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纳米流体脉动热管的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脉动热管的可视化实验台,对以体积分数为1%的TiO2/H2O和CuO/H2O纳米流体及基流体为工质,55%充液率的脉动热管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工质静止时,纳米颗粒在脉动热管中会发生沉淀,但工质的运动能够使沉淀纳米颗粒再次悬浮,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颗粒悬浮性稳定减弱;与基流体工质相比,纳米流体脉动热管的最小启动功率低,启动时间较短,工作温度低,传热热阻小,温度波动振幅小、频率高;纳米流体能大幅提高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工作温度为110℃时,蒸馏水、TiO2/H2O及CuO/H2O脉动热管的传热热阻分别为0.23℃/W,0.11℃/W和0.13℃/W;两种纳米流体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接近。  相似文献   

2.
通过搭建试验台进行试验,分析蒸发纵管冷凝式热管的传热过程,研究该型热管在不同工质充液量和不同倾角的情况下,其传热性能的变化情况。经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充液量和倾角两个因素都对横管蒸发纵管冷凝式热管的传热性能有很大影响。在充液量一定,倾角在0°~45°间变化时热阻随倾角增加而不断增加且存在临界角,倾角在到达临界角之前热阻上升缓慢,倾角大于临界角后其热阻急剧增大;在倾角一定,充液量在30%~80%间变化时,随充液量增大热管热阻先减小后增大,且在60%充液量时热阻最小,传热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3.
微小型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毛细管结构变化会影响其性能这一问题,对毛细管截面为正方形和正三角形,水力直径为1mm左右的微小型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角管脉动热管底加热时的性能明显优于顶加热;正方形截面角管水平放置也能够运行;三角形截面脉动热管的热阻比正方形截面脉动热管的热阻更低。脉动热管在水力直径为1.5mm时比1mm时的性能要好。  相似文献   

4.
为预测冻土路基安装热管后路基温度场的变化情况,对热管耦合冻土路基问题开展数值传热研究是一种比纯实验方法更经济可行的方法。根据是否考虑热管内部热阻及建立的热管耦合冻土路基相变传热模型,热管耦合冻土路基的数值传热算法可基本分为两类。针对这两类基本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忽略热管内部热阻,利用耦合边界处的等价第三类边界条件及根据实际地温气温条件建立的相变传热模型来研究热管耦合冻土路基问题在工程上更为可行。  相似文献   

5.
<正>point随着航空电子器件的尺寸逐渐趋于纳米量级,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热传输性质对整体传热性能起着重要的影响。二氧化硅和硅基体组成的界面在电子工业中应用广泛,然而在纳米尺度下其界面热阻还没有被完全认识清楚。纳米电子器件可以在极小的区域上产生很大的热流,导致局部温度的升高,俗称热点。消除热点是下一代纳米电子器件的关键技术所在。因此对微纳米尺度下界面间的热传输性质的全面理解有助于下一代纳米电子器件的发展。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硅/二氧化硅基体之间的界面热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刘谦  曹瑞林 《中国科技信息》2011,(17):51+50-51,50
本文研究了纳米铜颗粒与分散剂T151在液状石蜡中的复配性能,分析了T151分散剂含量变化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液状石蜡中加入纳米铜添加剂能够显著降低摩擦系数,减少磨损量。分散剂T151与纳米铜共同作用时没有负面影响,在试验范围内添加量为0.7%时具有最佳效果,磨斑直径比基础油减小29%。  相似文献   

7.
文中研究了外部设置翅片热管的散热器的传热性能,对其温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分析,并与物理模型相同,不同翅片参数的热管散热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外部设置阶梯矩形翅片热管的散热器不仅可以提高散热器的传热温差,使得热管整体上散热均匀,可以避免热管局部温度过热,提高散热效果,延长热管和散热器寿命。  相似文献   

