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自七十年代卡特政府首次提出“磁石学校”计划以来,美国社会从未停止过对“择校”(School choice)的关注。作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部分,“择校”牵涉到许多社会问题的敏感点,比如教育平等、教育竞争和自由选择权等问题。“择校制度”的改革旨在解决现有相关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2.
择校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为引人注目的教育改革之一,90年代布什政府提出了“择校就读”的思想。1990年,教育部长卡瓦佐斯在《推行选择制,改革美国教育》的报告中强调“选择的机会是我国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础。”《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则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择校制度。择校对美国以公立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一系列择校现象,尤其90年代以后,择校已成为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教育问题,而目前对择校的研究与择校本身的激烈程度和意义是不相称的。对两国择校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择校问题。  相似文献   

3.
《广西教育》2006,(7B):19-19
“择校”制度是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在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教育改革法和《2002年-2007年美国教育战略规划》实施后,美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特许学校、磁石学校、学券制、家庭学校等多种教育形式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特征。根据美国政府日前的政策,基础教育阶段改革进一步市场化,以达到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与美同的择校制相比,中国的择校在含义、产生基础及对教育的公平影响方面有所不同。美国择校制度源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择校制度”与基础教育改革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美国的“择校制度”与基础教育改革曾晓洁“择校制度”(selectingsystem)是近几年来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改革措施。过去,在美国传统的公立学校制度下,各州均实行“就地入学”的政策。这种“择校”就读的选择只发生在公立与私立、教会学校之...  相似文献   

5.
在近期美国联邦教育计划中,择校制度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中引人注目的话题。美国的择校制度,旨在改革传统公立教育的体制和管理方式,从过去的“科层行政管理模式”转化为“经济市场调节模式”,从而打破公立学校的垄断局面,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利,以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效益与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择校”是近几年美国基础教育中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一。它对美国的公立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的择校制度可以追溯到70年代卡特政府所提倡的“备择”学校(altenmtive school)思想。当时比较有名的是磁石学校(magnatic school)。然而八十年代末之前的择校制度改革仅仅是对原有体制的缝缝补补,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可以说,正是美国公立学校教育改革的不尽人意和教育质量的不断下降,导致联邦政府下决心进行“择校”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择校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为引人注目的教育改革之一,90年代布什政府提出了“择校就读”的思想。1990年,教育部长卡瓦佐斯在《推行选择制,改革美国教育》的报告中强调“选择的机会是我国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础。”《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则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择校制度。择校对美国以公立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一系列择校现象,尤其90年代以后,择校已成为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教育问题,而目前对择校的研究与择校本身的激烈程度和意义是不相称的。对两国择校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  相似文献   

8.
米尔顿·弗里德曼“教育凭证”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择校”,已经是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并且是最具争议的现象与事实。对美国择校运动影响最大的理论首推美国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教育凭证”思想。所谓“教育凭证”是指政府发给家长们票证 ,提供政府所规定的最低限度的学校教育经费 ,家长们可以自由地使用这种票证 ,再加上他们所自愿添增的金额向他们所选择的“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购买教育劳务。支撑教育凭证的是对市场的信任。教育凭证思想在美国产生重大影响有它的合理性 ,但其在实施中遇到阻力也说明它具有相应的不合理性。可以说 ,美国的择校运动在一定意义上是在对教育凭证思想的不断认识与批判中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择校收费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择校成为普遍现象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优质教育供求关系失衡、教育产品所具有的私人属性是择校不断升温的主要因素。择校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对政府垄断教育提出挑战,将有力地推进教育改革。择校收费没有错,所出现的弊端是教育改革不到位,择校机制被扭曲的反映。消除择校弊端,应引入“教育券”计划,建立规范的择校制度。引入“教育券”计划,要重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运用政策机制维护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10.
“择校”制度是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在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教育改革法和《2002 ̄2007年美国教育战略规划》实施后,美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特许学校、磁石学校、学费券、家庭学校等多种教育形式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特征。根据美国政府目前的政策,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改革将进一步市场化,以达到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与美国的择校制相比,中国的择校在含义、产生基础及对于教育公平的影响方面都有所不同。美国的择校制改革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教育券:高等教育拨款机制的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券制度是一种教育投资体制的创新,对我国教育发展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对一些国家高等教育的教育券制度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以教育券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解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些问题,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教育券制度是一种教育投资体制的创新。透过对国外一些国家高等教育的教育券制度实施状况的分析,提出基于教育券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模式,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教育券作为政府教育投入的新形式,在近几十年的世界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随着学前教育地位的提高,教育券开始应用到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政策中。在分析香港地区的学前教育学券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梳理教育券政策在学前教育中进行实施的具体特点,从而为我国加强政府的学前教育投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教育券自在中国实践以来,理论界和实践界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湖北监利变法"、长兴教育券等实践表明,我国教育券的实践在变通,即偏离原初意义上的"弗里德曼"式教育券,日益走向以"教育公平、社会效益、政治价值"为目标导向的变通发展道路。其"本土化"变通主要体现在扶持薄弱学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以及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杭州教育培训消费券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问题,为此应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培训与创业就业的倒逼机制,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编制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规划;规范培训市场,促进培训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培训行业的管理;提高培训机构的竞争力;优化教育培训消费券的政策执行环节.  相似文献   

16.
世界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去集中化"的政府改革,以"教育券"发放取代直接对学校补助的财务改革,以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品质及教学成效为主轴的师资改革,以培育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焦点的课程改革,注重社会公平的平等性改革等方面.受其影响,台湾技职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试办综合高中,推动高中职社区化,采取招生管道多元化,实施课程统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高等技职学校改制等.  相似文献   

17.
学券制思想渊源于美国,最早由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55年提出。此后一直影响着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并发展成为20世纪90年代所出现的“私校公助”现象的最主要形式。学券制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履行对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支助义务的可参考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教育券的教育公平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作为打破教育垄断、引入市场竞争及提高教育公平的教育改革新实践的教育券制度被“舶”来我国,在浙江长兴等地进行了尝试。这引起了学界、当局的广泛关注。文章从教育券对教育公平的意义进行剖析,认为教育券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现实中教育起点公平、制度公平、道德公平;同时,强调当前需要加强针对我国国情的教育券理论研究,以更好的完善我们的教育券实践。  相似文献   

19.
教育券是发源于美国,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传统教育体制.以实现公共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教育公平的改革尝试。它能否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所用,并进而解决其公平与效率问题,不能过早地下结论.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A key component of current school reform efforts focuses on increasing parental choice through voucher systems and programs that provide tax benefits for contributions to scholarship programs for private school tuition. Indeed, proposals to adopt such programs have been or currently are being considered in four-fifths of the states, and about half of the states have already adopted some type of voucher and/or tax benefit program to assist parents in selecting private education for their children.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hallenges to school voucher and tax benefit programs under the Establishment Clause of the First Amendment of the U.S. Constitution and/or the religion clauses of state constitutions. Specific sections address pertinent Supreme Court decisions, state constitutional religion clauses, state court cases rejecting religious challenges to voucher and tax benefit/scholarship programs, and cases in which such initiatives have been invalidated under the religion clauses of state constitutions. The concluding section focuses on the viability of future religion clause challenges to such programs and implications of legal developments pertaining to the privatization of schooling in our 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