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认为何申和赵树理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和地域,但是在创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有坚定的现实立场和为农民而写作的自觉意识,强烈的人文精神和适应农民趣味的审美意识。何申不仅继承了赵树理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也发展了赵树理的创作风格,为"山药蛋"的承传和延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不仅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为问题而创作成了赵树理小说内容上的一大显著特点。有强烈“问题”意识的赵树理,他的成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发现”农民和农村,而在于成功地把农民日常琐事糅合到“五四”反封建的思想火种中。赵树理敏锐地关注农民的“国民性”改造,从高处也可以从农民的生活体会中切实地抓住现实问题,反映出农民的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从而有效地对“国民性”进行批判,启蒙农民,实现农民忠实代言人的职责。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的赵树理研究中,有的学者由于过分看重赵树理的"农民作家"身份,过分强调赵树理对"五四"文学的反思,忽略了赵树理创作在反封建精神上与"五四"文学的联系.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论述赵树理创作中表现出自觉的反封建意识:赵树理在小说中涉及了反对封建思想的诸多领域;他将"五四"新文学的本质特点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反封建的重大背景上表现农民的生活;分析赵树理在观察视角、作品的基调、思考方式上,与"五四"作家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当代乡土小说名家的创作中,向本贵和何申的创作有相同之处,但又备有不同的风格。向本贵是平视农民,而何申是俯视农民;他们的作品时代感强,笔下的乡镇干部和农民性格特点鲜明,作品生活气息浓,反映了我国农村的真实情况,而且各自的作品都有浓郁的地方色彩。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何申沿着以前的创作路子继续前行,而向本贵则更多的关注农村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5.
臧燕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03-104
赵树理的作品一直以来被作为忠实的实践了毛泽东的《讲话》而被广为传颂。赵树理立意"文摊"要作"为农民实利"的"文学农民观"不仅在当年的解放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当代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对新世纪的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赵树理方向"代表着他的大众化创作的最大成就.赵树理的创作实际是以农民为主要接受者的,历年的评论及文学史对赵树理作出的"跟不上时代"的评价实际是没有认清赵树理的立场,他的"反改造"倾向意味着农民拥护革命的原因在于得到了物质利益,而不是精神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赵树理认为,农民所能承受的"现代"是有限度的,超过了就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反而会阻碍农民走向现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当代学史上,以农村为背景创作小说的作家,不仅仅是赵树理一个人,而一个作家一生的小说创作一直是以农村为背景,却只有赵树理一个人。他的小说创作就是一部农村变革的学记录。赵树理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农民:有不觉悟的老一代农民;有勤奋上进的一代新人;还有农民中蜕化变质的干部形象,丰富多彩,感人至深,为二十世纪中国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文学对中国农民主要是“雪中送炭“问题,而不是“锦上添花“问题,赵树理是一位真诚地为农民创作的作家,现时的中国仍然需要象赵树理这样一心一意为农民创作的作家,中国文坛应该有为九亿中国农民服务的作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业余"问题出发,挖掘了赵树理对"业余"创作的推崇在小说观上的深层原因,还对赵树理小说《互作鉴定》和《卖烟叶》中"业余"作家的形象作了分析,由此阐释了赵树理在小说艺术性与社会价值上的"矛盾"立场以及这种冲突的消释。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业余"问题出发,挖掘了赵树理对"业余"创作的推崇在小说观上的深层原因,还对赵树理小说《互作鉴定》和《卖烟叶》中"业余"作家的形象作了分析,由此阐释了赵树理在小说艺术性与社会价值上的"矛盾"立场以及这种冲突的消释。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赵树理之所以具有独特、重要的位置,就在于他成功地开创了大众化文学潮流。赵树理的大众化文学思想和创作的特征有:首先是立足农村发展和农民利益,勇于提出一些敏锐、重要的社会问题,构成他所谓的"问题小说";其次是扎根于农民中间,与他们同甘共苦,在创作中真实地表达他们的生存状态、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农村的时代变化、民情风俗;再者是真正把农民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塑造出多种多样的农民形象来,让农民在文学舞台上占据应有的位置;最后一点是坚持文学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把民间艺术作为文学发展的基础,创造出一种通俗的、大众的、民族的审美形式来。  相似文献   

12.
