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至北宋逐渐走向成熟,进入词体发展的黄金时期,词中的用典也随之普及。北宋文人善于在词中以典故自况,并借此强化词中的自我身份意识,进而以文人惯用的典雅方式自抒情怀。这是词发展为与诗相似的自我抒怀性文学样式的一个重要体现,苏轼、贺铸、周邦彦、秦观等北宋著名词人都在各自的人生经历、词体观念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着探索性的拓展。  相似文献   

2.
引用典故,是一种有极强表现力的表达方式,所以古今文人写诗作文,都喜欢用典。鲁迅杂文用典多而且好,用典方法则正用、列用、评用、反用、活用、暗用,多姿多彩,而又精到切至,熔铸古今,妙夺化工,隽永有味,耐人咀嚼。鲁迅杂文大多篇幅短小,而语言含量极大,可以从多方面去领略其含义,甚至因认识的高低和阅历的深浅而有体会之不同,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题力,这跟巧用典故有密切的关系。下面以用典方法分门别类地举些例子,并略加分析。一、正用正用,明代高清《文章上贯》云:“本题的正必之事“。这里“的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典…  相似文献   

3.
任伟 《河西学院学报》2013,(6):40-45,64
敦煌碑铭赞文对于研究中古时期敦煌地区的历史状况、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赞文中多用典故给准确解读这些文献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文章尝试结合传世文献和敦煌资料,对其中的用典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4.
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现象,构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精神。“新文人画”的产生有它的社会必然性,但“新文人画”承袭了入世遁世的思想.这就使得新文人画家也同旧文人画家一样抛开活生生的社会客观,逍遥避世,“采取了自性解脱的态度,在笔墨中寻求着一个理想的世界,自得其乐”。故“新文人画”应强调道德人格精神,重构艺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重大历史题材与当代文化问题,这样才能使“新文人画”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文人画。  相似文献   

5.
民间匾额在我国民俗文化中一枝独秀,它注重用典,在用典中广泛吸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文精华、故事传说,使民间匾额言约义丰、内容厚重,为人们所喜爱。本文试从用典入手,从民间匾额典故的界定、典故的成因、用典的效果、典故所折射的社会内容几个方面对民间匾额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香囊记》用典与八股文用典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选择典故的范围、使用典故的程度、方法及典故所起的主要作用四个方面。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香囊记》的用典不仅受到当时讲求用事、深于典实的八股文风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和深化了这种影响,从而成为明代中后期名副其实的“以时文为南曲”的滥觞之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来稿摘编     
《研究生心理位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探析》(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处盘芝明杨光)文章认为,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除了同本科生一致的以外,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年期一帆风顺的优越感、荣誉感形成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定势,一遇困难与挫折往往走向反面,诱发心理障碍;二是以个体为主的学习、生活方式,使他们“独往独来”,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与沟通,容易导致封闭、孤僻的性格;三是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高期望值和紧张的学习、生活的压力引发的心理负担;四是恋爱婚姻处理不当引起精神负担。文章认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罗献中 《学语文》2010,(6):18-19
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赋体散文名作,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其蕴含的艺术魅力与全文情韵幽雅、语辞优美,且意境高远、哲理深邃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但不可否认,与文中自然而巧妙的用典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滕王阁序》以其内容博大、辞采丰赡和抒情奇巧称誉文坛,而这些独到的艺术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典故的大量运用。用典使文章简约凝练,典雅意丰。为了便于对教学中知识做梳理归纳,本文特对《滕王阁序》典故的含义及作用做简要分析,总体来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对赋体用典的渊源进行了新的探索。作者认为,赋体用典是一种文化积淀的艺术现象,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作者以江淹的《恨赋》、庾信的《小园赋》等为例,分析了赋体用典对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艺术表现力,并对赋体追求的音韵美、形式美为律诗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赋体在文学史上应占有的地位等予以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用近似描述的研究方法,考察了苏轼谪贬儋州后的人生情感状态,试图据以把握苏轼从儋耳北归至常州使溘然长逝的生命脉络。文章认为,苏轼离惠赴儋后,其生命的核能就开始发生裂变,这有两个方面的深层动因:一是政治“企幕情感”的彻底失落;二是痛失王朝云的精神打击。此二者形成了复杂的悲剧情感结构,使苏武的生命强度弱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北归途中的不意辞世。文章的考察和结论扬弃了苏轼气质评价中笼统的“旷达”说,揭示出处在暮年阶段的一个真实的苏东坡形象。  相似文献   

