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篆隶万象名义》是日本空海和尚(生于中国唐代)在顾野王《玉篇》的基础上编纂的一部字书。今本《篆隶万象名义》(以下简称《名义》)是日本山城国高山寺所藏鸟羽永久二年(公元1114年)之传写本,收入《崇文丛书》。中华书局于1995年据此本缩印出版。顾野王《玉篇》是我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与后世字书之间的桥梁,但野王《玉篇》已亡佚。拿今天通行的宋本《玉篇》和日本所藏唐写本原本《玉篇》残卷(约仅存  相似文献   

2.
《篆隶万象名义》一书保留了梁顾野王《玉篇》原貌 ,对于古籍整理、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是该书存在很多问题 ,影响了人们使用 ,对书中释义方面存在的点号误用、讹误字、衍字脱字、用例穿插于义项等几个问题进行总结 ,《篆隶万象名义》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吕浩 《中文自学指导》2001,(4):22-26,21
我们在《篆隶万象名义》讹舛举例(之一)中已经讨论了字头讹舛例以及部分注音讹舛例,这里接着讨论剩下的一部分注音讹舛例和释义部分的讹舛情况。  相似文献   

4.
清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存有无充分依据而擅改《说文》的弊病,将段注本《说文》的一些条目与《原本玉篇残卷》、《篆隶万象名义》等书相比照,可以明显地见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篆隶万象名义》是空海依据顾野王《玉篇》并参以他书而编成的一部字书,由于保留了唐写本文字的书体特征,可作为研究隋唐字样的第一手资料。文章将《名义》前六卷中所收录的部分俗字分为"与常见俗字同形者"及"新见俗字形"两类,考察了其本字、俗写过程及使用情况。最后认为:《名义》俗字具有自己的风格,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其笔画繁简不定,正写俗写不拘,包含着正向类推和复古类推现象,具有比较严整的系统性,而其来源则多为汉字隶变。  相似文献   

6.
《篆隶万象名义》一书对于文字、音韵、训诂都有重要的作用。《篆隶万象名义校释》是出版的第一部校本,但多有可商榷之处。为更方便大家利用,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篆隶万象名义校释》,集成校语十数则,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篆隶万象名义》的传世本为手写本,其中大量使用了"丶"号。一直以来,人们多把文中的"丶"号看作义项末尾"也"字的省写。然而在对《篆隶万象名义》的对照研读中可以发现,其中一部分"丶"号与异体字有关,转换成"也"字并不恰当。为了证明《篆隶万象名义》中这种"丶"号的特殊用法,本文将以异体字为线索,对《篆隶万象名义》一书进行全面考察,经过分析论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篆隶万象名义》中这些与异体字有关的用例,其中的"丶"号应该相当于"字"字。  相似文献   

8.
《玉篇》与喉牙声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主体的古代字典,为南朝梁陈之间顾野王所编撰。《玉篇》原书已亡佚。清末,我国学者黎庶昌、罗振玉先后在日本发现了《玉篇》残卷,并各自集佚成书刊行。经考证,残卷是唐昭宗以前的写本,“乃顾氏原帙”,极其珍贵。1984年8月,中华书局将黎本、罗本汇集影印成16开本,以《原本玉篇残卷》为书名出版,1985年又以《玉篇零卷》为书名,与《玉篇直音》一道收入《丛书集成初编》。《玉篇直音》是明樊维成汇编,可作研究《玉篇》古音的参考。《原本玉篇残卷》释义完备,例证丰富得当,引用了不少今已亡佚的魏李登《声类》等书的内容;词义不明时,还有野王案语。今存若干残卷,虽不及原书十分之一,但仍可据以窥其原貌,对于研究、发掘这部历史名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据《梁书·萧子显传》称,顾氏《玉篇》经梁萧恺等  相似文献   

9.
:(1)(木忝)(拨火棍)有栝、栖异体,“栝”并非如段玉裁所说由“栖”转写致误。(2)唐代韵书(木忝)或掭,“扌”乃“木”之讹。(3)(木忝)之释义,《说文》曰炊灶木,《切韵》一系音书曰火杖,《玉篇》曰木杖,名殊而物一。台湾编《中文大辞典》将炊灶木与木杖分列为两个义项,是承《广韵》、《集韵》之误。  相似文献   