成为"方向"之后的赵树理依然秉承着为农民代言的创作立场,小说《三里湾》中对乡土社会自然秩序的肯定,对农村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究都是作家基于民本立场的呐喊,身份地位的剧变并没有改变他的农民本色。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人民作家赵树理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一心为中国农民服务的作家,为了宏扬赵树理为中国农民创作的伟大精神,本刊在这一期特别刊载了一组关于赵树理研究的论文.  相似文献   

14.
家世作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常见议题,在现代文学中亦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赵树理研究可为一例。伴随着家道中落,坠入穷人堆里的作家目力所及皆是苦难,强烈的共情使赵树理将“为了农民”视作一直以来的信仰。“农民本位”的心理态势投射到话语实践,赵树理在创作中有意维护农村家庭完整,理解农民对未来的展望很近,重视穷人的人格尊严。然而信仰一旦走向极端就会演变成一种精神负担,“有意识地保持农民意识”使赵树理遇到自己小说创作的瓶颈,过分倚重民间资源造成了文学叙事的枯索呆板。加之作家亲眼目睹诸多亲友因失去土地断绝生路,故深陷于农民与土地的胶着关系中无法自拔,所以在创作中出现拒绝农村青年向外发展,以至于希望其世代匍匐在土地上的偏执情绪。赵树理的家世一方面催生“为了农民”的信仰,一方面呈现“拒绝农民”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解放区作家在构建文学民族化过程中,明显的存在着不同的主体意识。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农民型作家稍稍离开了文学民族化的轨道,执着地追求文学的大众化和民间形式,以丁玲为代表的知识型作家亦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丁玲注重在文学民族化创作中注入现代意识和使命感,而周立波却沿着大众化的路子走,最终与赵树理融合。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讲话》自1942年5月发表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学面貌,作为学的实践,赵树理的小说是最好的样板。赵树理自觉地为农民而创作,回归传统,用古老朴素的技艺表现现代意识与现代生活,使新化精神变得容易为最广大的中国农民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对根据地农村基层政权严重不纯问题的关注、思考与反映,是很能见出他作家立场的独特性和他"问题小说"观的某些根本特征的。他之所以关注与农民切身利益有很大关系的根据地基层政权"问题",并以作品揭示问题促其解决,究其本质是"以农民为本位"的人生价值立场使然。论文以赵树理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邪不压正》为例,从他揭示农村基层政权问题的尖锐、犀利与独特入手,分析赵树理20世纪40年代问题小说的独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文学的引导、为封建意识所笼罩的现实世界的需要、博大的爱心三者交互作用,使赵树理萌发了思想启蒙的创作动机。为农民而创作,创作适应农民欣赏心理的艺术形式成为作家的自觉追求。新异独创的大众化风格,使赵树理成为名动一时的人民作家。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4 0年代 ,赵树理的创作因“歌颂”了解放区的新生活被认为是《讲话》精神的体现。但是 ,这是对赵树理的一次误读。赵树理一直坚持走为农民创作的道路 ,他的作品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在形式上与《讲话》的倡导一致。赵树理作品并不以“歌颂”为主 ,这是赵树理在解放后陷入写作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规定了一个国家未来数年的文学艺术秩序、标准和原则,在社会革命体制的调整与重构期,赵树理应运而生。他把农民作为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并将其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文学视域里。但我们研读赵树理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的作品,就会发现其创作实践与《讲话》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与工农兵结合"的内在精神少有契合而多有错位。这种不容忽视的错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赵树理及其作品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