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自古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春秋时代,晋国有个士氏家族,一贯重视对子女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据古书记载,周定王十五年(公元前592年),晋国一位呢?他认为儿子那样做,是不懂得谦让;而对长辈不谦让,就是不尊敬老人;不尊敬老人,就会使自己在社会上难以立足。士会这样反复地教育儿子,给士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元朝的退休制度是和迁转法联系在一起的,元朝建立之初,也有官员巡休的记载,但具体的政策规定则不得而知,可能是沿袭前朝,邓金朝致仕制度规定,对致仕官员给予半俸的待遇,元政府正式实施致仕制度始于至元二十八(1291)年,规定各级官员年龄到七十岁的,应按规定退休;其后制度逐渐完善,以礼致仕,在元朝表现得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古代官吏“辞官”有许多别称,下面列举一些进行说明。 致仕:表示官员正常退休。“致”,“交出”“交还”的意思。《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汉代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  相似文献   

4.
致仕制度(即退休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唐代已逐渐形成。唐朝政府吸取历代的经验教训,对于官员的致仕条件、致仕程序及致仕后的各种待遇,都作了明文规定。但唐代官员的实际致仕状况到底如何呢?官员致仕后是否还可以参政?本文仅就这两个问题作一简要论述。唐代规定,职事官“年七十已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釐务”。“诸文武选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务,有劳考及勋绩情愿给阶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也就是说,“七十致仕”是一个原则规定,身体健康可不拘此限。相反,若身体不允许,也可提前致仕。  相似文献   

5.
致仕又称致事、致政、休致,是我国古代官员退职归里的称谓。致仕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为克服官吏队伍老化、纾解冗官压力、提高行政工作效能采取的必要措施,也是为官员安度晚年、维护官员特权采取的重要措施。时至唐、宋,致仕制度已日趋完备。明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高度发展,对于官员致仕的规定,也更为具体。本文拟就明代官员致仕的条件、形式及致仕官的待遇诸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古代官吏"辞官"有许多别称,下面列举一些进行说明。致仕:表示官员正常退休。"致","交出""交还"的意思。《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汉代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致事:表示辞官退休。《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汉代郑玄注:"致其所掌之事于君  相似文献   

7.
因为“致”有“得到”的意思,所以往往有作者将“致仕”理解为“做官”而造成误用。如,《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张籍》中说:这样的局面下,知识分子的进身,除了应举致仕,更有不少人依附藩镇,以幕僚清客为进身之阶。这便是一个误用的例子。“致仕”的意思应是“辞官”。《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汉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与“致  相似文献   

8.
年老退休是我国自古至今对国家官员的一项管理制度。古代史书中把官员退休称“致仕”、“致事”、“致政”等。这一名词的出现早在先秦历史文献中即已有之,但真正形成一种制度在全国普遍推广实行则起始于汉代,经过隋唐时期的不断发展,到宋代时统治者日益认识到这一制度的重要意义,“尤所重之”,并制定了一系列条例和法令,使这一制度更加完善与系统。对致仕官员的年龄、待遇、安置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所谓“致仕”,亦称“致政”或“休致”,乃指古代官员卸肩休养之意,与我们今日所称干部离退休之意相近。致仕制是作为终身制的对立物而产生并发展的,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这种思想荫芽,但作为一种制度却成熟于两宋。因此,本文试就宋代致仕的标  相似文献   

10.
致仕制度是历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制度设计,各级官员由于身体健康、年龄及养亲等其他原因不适合任职的,可以正常致仕或由朝廷勒令致仕。实际上,除以上几种致仕方式外,还存在官员主动"乞休致仕"的方式。在明代,历朝都有各级官员不停的主动上疏"乞休",这一现象非常值得关注。他们乞休致仕的原因是什么?在皇帝不允准的情况下,官员为什么还要累疏乞休?本文从《端肃奏议》和《马端肃公诗集》等材料入手,就马文升在弘治年间累疏乞休的原因、经过及其影响略做考论。  相似文献   

11.
致仕制度到宋元时已经发展得较为严密和细致。元代致仕制度大体承袭宋制,但二者之间还是有诸多差异。总体而言,宋代官员致仕后的待遇要明显优厚于元代官员,但元代致仕制度执行得要比宋代顺利得多。  相似文献   