13.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强调自我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后对个体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同时也强调个体在社会文化环境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他的这一理论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提供了丰富且又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高职在校生从生命周期上属于青春晚期,这一群体中独生子女已占了绝大多数,较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家长过多的关怀使他们出现了生理上的性早熟与其社会心理发育相对迟缓的现象。其心理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在自我评价方面的困惑性及不稳定性,这时由于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受到同辈人态度左右,时而是表面上的自信与执拗,时而是内心的飘忽不定,常常从一个极端摇摆到另一个极端。这种矛盾容易导致焦虑、仿徨、压抑的情绪。其次,他们已经从对异性的排斥走向对异性的眷恋,从被异性吸引走向主动吸引异性,有许多人都倾向于把异性朋友作为…  相似文献   

15.
仿拟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显然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强烈的社会、时代特征。本文试图把仿拟格放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上来进行动态的研究。本文认为,构成仿拟的社会、文化基础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1.注重关联的辩证思维方式;2.崇尚对称的审美意识;3.师从前人的文化心理;4.强调意合的话言特点;5.和谐、新求的社会背景。本文将上述讨论作为使辞格研究从单纯描写语言结构的小语言学走向注重语言与社会共变、语言与文化共存的大语言学的一次尝试,相信它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并把握语言、社会、文化三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国古代文人情诗之恋爱对象,抒情基调,表情手法作了初步的考察,文章认为;中国古代文人情诗的主要特质表现为尘世之恋,凄婉之调和含蓄之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用近似描述的研究方法,考察了苏轼谪贬儋州后的人生情感状态,试图据以把握苏轼从儋耳北归至常州便溘然长逝的生命脉络。文章认为,苏轼离惠赴儋后,其生命的核能就开始发生裂变,这有两个方面的深层动因:一是政治“企慕情感”的彻底失落;二是痛失王朝云的精神打击。此二者形成了复杂的悲剧情感结构,使苏轼的生命强度弱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北归逢中的不意辞世.文章的考察和结论扬弃了苏轼气质评价中笼统的“旷达”说,揭示出赴在暮年阶段的一个真实的苏东坡形象。  相似文献   

18.
挣扎在畸形生存空间的女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封建阶级人伦道德的高压下,有一群女人在没有情爱性爱的畸形生存空间中挣扎,不幸误入心理畸变的黑洞,导致心理危机、人格缺失、行为变异、人性毁灭。其悲剧内蕴极其复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觉醒的新文学作家,以真切的感悟和民族生活的现代化追求为双重的心理驱动力,把两性之爱作为社会人生的聚焦点,揭示了社会、历史、文化、道德诸多矛盾和复杂关系,使之具有丰富的认识意义和艺术价值,且表现了现代人类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改造的自觉意识,超过性文学史性美感体验和性观念对象化的层面,呈现出一种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对伤时诗的身体基础和心理基础做了初度探讨,认为伤时诗在文学史上的产生与大量涌现,是个体在文化规定的夹缝中寻求自我确认的结果,是中国文人无所凭附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0.
试论唐代文人的崇道之风与游仙之作王友胜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鼎盛时期。这种繁荣昌盛的局面导致了唐代文人风流自赏、乐观自信的文化心理,使他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的喜爱与青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唐一代,文人士大夫崇道慕道,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