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祥凤 《物理教师》2009,30(8):30-30,32
很多现象说明,液体的表面有如紧张的弹性薄膜,有收缩的趋势.例如,钢针放在水面上不会下沉,仅仅将液面压下,略见弯形;荷叶上的小水珠和焊接金属时熔化后的小滴焊锡是呈球形的.既然液体表面象紧张的弹性薄膜,则表面内一定存在着张力,液体表面上出现的这种张力,称为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2.
a.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理论依据。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的油酸为何能在水表面铺开,形成单分子薄膜呢?在实验中我们用各种不同液体,让一种液体滴在另一种液体表面上,进行观察发现:一种液体滴在另一种液体表面上,会有三种情况可能发生:一是液滴被展开,形成液膜复盖在另一种液体表面上,如油酸,硬脂酸,肥皂,洗涤剂等酒精溶液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簿膜;二是液滴不能展开,如汽油,柴油等液滴在水面上;三是先散开,后再收缩成液珠,如乙酸、苯在水面上。一种液体滴在另一种液体表面上能否展开,与什么因素有关?从力的平衡关…  相似文献   

3.
碗是人们的饮食工具,拿几只碗,用游戏的方式就可完成力、热、声、光等若干个家庭小实验,且充满趣味性。可以介绍给学生去尝试。物体的浮沉将空碗慢慢平放在水面上是漂浮的,而倒放或斜放在水面上,碗是下沉的。由此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液面升降将盛满水的碗放在平面上,在碗内放一小块冰,水静止后仍然是满的,待冰融化后,观察水面变化情况,同样换用盐水也可实验。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干净的碗和外面有油的碗分别用手拿,可感觉到有油的碗拿起来比较吃力,而拿干净的碗则比较轻松,可体会到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  相似文献   

4.
如果不借助船、木筏等工具.我们能在水面上悠闲自在地散步吗?对,肯定不行,也就只有在一些武侠片中.我们才能看到一些轻功高手在水面一L疾驰如飞,不过这都是虚构的、、但是,在自然界中却有一些动物能在水面上悠闲自在地散步,如水黾,看来它们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其实很多人已经清楚,水黾的本领要归功于水的表面张力。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液体的表面张力常会引起各种各样有趣的现象。表面张力尽管微小,但是我们能够通过实验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中学物理课的托里拆利实验和用微小压强计做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的实验,课前实验准备都要向内径较小的玻璃管内装入水银或其它有色液体,实验要求管内液柱不含空气泡。目前实验室没有这类专用工具,使得操作过程既慢,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为此笔者制作了一简易注液仪,现介绍如下。找一只塑料矿泉水瓶,将瓶盖圆心处钻一个直径为4mm的圆孔(盖内胶垫保留)。取2号橡胶塞一个,截去稍小端1/3,用2mm左右的铁丝在酒精灯上适当加热后从两圆面的圆心处打一通孔,又将此橡胶塞稍大端圆面涂上双管胶与盖内圆面粘贴(两圆孔对齐),待其…  相似文献   

6.
液体表面张力趣味实验例谈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陈忠贵(43005O)夏天,有许多小昆虫能在水面上自由地跑来跑去;布伞、布篷不会漏水;呈球形的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这些都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缘故。1.三合一、一分三取空易拉罐一只,在靠近底部的罐壁钻三个小孔...  相似文献   

7.
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一章中有一个小实验:要求学生用棉纸把缝衣针漂浮在水面上,并说明缝衣针被水的表面托住的原因.许多学生甚至有的教师都认为缝衣针是受重力和液体表面张力作用而平衡,使缝衣针被水的表面托住,并画出了如图1所示的受力图;也有些教学资料上说缝衣针是受到了重力、浮力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而平衡,其受力如图2所示.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妥的,缝衣针并没有受到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也没有受到浮力作用. 我们知道由于液体表面层(即液体限空气接触处的薄层)里分子的分布密度比液体内部的小…  相似文献   

8.
你注意过这种现象吗?将一枚硬币轻轻平放于一杯清水中,虽然硬币将水面压出明显的凹陷,但是它却能漂浮在水面上.金属制的硬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能浮在水面呢? 原来,跟气体接触的液体表面有个薄层,叫做表面层.表面层与液体内部的情况有所不同,液体内部的分子和分子间几乎是紧挨着的,分子间经常保持平衡距离,稍远一些就相吸,稍近  相似文献   

9.
实验材料: 盆、碗、卵石(或玻璃球)、水、刻度尺实验操作: 1.将盆盛上2/3容积的水,放入空碗,这时空碗浮在水面,观察水面位置(用刻度尺测量)。 2.再将卵石逐一放入碗中,直至碗仍浮在水面为止。观察水面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变化(上升或下降)。  相似文献   

10.
利用投影仪演示几个物理实验宜昌县教学仪器站郭兆新(443100)1.高中物理第一册教材中"液体表面张力"一节是这样定义的:沿着液体表面作用,使液体表面各部分间互相吸引的力叫液体的表面张力。为了讲清此定义,书本中举了一些实例,如荷叶上的小水珠,草叶上的...  相似文献   

1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化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看好演示实验(实验本身起到“百闻不如一见”的作用),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并组织好化学课外活动。例如,在讲Al的两性时让学生观察这一奇特实验: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首先,易拉罐向内凹罐体变瘪,接着瘪了的罐体重新又鼓起来。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  相似文献   