12.
士燮(?一公元226),字威彦.苍梧郡广信(今梧州)人.汉灵帝光和年间交趾太守.士燮的祖先为鲁国汶阳人,在王莽作乱时,为躲避动乱移居交州.士燮年少时求学于京城,随颖川人刘子奇学习,研究《左氏春秋》,并为之注解.陈国名儒袁徽给尚书令荀彧的信称赞说:“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三国志.士燮传》)由于他学问广博,胸怀若谷,礼贤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三国志》),至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三国志》).因此,有很高声望,被称为“士王”原交州刺史朱符死后,汉室派张津为交州刺史,张津后又被部将所杀.汉闻张津死,便赐“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趾太守如故”(《三国志》).后来,士燮派官使张  相似文献   

13.
一、退休的起源和意义退休,古代称为“告老”、“养老”,汉唐人称为“致仕”。致者,归还也;仕者,仕宦也,即旧称任官职,古乐府《孔雀东南飞》里有“仕宦于台阁”之语,故“致仕”就是交还(或退还、归还)官职的意思。《公羊传》宣公元年条说:“退而致仕”,何休注云:“致仕,还禄位于君”。因此,近代称为“退职”。意思是官吏(近代为职工)因年老或病笃不能继续工作而离开工作岗位,由封建国家或皇帝供给生活费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官吏致仕的现象,西汉时期官吏致仕制度正式形成。致仕制度既是汉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代养老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汉代官吏致仕的主要原因是高龄导致的身体状况不佳。汉代官吏致仕,形式上是主动退休,实质上是在礼俗和制度约束下的被动退休。汉代官员致仕后回家养老的基本费用得到保障,保证其晚年生活无后顾之忧;而且很多官员受到政治礼遇,可以继续发挥余热。汉代官吏致仕后死亡时也享有一定的丧葬待遇。  相似文献   

15.
《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内云:“退而致仕”。何休注云:“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即是退休。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均把官吏致仕作为加强国家职能机器新陈代谢、提高其行政效率、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因而,这种官吏致仕制度的出现,必然是在以选贤任能为标准的官吏任命制有了之后。这样,可以大体上说,这种制度的萌生是商周春秋时期。因为,这时奴隶制国家政体由形成、发展逐渐走向崩溃,与之相适应的以血缘分封为基础的世卿世禄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官吏退休称为“致仕”。致仕制度伴随封建官僚任命制的出现而产生 ,它最初形成于汉代。之后 ,历代王朝相互承袭 ,并不断予以发展和完善 ,最终形成以“年龄、身体状况、品级”三大条件为主要依据的古代官吏致仕制度。封建君主通过“升官晋阶、参听朝政、恩荫子孙、特殊礼遇、给予俸禄、赐物”等六方面的措施 ,基本能有效安置致仕官吏 ,使官员队伍的新陈代谢得以顺利进行 ,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但由于时代局限 ,致仕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诸如 ,主要施用于高级官吏 ,受皇帝个人意志左右 ,未能形成严密的体制等等。  相似文献   

17.
致仕制度伴随着中国古代官员管理制度的产生而产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历朝各代的统治者所重视,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清代在大量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损益与增补。形成了别具特点的官员致仕制度。  相似文献   

18.
元代致仕制度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经历了创建、发展到完善、定型的过程。这一过程从世祖朝开始,一直到文宗时期才结束。元代官员致仕有其自身的原因,官员致仕后享有不同的政治、经济等待遇。总体上,元代官员致仕执行得较为顺利。  相似文献   

19.
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晋国被韩、赵、魏所瓜分,主要是因为,伴随着晋国强盛过程中实行“国无公族”制度,异姓、异氏获得了发展壮大和自身强化的社会条件;当异姓,异氏采邑领地极度扩张并各自建立了以采邑封建经济为基础的独立王国后,就形成了分裂晋国的社会基础;最后,由于异姓、异氏的分化和相互兼并导致了晋国的分裂。  相似文献   

20.
正和现代社会一样,中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叫"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古代退休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退休"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比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也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后写的。官阶越小,退得越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