8.
对低温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进行研究,采用的热管长800mm,外径15mm,管材为不锈钢,工质为水,充液率为0.5,冷凝段与蒸发段长度比为7:1。实验中主要研究了供水温度、供水流量、热管倾角的变化对热管性能的影响,为热管的近一步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能细致的研究ZnO基半导体异质结构纳米材料的实用价值,采用实验方式制作功效不同的ZnO异质结构纳米材料,并对该材料的可控合成过程及光电学性能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化学溶液法制备尺寸可控的ZnO纳米球团聚体,以间接法提取高纯度ZnO粉体作为制作复合颜料的基体;其次,在ZnO粉体中加入适量的纳米SiO_2颗粒,构成二者混合粉体,高温下用纳米SiO_2颗粒对混合粉体进行良好包裹并充分发生固相反应;最后形成ZnO基异质结构纳米材料Zn_2SiO_4,并对该异质结构材料的可控合成过程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热处理温度下ZnO基半导体异质结构纳米材料对太阳辐射吸收率不同,且当Zn_2SiO_4含量增加的时,该纳米材料对应的光学性能随着发生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了电解法合成的磁性纳米Fe3O4为磁核,Si O2为中间保护层,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在较低温度下合成了Ti O2/Si O2/Fe3O4磁载光催化剂。研究了Ti O2/Si O2/Fe3O4磁载光催化剂对甲基橙溶液作为代表的有机物进行了光催化降解及磁分离回收性能的实验。结果表明,Ti O2/Si O2/Fe3O4磁载光催化剂即具有较高的光催化降解能力,也具有较好的磁分离回收性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超声分散法使SiO_2和EG混合,然后用半连续酯化法合成PET,研究发现SiO_2能在PET中达到均匀分散,对其热性能和结晶性能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12.
吴锋  胡亚联 《科技通报》1992,8(5):282-285
研究在非线性传热情况下,热阻和有限速率过程对卡诺热泵性能的影响.导出了最佳泵热率与致热系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21,(9)
本文研究了该Ti-TiCN复合细化剂对Al-Mg-S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Ti-TiCN细化剂的加入使Al-0.6Mg-0.4Si的晶粒由树枝晶转变为等轴晶。当细化剂含量增加至0.25%wt,α-Al晶粒尺寸变小,树枝晶也变得更加细小。在性能方面,合金硬度随Ti-TiCN含量增加一直提高,添加0.5%wt细化剂后维氏硬度达到78HV,比未添加时提升了41.8%;未添加细化剂时Al-0.6Mg-0.4Si合金的抗拉强度为175MPa,当添加0.25%wt的细化剂时增加至212MPa,但细化剂含量继续增加时,抗拉强度又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20,(23)
为了满足电子电器市场对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本工作通过自模板法利用水热反应和阴离子交换反应制备ZnCo_2V_2O_7(OH)_2·2H_2O纳米片材料。该材料具有独特的纳米片形貌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可应用于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研究在超高Al2O3的条件下,炉渣中的MgO/Al2O3和Al2O3含量对高炉炉渣脱硫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炉渣中的MgO/Al2O3控制在0.65~0.75之间,Al2O3含量控制在18%左右,最高不宜超过19%时,炉渣的脱硫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其在透明电极、光电子器件、气敏传感器、逻辑电路和太阳能电池等诸多领域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了近些年来纳米科技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热蒸发法在镀金的硅(100)衬底上生长了纯净的In2O3纳米线。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以看到最终样品为In2O3纳米线;X射线衍射(XRD)分析证实所制备的材料为立方结构;由X射线能谱仪(EDX)可以看到,纳米线由In和O两种元素组成,为所要的纯净In2O3纳米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现有保温砌块及墙体结构保温性能不足之处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集承重、保温、节能为一体的复合保温空心砌块.并且通过热流计试验检测的方法,测出复合保温砌块的热阻及传热系数值,论证其满足最新建筑节能65%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钟嵩 《科技风》2013,(5):31
热管是一种传热效率极高的传热元件,起源于1960年代的美国,自70年代后在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和运用。在热管运用的新领域里,微型热管可以批量设计和生产,但在传统的工业余热利用方面,还是要根据现场设备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一对一的设计和制造。因此,热管换热器的设计工作成为重中之重。一个成熟的设计者,来自于对原始数据的遵守,来自于设计工作中多年经验的积累。本文在梳理热管换热器一般设计流程的基础上,对一些容易产生疑惑的知识点进行强调和解答。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发光材料M-BaAl2Si2O8:Eu2+,并对其光谱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M-BaAl2Si2O8:Eu2+可被紫外LED有效的激发,而发射蓝光。  相似文献   

20.
针对生产过程中的能量回收,本文设计了水工质重力型分离式热管换热性能试验台,控制蒸发压力在26000 Pa,在45°至90°、36.7%至48.3%系统充注量范围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类热管的环状管蒸发器换热性能在实验范围内,随着角度先减小,后增加,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应避开在60°至75°倾角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