展努力奋斗着,他们不仅仅是棋坛精英,也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IXPA(世界互联网象棋促进会,INTERNETXIANGQI PROMOTION ASSOCIA-TION)就是这样的棋迷组织。这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棋友们,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通过组织各种锦标赛把象棋介绍给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朋友,也把海外的棋界信息传递给国内。这不仅加速了象棋的普及,也使互联网的棋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现在我把这些无私奉献的朋友们介绍给广大棋友,以期棋…  相似文献   

19.
桐阴薇影小阑干。昼永琐窗闲。当日清谭赌墅,风流犹记乐山。犀奁象局,惊回槐梦,飞雹生寒。自有仙机活著,未应袖手旁观。——《朝中措·东山棋墅》各位棋友,大家好!本期栏目继续由我为大家主持。正如宋代大学者周密的这首《朝中措·东山棋墅》所言,象棋艺术中最吸引棋迷的地方往往是发现那些不易看到的起死回生的鬼手,或者一剑封喉的妙着。呵呵,既然棋中自有仙机活著,那么棋友们,你们可别袖手旁观呦,一起来看看以下几局棋吧!  相似文献   

20.
打谱     
王元 《围棋天地》2005,(6):82-84
日前,我去武汉办事。在一个朋友的聚会上,发现有一位棋友的棋力很强。我问他,是怎么学会围棋的,答日:是打谱。“小的时候,妈妈用两种不同的钮扣,为我凑成了一副棋子,我自己画了棋盘。由于既是初学,又无对手,就照着书上的棋谱用这副特别的围棋——打谱。开始时当然仅为机械复印、不解棋意,后来,渐渐地能感受到一点棋的漂亮,后来,就会下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