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95年12月28日,法国青年实业家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第一次售票公映《墙》、《火车站》、《婴孩喝汤》、《卢米埃尔工厂大门》和《水浇园丁》等10部世界上最早的影片,总共只有20分钟,却赢得了震惊世界的轰动效应。这一天被世界各国公认为电影的“生日”,从而向全世界宣布了电影时代的开始。这一世界电影史上开天辟地的创举,至今已过去了整整一百年。世界电影百岁诞辰,也为中国迎来了电影放映99周  相似文献   

2.
电影一百岁     
电影一百岁汤恒电影诞生的日子1895年12月28日下午,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格郎大咖啡馆的地下室,路易.卢米埃尔兄弟俩站在大门口,非常激动,这是他们第一场出售门票的电影放映活动。这天放映的影片有《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拆墙》等10部,加在一起才2...  相似文献   

3.
无声电影是对在有声电影发明之前的所有电影的统称。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放映了《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短片,电影由此诞生。在中国,于1905年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最初的电影都只有影像而无对白和声效,也就是现在所称的无声电影。  相似文献   

4.
曲玮婷 《教书育人》2010,(4):109-110
无声电影是对在有声电影发明之前的所有电影的统称。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放映了《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短片,电影由此诞生。在中国,于1905年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最初的电影都只有影像而无对白和声效,也就是现在所称的无声电影。  相似文献   

5.
一、序言影视艺术是声画完美结合的产物。其中电影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从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上影《水浇园丁》等影片给人们造成一种奇异的感觉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到1927年有声电影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完善,到如今已有百年历史。在其百年的成长过程中它不断博众家之...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3,(25)
梦想,尽管有时不切实际,但毫无疑问,它是人类最天真、最无邪、最美丽、最可爱的愿望. 一直以来,电影都被当成是一个制造梦想的产业.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他们自己拍摄的短片《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这一天被电影史家们定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  相似文献   

7.
你能说出人类第一支歌、第一首诗、第一幅画诞生的确切日期吗?恐怕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但被称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却有一个世界公认的诞生日期:1895年12月28日。这一天,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馆,放映了他们所拍摄的“活动照片”——《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婴孩喝汤》、《园丁浇水》等,观众第一次在白色幕布上看到活动的人像,惊叹不已。消息传开后,连当时的俄国沙皇、英国国王、奥地利皇帝也按捺不住先睹为快的念头,想瞧一瞧这起先只能在马戏场当杂耍的新鲜玩艺。从此,电  相似文献   

8.
柳萌 《文教资料》2012,(33):177-180
第一次接触马丁·斯科赛斯,是在上外国电影史的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放映了《雨果》的片段,这好像是马丁·斯科赛斯为电影写的一封情书,这是他写给梅丽爱的一封情书,影片中包含了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梅丽爱的《月球旅行记》等一些列的历史性的艺术作品。影片故事背景也是在一个很大的火车站里,钟表发条的声音、火车进站的声音以及放映机的声音是贯穿整部影片的自然音效。使得剧情衔接的很有节奏感,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跌宕起伏的感觉。那么这封情书是如何写成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9.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第一次播放了自己拍摄的《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工厂的大门》等十余部短片,从此.这天就成为电影的诞生日。而现在.电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满足精神和文化上的双重享受。丹尼尔.贝尔曾经说过”我坚信.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  相似文献   

10.
电影属于二十一世纪的艺术这是人类梦想的。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的一家咖啡厅用投射的方法放映了12部(每部一分钟)影片之后,电影经历了从诞生到成长,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电影到向高科技进步的较为完整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影从1905年到1931年经历了筚路蓝缕的拓荒期之后,迎来了30年代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年轻的左翼电影艺术家们,勇敢地高扬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的现实主义旗帜,难怪外国电影学家说:“新现实主义始于中国30年代电影。”就电影艺术本身而言,学习好莱坞的电影叙事与剪辑技术,借鉴苏联蒙太奇经验,他们作了极其可贵的探索与创造,拍摄了不少的经典名片:如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于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成为中国电影第一部获奖作品;吴永刚编导的《神女》具有最初的现实主义风采,是中国默片的典范之作;郑正秋导演的《姊妹花》轰动一时;袁牧之编剧并主演的《桃李劫》,是中国有声电影划,时代的作品,由他编导的《马路天使》,是一部久享盛誉的现实主义电影的奇葩……那时,还涌现出可与嘉宝、玛琳·黛德丽媲美的阮玲玉、天才的演员赵丹,以及“金嗓子”周璇、胡蝶等一代影星,他们所创造的银幕形象永远闪耀着不朽的艺术光辉。在今天,回眸不仅仅只是为了重温,更是为了艺术未来的进步与希望。一编者  相似文献   

