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我的一位邻居心情非常沉重地谈起这样一件事:她感冒发高烧,3天卧床未能上班,已经上初中的女儿却不闻不问。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得无微不至,没想到现在自己生了病,女儿却无动于衷,她怎能不伤心呢?病床上的母亲疑惑:“为什么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地关怀,却得不到子女相应的回报?”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篇文章《要会向孩子“推销”自己》:有位做母亲的老是抱怨:说自己的女儿不能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父母每天白天工作很紧,晚上回家后还得操持家务,特别是对女儿照顾无微不至。可女儿呢,好像是得了“感情淡漠症”,对父母的这份爱心并不“领情”,不管父母多么忙和累,她都跟无事人似地看她的电视或玩她的游戏机,甚至连句关心问候的话都没有。因此,这位母亲时常一生气就爱骂女儿:“你不知道我有多累。”  相似文献   

3.
去年暑假,我有幸代表学校到美国学习20天,当时住在一位叫做Betty的美国老太太家里。她为人和善热情,不仅在家里给我无微不至的关心,还经常把我带到教堂、湖边及城市的很多地方。她像照顾自己的女儿一样照顾我,后来我干脆就叫她“妈妈”。  相似文献   

4.
这个故事是我们从芝加哥的广播谈话节目中听到的,是由一位匿名的听众讲述的。“嗨!妈妈,您在干什么?”一次,女儿苏茜问我。“我为隔壁的邻居史密斯太太做烤面(用马铃薯泥或通心粉等加肉片烤成,有一层脆皮)。”妈妈答道。“为什么要您帮她做呢?”年仅6岁的苏茜问。“因为史密斯太太失去了女儿,现在非常难过,难过得心都碎了。所以我们必须要照顾她一会儿。”“我们为什么要照顾她呢,妈妈?”“听我说,苏茜,当一个人非常非常难过的时候,他甚至连做饭或者其他家务这样的小事都没法做。因为我们也是这个社区的一员,而且史密斯太太还是我们的邻居,…  相似文献   

5.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在生活中,你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了吗?或许,你的父母在家里什么事情也不让你做,把你照顾得无微不至,但你却为此失去了自理能力;或许,你的父母很严厉,学习成绩稍有下降,便对你百般  相似文献   

6.
让母爱回归     
一位妈妈让女儿上最好的学校,去最好的辅导班,把她的衣食住行照顾得无微不至。一天;妈妈问孩子:“你觉得妈妈爱你吗?”孩子用稚嫩但却忧愁的语气回答到:“妈妈不爱我,总是批评我,嫌我不听话。”简单的回答当即让妈妈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7.
让我自己来     
正马上就要入园了,这将为孩子翻开新的一页。幼儿园老师需要照顾那么多宝宝,不可能像父母那样无微不至。从现在开始,你要教会孩子自己穿衣、吃饭,让宝宝自己的事儿自己做!榜样妈咪婷婷妈婷婷妈是幼儿园教师,在多年的工作中她看到有太多会弹钢琴不会系鞋带、会背唐诗不会穿衣服的孩子。有了婷婷以后,妈妈非常注意训练婷婷的自理能力。孩子练习自己吃饭时速度慢,还经常把饭撒得到处都是,妈妈也非常耐心地鼓励她自己吃完。孩子穿衣服正反不  相似文献   

8.
记得要感恩     
《中学生天地》2010,(11):F0002-F0002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一个濒危动物园内,有位极富爱心的“奶妈”--这只聪明的黑猩猩从工作人员那里学会了怎么喂养、看护小动物。它把一只失去父母的小美洲狮当作自己的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  相似文献   

9.
“金邻”     
付宁 《老年教育》2010,(9):30-30
在无锡市黄巷社区,有一位七旬老伯和一位八旬老翁,这两个原本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却亲如家人。自打两人做了邻居,老伯自愿当起了老翁的“男保姆”,吃喝洗涮照顾得无微不至。  相似文献   

10.
你的孩子快要上小学了吧?你为孩子作了哪些准备呢?“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多数父母的心愿。可是很多父母尚未意识到,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已经输了。你瞧:别的小朋友都会自己系鞋带,他不会;别的小朋友都会麻利地穿衣、叠被,他却要老师帮忙;更糟糕的是,他连学习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别的小朋友兴致勃勃地学拍皮球,他却不知所措地哭起来,直到老师手把手地教他才行。这是个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照顾的孩子,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要做什么或者自己应该做什么。父母总是不由自主地用包办代替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疼爱。现在,大多数的孩子在家里都不做家务活儿,甚至连自己能做的事也由父母包办。为此,对刚刚从幼儿园毕业,准备上小学的孩子,父母该为他们作哪些切实有用的准备呢?  相似文献   