10.
对清代学者据《字林》,兼及《玉篇》等校改《说文》“祲”、“噫”、“轈”三字释义存在的问题发表看法,以匡清儒不当校而校之失。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名义》依用立项、代称、省字等准义项及随之而产生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名义》并非机械地保留了顾野王《玉篇》的义项,而是体现了自己的主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原本玉篇文字研究》一书中提到的“《玉篇》写作及其成书年代、《玉篇》的修订情况、野王案中的个别问题和字类说”等四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玉篇》是《说文》和隋唐以后字书的桥梁。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文主要通过对《原本玉篇残卷》的考察去探讨两者在释义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宋本《玉篇》明确标注出的引《说文》(大徐本)的内容,包括释义、析形、书证、注音、字形和重文。其引文与《说文》相应条目的不同,表现为十二个方面。修订者参考了不同于大徐本的说文本子,或者引用时改动了原文,以及宋本《玉篇》和大徐本在流传中产生的讹误,都可能导致这些不同。  相似文献   

15.
《玉篇零卷》年代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篇零卷》清末由日本传回中国,学界从而知道《宋本玉篇》极大改变了顾野王《玉篇》的原貌。但《玉篇零卷》是否原本玉篇?是否如前人所说它们至少是唐代抄书?本文根据此书汉字形体特点和各残卷注文体例的对比及其他文献材料进行分析,发现《玉篇零卷》各残卷并非同一时期,而有时间先后。最早的有可能是南北朝顾野王原本《玉篇》,其余为唐写本。对《玉篇零卷》年代的准确解释,将有助于《玉篇》一系书的研究,进而了解这个时期汉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一、顾野王和《玉篇》 《玉篇》是继许慎《说文解字》后的一部很重要的字典,作者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吴县)人,是南朝梁陈间著名训诂学家。顾野王出生在一个世代簪缨之家,父亲顾烜,是临贺王的记室兼本郡五官掾,以精通儒学知名。顾野王自幼聪慧好学,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九岁时即开始写文章,所作《日赋》,曾受到尊长者的激赏。十二岁随父亲到建安,撰建安地记二篇。《陈书》本传说他“长而遍观经史,精记默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这样多方面的知识积累,为他日后撰写《玉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顾野王还精于绘画,宣城王作扬州刺史的时候,让顾野王画古代贤人图象,又让王褒书写赞语,时人称为二绝。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顾野王任太学博士,奉命撰《玉  相似文献   

17.
《类篇》是一部以"《说文》为本"的字书,它体现了对《说文》的继承和发展,《类篇》所收《说文》新附字与大徐本之间在释义内容上有同有异,异大于同,这种差异又有"小异"和"迥异"之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大徐本《说文》和《类篇》的释义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这不仅是由于各自编纂体例的不同而造成的,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与当时的社会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于《说文》,《释名》,杨泉和宋代“右文说”之间的顾野王《玉篇》对于同声符同源字已经有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研究,该书中所进行的同声符同源字的系联,对于我们研究汉语语源及语源学史当有 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原本玉篇残卷》和宋本《玉篇》均收字对应义项,考察了《玉篇》于唐宋两代释义修订情况及其字书功能的演变,认为较之原本,宋本有反映当时语言面貌、注意词义概括性、删除文化说解等优点,但其释义粗疏、书证不全的弊病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玉篇》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一、形近换用(一)作为声符的“耍”、“需”、“(而而)”《名义》P5:“{瓀}瑌,如兗反。(王而而),同上。”(为便利排版,本文凡《名义》篆文均以{}内隶定字表示)这一条中,撇开书体差别,实际上字头楷字“项”统领了两个异体。三个字《说文》都没有。《玉篇》:“瑌,如兗切?渡胶>吩?‘状(月者)之山,其上多瑌石。’”今本《中山经》文作“礝石”。关於“瑌”、“礝”等字的通用关系,可能要从《说文》的“碝”说起。《说文》、《广雅·释地》均以“石之次玉者”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