11.
刘璇 《学周刊C版》2011,(2):13-14
自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咖啡馆的地下室.公开售票放映了世界第一部电影《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至今.在短短百余年里。电影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艺术流派与影视类型.完成了从一种单纯的艺术类型到融合艺术、商业和文化于一体的影视文化的蝶变。在众多的电影门类中以描述青少年成长经历为题材的成长电影与青少年的联系最为密切。本文笔者主要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审视成长电影中的家庭道德教育.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2013,(9):71-71
梦想,尽管有时不切实际,但毫无疑问,它是人类最天真、最无邪、最美丽、最可爱的愿望。一直以来,电影都被当成是一个制造梦想的产业。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他们自己拍摄的短片《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  相似文献   

13.
徐佳钰 《新读写》2021,(4):41-41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一部纪录片《火车进站》,人们对于电影这一新事物的突然出现,表现得十分惊讶,十分排斥。而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沉迷于各种短视频平台中不可自拔。人们对于同类事物在不同时代的看法和行为差异巨大,我们应为之警醒,它启示我们应当客观看待事物.  相似文献   

14.
《定军山》———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妮妮1895年,一门崭新的艺术———电影,在法国巴黎诞生了。第二年便传入中国,但放映的全部都是外国影片。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的无声戏曲记录片《定军山》,是我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的故事情节取...  相似文献   

15.
肖天昳 《新读写》2021,(4):38-39
【新命题】情境聚焦: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一部纪录片《火车进站》,人们面对影像露出了惊讶的表情,甚至有人想躲开屏幕里疾驰而来的火车,人们排斥电影;1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在B站、抖音等视频平台中流连忘返,甚至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16.
影视与孩子     
它征服了世界电影诞生于一八九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最初的电影,非常简单。不仅短,而且没有声音。比如,最早放映的影片《火车到站》,是拍摄一列火车开进车站,旅客上上下下,然后火车开走了,电影也就放映完了。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化学、塑料、电器、光学、录音器材等),电影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征服了全世界。可  相似文献   

17.
1895年12月28日是电影的生日,法国工业发明家卢米埃尔兄弟的戏谑之举,为世界艺术喜添一丁.从此,人类宣布进入了映画纪元。电影发明后,人们被银幕上的世界深深吸引。然而,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充当着“艺术的哑巴”的角色。在科技发展的促动下,声音,在电影诞辰30多年后才姗姗来迟。  相似文献   

18.
为帮助解决大多数中学没有电影放映机的困难,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送影片上门的办法义务放映.但发现不少学生对物理影片的兴趣不大.放映时往往"越到后面越是吵,辰光一长坐不牢"为探索在全区较大范围内提高物理电影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初二年级进行了试验.一、步骤 1.挑选与初二物理教材联系较密切的《压力和压强》、《液体的压强》等10部影片.2.备课.着重注意影片对解决教材中重点、难点的作用.3.编印《初二物理教学影片使用介绍》.内容有:(1)内容简介.叙述影片的内容:对应的教材和较合适的放映时间,指出影片对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作用.(2)映前说明.①指出影片与教材提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部反映当代中学生成功创办校园电视台的电影《TV小子》,在广大中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广州59中学校长李海光在看完影片后说:“过去组织学生看电影,由于影片不好看,孩子们坐不住,纷纷溜出去买零食、打电子游戏机,秩序大乱。老师心于围追堵截,根本顾不上看电影。但放映《TV小子》时,孩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看,没  相似文献   

20.
龚慧婷 《新读写》2021,(4):39-40
新事物层出不穷,世人当避免极端,以宽容且不纵容的态度正确看待它们。人对新事物的接纳过程总是曲折的。社会经济学巨擘马克斯?韦伯曾形象地发明了一个词语“祛魅”。学问上的迷惑可以看作是“魅”,而我们深入的认识探究就成为“祛魅”。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首度在巴黎放映纪录片《火车进站》,许多人惊慌失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