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滇黔相邻地区的昆明、楚雄、曲靖、六盘水、毕节、昭通、凉山、宜宾等地的民族中广泛流传有支格阿鲁故事和罗隐故事,其中有数十个故事内容完全相同。将区域内支格阿鲁故事和罗隐故事进行全面梳理,从故事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等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和文本释读,阐释区域内流传支格阿鲁故事与罗隐故事之间的关系以及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陆肖乐 《广西教育》2010,(21):83-84,109
“灰姑娘”型故事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的民间故事之一,我国的《叶限》是世界上记录最早的“灰姑娘”型故事。本文以此故事为参照,分析流传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灰姑娘”型故事母题所蕴涵的集体无意识及其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我同民间,南于道教是本土所产,故对其传说故事流传甚盛。尤其是八仙故事中的张果老,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人物。于是,历代画家将其入画者甚众。这帧《张果见明皇图》,便是其中的一件精品之作。  相似文献   

4.
杨家将的故事经历了一个由历史事实到民间流传再到舞台演出最终进入章回小说创作领域的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一点,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辞记》等章回小说名著的成书过程基本相同。但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却一直没有集大成之作,这又与三国故事、梁山故事、取经故事、岳飞故事的情况大不一样,可见杨家将故事的流变过程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积淀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各民族文学中,鹿报恩故事作为一种故事主题,其故事情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流传很广。从分类学的角度,对鹿报恩故事进行分类。对其中最为突出的鹿回头故事进行母题分析,对母题中所反映的几个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各民族文学中,“发迹变泰”故事作为一种故事主题,其故事情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流传很广。本文从分类学的角度,对“发迹变泰”故事进行分类,对其中最为突出的“家庭变故”型发迹变泰故事母题进行分析,并对母题中所反映的几个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水浒故事兴盛于宋元时期,主要以“说话”形式流传,其受众主要是市民阶层。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因此,其故事能否被市民接受对创作者有直接的影响。在《水浒传》中,尤其是其所宣扬的侠义行为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8.
水浒故事兴盛于宋元时期,主要以“说话”形式流传,其受众主要是市民阶层。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因此,其故事能否被市民接受对创作者有直接的影响。在《水浒传》中,尤其是其所宣扬的侠义行为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周处自新”是《世说新语》中得到广泛流传的故事,学者普遍认为此则故事并非信史,但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故事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意义并未有深入的探讨。汉魏到南北朝时期世族门阀制度的萌芽和发展,乡品择士制度的实行,作为历史背景对于“周处自新”故事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龙吟:杨家将故事已流传近千年,小说、评书、戏曲精彩迭出。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杨家将是如何走红的杨家将的故事流传了近千年,历久弥新,令人难忘。杨家将故事是如何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满族和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的金马驹故事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体现了相互继承和借鉴的关系。在蒙古族民间流传的“金马驹故事”是故事的原型,在满族民间流传的这类故事则是“金马驹故事”在不同民族和地区流传中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
蛇郎故事作为中国流传广泛、数量丰富的民间故事。其基本形式有蛇始祖型与蛇郎和两姐妹型两种。尽管这两种形式情节很不相同,却都是建立在尊崇蛇的文化心态之上,而这一心态源于古越人的蛇图腾崇拜,历经千年未能磨灭。蛇郎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一方面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蛇郎故事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流传的过程中渲染了不同的地方色彩。另外,蛇郎和两姐妹故事同现实人生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可以运用过渡性仪式来进一步探讨该型故事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元代纪君祥所著《赵氏孤儿》与莎士比亚16世纪所著《哈姆雷特》虽创作于不同国度、不同时期,却都以丰富逼真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微妙的戏剧矛盾、鲜明故事主线、深刻的悲剧结局和对社会的启示而风靡文坛,流传甚久。从两部悲剧著作中的主人公形象、故事情节与思想倾向、故事结局等方面出发,分析其相似与差异,反映东西方戏剧中悲剧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4.
崔护谒浆故事绵延流传,其本事最早见于《本事诗》,最初这只是崔护的一首小诗。通过细致分析,阐述了故事的发生与该诗本身所蕴含的戏剧性、孟棨编纂《本事诗》的主旨有关,并指出死而复生的关目受到了《搜神记》中《王道平》、《河间郡男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崔护谒浆故事绵延流传,其本事最早见于《本事诗》,最初这只是崔护的一首小诗。通过细致分析,阐述了故事的发生与该诗本身所蕴含的戏剧性、孟綮编纂《本事诗》的主旨有关,并指出死而复生的关目受到了《搜神记》中《王道平》、《河间郡男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壮族源自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其独特的生活环境、语言与风俗孕育了不少神秘的民间故事,《"特掘"扫墓》便是其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本文主要以此故事奇特的情节为研究线索,从中浅析壮族独特的水神崇拜与祖先崇拜信仰,并由此反证这则故事产生及得以流传至今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这部小说长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尤其是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广泛流传、长久不衰的魅力。故事自始至终充满了孙悟空的英雄主义,  相似文献   

18.
神话是指文学尚未发生的时代由后人所记述而成的关于史前文化的故事,它们曾经在史前人或原始人中长期流传,既不属于个人创造,也不是个人某种想象力的产物。它始发于人类进入理性的科学思考之前,其形成非常古老,其内容在今天可以判定为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神话流传的时代,人们坚信它们是真实发生过的,  相似文献   

19.
宋代文人的笔记小说记载了不少关于北宋一代名将狄青的流传故事,这些记载不仅极有史料价值,而且颇具戏剧性和故事性,实际上构成狄青性格符号自我所具的传奇英雄与卑微武将的双重形象特质。从历史叙述符号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笔记中的狄青形象描写,其叙述视点既反映了文人对武将的身份符号的道德判断,同时也流露宋代士大夫特有的文化心态。解读宋人笔记中的狄青形象,使我们转换视角,得以透视一个文人社会的环境,更好地理解北宋武将的生存状态及士大夫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座落在道教圣地武当山下,村民受道教影响远远胜过一般地区;伍家沟所流传的鬼神故事,和武当山道教、道教鬼神有关的有二十多篇。在这些故事中,武当道教崇祀的真武大帝倍受推崇,道士张三丰被神化成了济公和尚一类的人物。从中可见所受影响之大。但这些故事毕竟不是宗教文学,而是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融入了多种因素,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