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以下简称SCC)计划在最后一卷中出版一个总索引,包括参考书目、人物传略和专业术语索引,后来由于SCC不断扩充,至今都没有出齐,所以总索引的出版也尚未实现。依据现存档案资料,从索引的基本作用出发,具体分析了索引问题的起因、总体规划、准备工作和落实情况,认为对于SCC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总索引仍然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创新人才培养,笔者一直有两个困惑。困惑一,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却缺乏创新力?困惑二,如何解决“李约瑟悖论”?李约瑟是研究东方文化的一位重要专家。他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但是,现在的科学,像量子理论、相对论等哪个是中国人发明的呢?这种悖论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3.
对创新人才培养,笔者一直有两个困惑.困惑一,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却缺乏创新力?困惑二,如何解决"李约瑟悖论"?李约瑟是研究东方文化的一位重要专家.他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但是,现在的科学,像量子理论、相对论等哪个是中国人发明的呢?这种悖论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是一位对中国科学史和世界文明史研究影响至深的人物。但他在跨入科学文明史研究之前,首先是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曾在胚胎生物化学研究领域做出过开创性的工作并被遴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中国读者对他前半生的科研经历和科学创见知之甚少。分析李约瑟童少年时代接受的科学教育,在剑桥大学的科研岁月,以及他与理论生物学小组的交往。期望通过他的经历一窥20世纪前半期生物学思想发展的一个侧影,并由此丰富对李约瑟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晓名 《知识窗》2008,(10):52-52
某些时候,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无论选用何种输入法,总是找不到你想要的某个汉字。其实,Windows自带的造字程序,就是专门用来帮助你解决这类问题的。通过此程序,你可以造出任何一种类型的汉字和符号来。下面我们就以生活中并不常用的“偶”字为例,详细讲解一下造字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6.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他的历时半个世纪才写出的跨越400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共七卷,34册),堪称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同时也是西方研究中国问题的最高成就。然而他的名气除了由于这部巨著之外,还始终与他提出的一个“世纪难题”密不可分。遗憾的是,终其一生,李约瑟都未能找到准确答案。这个难题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阐述的话便是:为什么中国科技一度停滞了?中国的创造力为何突然消失了?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启发式的主题论纲,借助它不仅可以展开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宏大叙事,还能引导人们对科学革命、现代化的途径、以及文化多样性与科学普适性间的张力等议题进行深入思考。李约瑟1964年出版的《文明的滴定》已经为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之结论做了铺垫,并藉此奠立了他作为国际跨文化研究先驱的地位。2014年,两位美国历史学家通过互联网发布《历史宣言》,由此在西方掀起一场有关历史学之功用的大辩论,我国史学界对此尚无积极的参与,而李约瑟的大问题和他的中国叙事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大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萨顿和李约瑟在去世前均未完成自己庞大的研究计划。萨顿殁后其计划无人能续,李约瑟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在后续者的努力下逐渐接近于完成。两者身后的不同际遇并非偶然。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因是李约瑟的研究符合后萨顿时代科学编史学注重地方性知识的特征。本文论证从科学实践而非科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李约瑟的科学编史学可被看成为一种对科学的地方性研究进路。它具有历史主义、与境主义和超越内在史和外在史二分这三个特征。同时,以实践为中心的异质性科学观也使我们看到地方性知识与建立在其拓展能力上的一般性并不相互冲突,以此回应一些学者对李约瑟科学编史学中的地方性特征的质疑。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的中国电子出版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技术的革命带来了中国出版行业的革命。10年内,我们淘汰了铅字,淘汰了照相排版,尤其是计算机键盘汉字录入被接受之后,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迅速异常。出现了自动排版系统、自动校对系统、文字图像的自动识别系统、激光打印技术、多媒体图像制作技术。如果说,至此...  相似文献   

10.
在广泛考证近现代科技哲学的李约瑟式解答后,认为库恩的范式理论和科技发展理论为研究李约瑟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沿着这条线索,在库恩视域下,以范式理论和科学发展理论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库恩理论和李约瑟问题所共同存在的边际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上半叶,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此问题不仅在科技史界无人不晓,其影响更远达历史学和社会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对此问题,李约瑟本人最为集中而详尽的回答出现在《文明的滴定》(The Grand Titration)[1]一书中。  相似文献   

12.
李约瑟问题巳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代名词。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研究李约瑟问题的高潮,然而,李约瑟问题是什么?李约瑟问题有没有解?研究李约瑟问题的价值何在?本文通过对李约瑟著作3主国内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试图对上述问题的研究现状给予概括。以求对李约瑟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姜晓玲 《科协论坛》2007,(9):191-192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针对中国古代科技发达而近代中国科技却落后于西方的问题进行过研究论述,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热烈讨论和长期关注。本文论述了"李约瑟难题"的含义,对广大专家学者所持的不同看法予以了归纳总结,并且针对"李约瑟难题"存在的原因,分析了"李约瑟难题"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王娜 《科教文汇》2009,(32):56-56
"李约瑟问题"是学术界长期热议的一个话题。笔者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近代科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哲学缺乏类似于西方哲学那样的思维向度与科学精神。故,探寻"李约瑟问题"的根源应从此处切入,才能更好地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个传统,两次革命 论现代科学的渊源与李约瑟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约瑟问题”大家耳熟能详,至于现代科学,则一般认为发源于文艺复兴。我把这两个题目合起来讨论,是因为它们关系密切,而且要做一点翻案文章。我要说明的是两点。首先,“李约瑟问题”其实不是问题,不是寻求解答的疑问(question),而是一个论题(thesis),一套观点。所以我们并不需要为这所谓问题寻求答案,而是应该考究“李约瑟论题”的内涵和根据。  相似文献   

16.
1943—1946年李约瑟的中国之行意义重大,自此之后他的研究兴趣发生了根本转移,实现了由生物化学家向中国科技史家的蜕变,奠定了李约瑟后半生著述事业的基础及其精神内涵。围绕李约瑟的战时在华活动,探讨其思想和精神遗产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魏嘉 《科教文汇》2008,(28):112-112
摘要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普遍认为汉字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如何做好汉字的教学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用认知教学法来解决汉字教学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貌不惊人,身材瘦小,连性格也并不强势。这样一个也许只会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又是如何用他的力量来改变别人,改变中国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学生眼中的王选院士究竟有着怎样的"精气神儿"……  相似文献   

19.
西方经济学中对就业问题有大量的研究,许多共性的东西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在实践中,他们并没有真正解决失业问题,其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现实情况并不符合。国内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并不全面和统一,研究就业问题离不开对制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现代物理学研究基本上是一项"烧钱"的活,动辄需要高精尖的技术设备。不过,假如你以为离开"高精尖"就寸步难行,那就错了。有时候,一个简单朴素的小主意,也可以漂亮地解决一些大难题。搞笑和不搞笑的诺贝尔奖1996年,安德烈·海姆还是荷兰一所大学的一名教授。他日常的工作是研究超导体的磁性,但他渴望去探索另一个更基本的问题:水能被磁化吗?教科书上告诉我们:不能。但海姆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他觉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