12.
《小水轮》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小水轮转速与水位、流量的关系,该课供学生控制水流的材料是底部钻孔的易拉罐盒。易拉罐在农村并不多见,准备困难,而且在实验中水的落点不易控制,弄得到处洒的是水。 改进的具体做法是:取500ml盐水瓶一个,开用后的一次性输液器一副,洗净。将输液管截短至40厘米,保留  相似文献   

13.
1实验器材 He—Ne激光器A,扩束凸透镜Ll(f=5cm),自行车上的小钢球B(φ3mm=4mm),扩束凹透镜 L2(f=10cm),光屏或白墙壁 C.2实验装置 图1中,小钢球B用少许橡皮泥粘在L2的表面中心,或在L2的表面中心涂一浓墨汁圆斑.A和L1相距约10cm~15cm,L1和L2相距的15cm~20cm,B和C相距2m左右.其中 L1的作用是使激光扩束,成为发散的球面波束,L2的作用是将带有衍射信息的球面波束作进一步的发散、放大,以便在光屏C上获得可见度很大的、清晰的衍射图样.3实验方法 …  相似文献   

14.
材料易拉罐1只,硬纸板1块,蜡烛1只,火柴1盒,百得胶1管,盛有水的容器(面积大于易拉罐口)。工具剪刀步骤(1)把易拉罐开罐的一端全部剪掉,在离罐底约2cm处开一个小孔;(2)再取一张硬纸板卷成喇叭形,将“喇叭”的吹气口塞进易拉罐的小孔内,相接处用胶粘牢固定,注意不能漏气,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易拉罐上的小孔边用刀刮几下,使其表面粗糙,容易粘牢)。实验(一):点燃蜡烛,将火焰靠近喇叭口,把易拉罐快速按进盛有水的容器中,可看到蜡烛的火焰向外偏,好像火焰从喇叭里“吐”出来似的。实验(二):先将易拉罐慢慢按入水中一定深…  相似文献   

15.
很多现象说明,液体的表面象紧张的弹性薄膜,具有收缩的趋势,因而在表面内一定存在着张力。设想在液体表面上划一根直线,直线两旁的液膜之间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拉力,拉力的方向与所划的线段垂直,液体表面上出现的这种张力,就称为表面张力。高中物理课本(甲种本)第二册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本文从微观的角度来谈液体表面张力的实质。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液体表面是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薄层,称为表面层。它的厚度等于液体分子有效作用半径(一般不会超过6×10~(-9)米)。表面张力就是液体表面层中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并能设计实验研究水的表面张力。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大胆预测、认真实验的习惯。3.引导学生体验大自然的奥秘,热爱科学探究。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现象。教学难点:认识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的存在。教学过程:一、观察视频,质疑引入1.播放视频:水黾在水的表面自如行走。2.提问: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3.质疑:水黾为什么可以在水面上自如行走而不会掉下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神奇的水》。  相似文献   

17.
有些人,贪钱心切又迷信,一种在街头巷尾出现的叫“银针指向——发财”或叫“仙人指路”的骗术,看准的就是这一点。这种骗术就是在大碗里放多半碗清水,然后,把一根缝衣针放进去,针会漂浮在水面上,还能慢慢地转动!待针不转时,行骗者就根据针的指向“忽悠”起来,直到把围观的人都“忽悠”信了,他就向那些本想赚钱的傻小子们要钱啦。大家会问: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而且还在水面上转圈儿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学过水表面张力知识的人都知道,在水的表面,水分子之间互相吸引、拉扯,形成水表面的张力。把针轻轻地平行放在水面上,这样针接触水…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液体的表面如同覆盖了的弹性薄膜,有一种收缩的趋势。这种现象表明,在液体的表面存在着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被称为表面张力。杯中的水能够凸出杯口一定的高度而不溢出,就是由于水有表面张力的缘故。  相似文献   

19.
一、课题设计指导思想初中学生学习光的折射知识 ,仅限于对光在空气与其它透明体界面发生折射现象的了解 ,而不同的透明体对光的折射效果是否一样 ,对学生来说仍是一未知领域 .以此为出发点 ,设立研究课题——研究不同液体对光的折射规律 .让学生通过提出猜想 ,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总结结论 ,然后让学生自己得出不同液体对光的折射规律 ,使学生从中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布置课题 ,设计实验 ,确定研究方案1 .引入课题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 ,将一枚硬币放入碗中 ,人站在恰不能看见硬币的地方不动 .向碗里倒入一定量的水后便可看到经水折射后硬币的像 .对这一实验教师应做如下引导 :教师 :如果倒入碗里的不是水 ,而是别的透明液体 ,比如说煤油等 ,实验现象会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 :还会有折射现象 ,也能看到硬币 .不同的是倒入的量可能与水不同 .教师 :这里我们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 ,不同的透明体对光的折射程度一样吗 ?请同学们先提出猜想 ,然后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你的猜想 .2 .分组讨论 ,确定研究方案将学生分成小组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作为提示 :(1 )你对所研究课题的结果有什么猜想 ?...  相似文献   

20.
自然教学重在实验,让事实说话,只有清楚、正确的实验现象,才能让学生轻松、直观地获取知识。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力争将最佳的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人教版自然第七册《热对流》一课中,为使学流实验,其中烧杯底部放入的是锯末,但锯末较轻,有的会浮于水面,影响实验。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在烧杯底部放入少量高锰酸钾,再用一漏斗罩住高锰酸钾,将烧杯放于石棉网的三脚架上。用手指按住漏斗,向烧杯内加水直至没过漏斗尖端。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会看到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慢慢上升,通过漏斗柄升到水面上层,又遇冷慢慢下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