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者从三个角度对唐传奇《霍小玉传》进行了新的诠释:男主人公李益不是一个绝情的负心汉,也不是简单的负约不负心,而是一个尚有余情的负心汉。女主人公霍小玉并不痴情,更没有爱到至情,是一个理智清醒的多情女。造成二人爱情悲剧的原因不能忽视唐代的门第观念与婚姻制度,亦不排除李益草率、懦弱、不敢担当的性格,但李益为仕宦前途而负心的道德问题更值得重视。悲剧主人公的境遇是超越时空的,小说的思想意蕴也值得现代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威廉姆·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凯特·肖邦的《觉醒》的女主人公都生活在父权社会中,她们都受到男权社会传统的束缚,又都表现出强烈的反叛精神.本文着重分析了两位女主人公受到的压迫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从不同角度看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方式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施意靓 《文教资料》2011,(14):14-16
子君、刘巧珍由最初地勇敢追求到悲惨走入爱情困境,一般认为把两人自身觉悟的程度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严酷作为悲剧的罪魁祸首,但是传统男权社会观念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读《伤逝》、《人生》,两位女主人公的生活仍然紧紧围绕爱情展开——爱男性,以及被男性爱,当爱和事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时,在男性视阈中会明显地展现出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提出对女性脱离生活实际的苛求,不仅是主人公的男权意识强烈,而且作者在文本中的叙事,也显现出较为鲜明的男性叙述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4.
由《梦珂》和《黄色糊墙纸》审视中美女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珂》和《黄色糊墙纸》分别是中关两国女权主义作家丁玲和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代表作。《梦珂》中女主人公面对男性的压迫时,只是采取“隐忍”;《黄色糊墙纸》中女主人公则联合“其他女性”采取主动行为来反抗男性世界给她的不公。两位主人公不同的反抗方式体现了中关女权主义在最初发展时期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5.
从传统角度理解,男性在社会中更加主动、独立、果断,与之相比多数女性则显得被动、消极,然而《嘉莉妹妹》与《云雀之歌》这两部文学作品却颠覆了这种看法,为我们展现出女性果敢、独立的一面。分析了这两部作品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对性别及其社会地位的非常规理解。比较了《嘉莉妹妹》与《云雀之歌》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她们的经历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她们身边都不乏多位男性角色出场。尽管西娅和嘉莉都被男性角色利用,然而她们最终摆脱了男性束缚,都以不同的方式获得了成功。从这两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传统观念中男女角色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和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两部作品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特点。文章别开生面地对这两部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力图还原他们对两位女主人公苔丝和爱玛悲剧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相似文献   

7.
邵义强 《海外英语》2012,(19):202-203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和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鸟》都是以描写少数族群中女性生活为主题的。她们的生活都要面对三座大山,即种族歧视,父权主义和生活的贫困。然而由于环境和自身性格的不同,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截然不同。《紫色》的女主人公西莉最终获得了经济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独立,然而《潜鸟》的女主人公最后却葬身火海。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指出少数族群女性如何才能走向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8.
“痴心女子负心汉”历来是中外戏剧作品的主题之一。这些戏剧作品的女主人公大多年青貌美,品性善良,对爱情非常忠诚,一旦爱上了对方,可以为他们作出一切牺牲,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可是她们碰到的男方往往是喜新厌旧或虚情假意的人物,因而造成了人间的许多悲剧。如中国著名戏曲《秦香莲》中的陈世美,《金玉奴》中的莫稽,《杜十娘》中的李甲等都是负心男子的典型。在外国戏剧中这类作品也不少见。从最早的古希腊  相似文献   

9.
《音乐之声》中的女主人公玛利亚,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的教师形象。《美丽人生》中的男主人公基多是一个乐观、幽默的父亲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观众的喜爱。玛利亚和基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但他们有两个相同之处,即他们的性格都开朗、乐观;并都采用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具有魅力的教育方式来引导、教育孩子——寓教育于快乐的游戏之中。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和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鸟》都是以描写少数族群中女性生活为主题的.她们的生活都要面对三座大山,即种族歧视,父权主义和生活的贫困.然而由于环境和自身性格的不同,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截然不同.《紫色》的女主人公西莉最终获得了经济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独立,然而《潜鸟》的女主人公最后却葬身火海.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指出少数族群女性如何才能走向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11.
在明嘉靖年间和清初剧坛上,有两部不朽的历史传奇——《浣纱记》和《桃花扇》,这两部剧本虽然产生在不同朝代,面对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也不相同,但是两者在许多方面却具有相似性:两者都是采用了历史题材的剧作,都将政治主题与爱情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都写了一段经典的男女爱情故事,贯穿全文的线索都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定情信物等等。尽管如此,两者还是存在差别的,如两者具有不同的结局,一个喜剧结尾,一个悲剧结尾,爱情与政治主题所占比重各有不同,女主人公的形象各有千秋等等。  相似文献   