11.
魏鹏 《老年教育》2010,(11):5-5
有这样一位长者,一边照顾着自己体弱多病的老伴,一边对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耄耋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其中一位老人虽离开了人世,但她已没有遗憾,因为她体验到了人间真爱。这位长者名叫赵长志,家住湖北襄樊市大庆路原汽车工业公司家属院。  相似文献   

12.
这两年多来,最令苏伟头痛的一件事,既不是金钱和工作,也不是自己的感情问题,而是女儿的怪异表现,在妻子提出和他离婚之后,女儿竟竟便由他来抚养。以前,是为了照顾女儿方便,他才一直没有和女儿分床。然而,现在女儿已经12岁了,仍每晚要求与他同床而眠。女儿已经越来越大,苏伟也感觉到有些不大方便了,便精心给女儿布置了一个小卧室。但是,每当他对女儿提出分床的要求时,女儿就会委屈得哭个不停,甚至倔强地几天不吃东西。到了晚上,她仍“赖”在床上,不肯去自己的卧室睡觉。这就令苏伟感到很困惑。苏伟的妻子是一位车模,在竟竟6岁的时候,她向苏伟…  相似文献   

13.
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照顾我,我却从未帮父母做过事,我好想为父母也来一次“服务”。  相似文献   

14.
大概是出于中国含蓄、克制、内向的天性吧,虽然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可中国的父母却很少有只会对孩子说“我爱你”的。殊不知这种羞于表达的含蓄给家庭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和中国父母的这种含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父母,前不久,一位美国人在《环球时报》上撰文说:美国父母经常会告诉孩子,他们有多爱他、多关心他。睡觉之前或通话结束前说出类似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总的来说,美国父母不仅通过行动,同时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且几乎天天如此。而中国的父母很少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或“我想念你”之类的话,也很少通…  相似文献   

15.
周晋阳 《班主任》2013,(2):41-41
期中考试后,李然来到我办公室,小心翼翼地问:“老师,您有时间吗?”看着她憔悴的面容,我答道:“有时间。出什么事了?”“老师,这次考试,我的成绩退步了,现在我的压力特别大,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听课也进入不了状态。您能帮帮我吗?”李然活泼开朗,积极上进,做什么事都挺有主见的,现在突然出现这种状况,我有些吃惊,但没表露出来。经过一番深入交流才知,她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的期望一直很高。进入初三后,父母对她的照顾更加无微不至,什么家务都不让她做,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李然自己也很要强,学习更加用心,希望能实现父母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苏小兰(化名)是名仅15岁的中学生,在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眼里,她是一位温顺乖巧、品学兼优的女孩子。但就是这么一位在他们眼里省事省心的孩子,居然要求亲生爹娘做“亲子鉴定”,说自己肯定不是父母亲生的,要不然,咋会对她这么狠心。一向对女儿倾注了全部心血的父母在惊愕之余,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他们搞不懂一向温顺的孩子,怎么会突然变得如此执拗和荒唐。当然,父母最后尊重了女儿的意见,用科学说明了自己与女儿血肉至亲的事实,但小兰却始终质疑这个结果,硬说父母和医生串通好了骗自己,要么就是鉴定有误差。父母拿女儿没办法,最后只有求助于学…  相似文献   

17.
失败的财富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娜夫人在教育女儿维尼夫雷特时,给女儿讲了一个小故事: 一位母亲准备带他5岁的女儿做一个为期两天的野外旅游。临行之前,母亲告诉女儿应该带些什么东西。为了培养女儿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母亲让她自己收拾行李。到了野外之后,女儿发现不仅衣服带得太少,而且忘记  相似文献   

18.
独立     
“我自己可以照顾自己了,不用你操心!”我总是说着这句话。我认为我已经长大了,不用父母关怀得无微不至。  相似文献   

19.
“哎呀,已经7点了,上班快要迟到了,可宝贝女儿却还在那边磨蹭磨蹭地穿她的小衣服。‘扬扬,来,妈妈给你穿,你穿得太慢了,妈妈上班都要迟到了!’”孩子心里话:原来妈妈嫌我衣服穿得慢,穿得不好,那我以后都不自己穿了,反正妈妈会帮我穿,就让她来穿好了。专家告诉您有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最好别人帮他做好。长此以往,孩子长大以后可怎么办呢?其实,没有生来就懒的孩子,孩子的许多惰性都是父母让他养成的。他们认为孩子的能力有限,让他自己做还不如自己代劳更方便,结果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所以,亲爱…  相似文献   

20.
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生儿育女,为人父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顺理成章的平常事。尽管这样,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会把“爸爸”、“妈妈”看作一生最神圣不可替代的称号。新生的婴儿为父母带来了创造生命的巨大喜悦,也给他们带来了将幼小生命抚育成人的沉重而神圣的责任。●父母对子女的爱和照顾,是一种本能。没有谁不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愉快、成功。但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使为人父母者仅仅靠天性所赋予的爱去关心、照料下一代已远远不够。卢梭有一句名言:带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人类的父母与动物的父母有着本质的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