12.
多丽丝·莱辛在小说《又来了,爱情》中通过女主人公萨拉对涉及到人类有关情感问题的种种现象以及相关文本的阅读与思考,使小说和其他不同时代的文本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互文空间,这使得读者能跟随萨拉一起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之间徜徉,审思人类生存中的情感困惑,并通过不断反思生活、认识自我从而最终摆脱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3.
侗族实行一夫一妻婚。婚姻习俗男女社交公开,恋爱自由,婚姻缔结与解除有着自己一套严格的程序。但婚姻不自主,"姑舅表婚"较为流行,习惯早婚,结婚极少去民政部门登记,女子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等。侗族婚俗与我国现行婚姻法相比较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悖离之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侗族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地区。因此,对黔东南州的侗族婚俗习惯与国家婚姻法进行对比分析和理论研究,并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在侗族地区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是十分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孙琳琳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92-93,102
才子佳人小说,因其固定的情节模式,使得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形成恒定的模式:男女主人公的婚恋关系,主人公与辅助者的关系,主人公与破坏者的关系。同时,《金云翘传》又有其独特的"故事套故事"结构,使得男女主人公的婚恋关系异于常者,可以说是才子佳人小说模式套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西厢记》、《牡丹亭》中的主角,她们都出身于名门宦族,从小就受着严格正统的封建教育,由于她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各异,本文分析,比较了崔莺莺和杜丽娘在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时代特征,如果说《西厢记》表达的是封建的婚姻制度如何对幸福的恋人设置障碍并加以迫害,那么《牡丹亭》是写杜丽娘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爱情根本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建立之后,所有工作的重点是在生产领域解放妇女,这不仅为"十七年"文学诞生雄强女性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而且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妇女有幸在政府支持下获得了和男性相同的平等权利。然而,在中国,由于传统家庭的模式根深蒂固,所以雄强女性虽能驰骋社会各个领域,却不能改变无法别离家园的历史宿命。更有甚者,波澜壮阔的妇女解放运动带有性压抑的意味,于是,雄强女性只能让情爱的力比多臣服于革命的激情。  相似文献   

17.
中英两国不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使两国爱情诗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千秋。本文主要从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分析二者的诗学差异。内容的不同表现在,中国古典爱情诗描写的对象多为女性,而英国古典爱情诗诗中的主角多为男性;中国古典爱情诗注重对婚后生活的回顾和反思,诗中的宗教色彩淡漠;而英国古典爱情诗则注重婚前爱情的追求,宗教色彩相当浓厚。描写手法的不同则表现在:中诗委婉含蓄,而英诗直率。  相似文献   

18.
斯佳丽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名作《飘》中的女主人公,她虽历经磨难却毫不气馁,凭借着智慧和勇敢最终走出困境,把握了自己的命运,表现出具有一定程度的觉醒了的女性自我意识。文章试图从斯佳丽对待生活和爱情的态度上来探究她的女性自我意识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福克纳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主角爱米丽,通过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分析探究了导致爱米丽悲剧命运的影响因素。爱米丽的人生是悲苦而凄凉的,其中三个因素影响导致了她的悲剧人生,一是爱米丽所处的家族父权和家长制对她的性格的影响,二是爱米丽所处时代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对她的思想的禁锢,三是爱米丽自身畸形的爱情观促使她最终会有这样的一种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0.
《呼啸山庄》讲述了相爱的男女主人公被迫分离的故事,他们在精神上和现实中流浪,但最终超越了死亡回归到了精神家园。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爱情故事隐喻着现代人类流浪于陌生世界的生存困境,是人类流浪于陌生世界并渴望最终回归精神家园的原型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