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声和光,一个属于机械波,一个属于电磁波,本质属性的不同必然导致它们在各方面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比如声波只能在介质中传播而光波在介质和真空中都能传播。比如打雷时“先见闪电而后闻雷声”,再比如门外有人喊话时“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等等。声和光,又好似波家族的一对“双子”,具有波的一切共有特性,在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方面又具有惊人相似之处。因此,有些特点很容易混淆,有些现象常常被忽视。笔者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老师们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音响"是指社会生活环境 中的各种声音。我们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常常能发现,作家们在写 到一定的语言环境时,会使用一 些象声词,使作品产生一定的 "音响效果",给读者产生一种如 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觉。如《董 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就多处 写出了音响效果:  相似文献   

3.
谚语是口头流传的语言,它常用通俗简短的话语表达深刻的道理.有些谚语会借助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表达某一事理,有些谚语则是把复杂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通俗形象地表达出来,我们把这类谚语叫物理谚语.多了解物理谚语,能提高学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同学们认识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1.声现象中的谚语①"不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则谚语说的是声和光的传播不同.声和光都利用波传播能量,但声波与光波不同.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并能从一种介质进  相似文献   

4.
"闻"字在古代兼表"听觉义"和"嗅觉义",而在古代"听"和"嗅"也分别具有"听觉义"和"嗅觉义",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表"听觉义"的"闻"是如何逐渐被"听"代替的以及表"嗅觉义"的"闻"是如何发展壮大并在现代汉语中代替"嗅"的.  相似文献   

5.
歌唱吐字要以日常吐字为基础,字头、字腹、字尾没有什么区别.歌唱时要把这些字放在"声"上,并融为一体,做到"字"与"声"的高度统一,体现出比日常口语更优美、幅度更大、更具有穿透力,即夸张."字"和"声"是不可割裂的."字"要靠"声"来表达,而"声"又不可能无"字",在设计"声"的同时,"字"也要予以同样的重视,二者要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6.
王希杰先生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他说:南京人吃"盒饭",新加坡人却吃"饭盒",而这个"饭盒"是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律的!"盒饭"属于偏正式结构,偏正式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结构.之所以叫"偏正式",就是因为"偏"(修饰语)在前,"正"(中心语)在后,这也是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书桌""牛皮纸""火车"等等.但凡事都有例外,在汉语中,我们也能见到个别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的现象,如:"流星雨""雪花"等.在这里,我们试图对这种语言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和归类.  相似文献   

7.
"吹寒""寒声"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两个词语。如宋姜夔《扬州慢》词:"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唐高适《燕歌行》诗:"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唐皎然《陇头水》诗之一:"陇头水欲望,陇水不堪闻。碎影摇枪垒,寒声咽幔军。"宋范仲淹《御街行》词:"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像这样一些词作中的"寒"字,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上,曾经有一种"宗教裁判所",打着宗教的旗号,对"科学"进行过生死的"判定",比如中世纪时代教会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斥之为"异端";在历史上,也曾经有一种"政治裁判所",打着政治的旗号,对"科学"进行过摧残式的"判定",比如前苏联的科学霸头李森科在当权者的支持下,把基因遗传学打成了"伪科学"。  相似文献   

9.
婉彤 《初中生》2002,(11):4-7
瞧,眼前这位就是深圳市教育学院附中初二(5)班的张鹏飞,憨头憨脑,像个大熊猫.每听此话,张鹏飞总是摸摸脑袋笑笑说:"同学们都说我长得像‘国宝'."不过,你可别小看这个"国宝",他设计的网站"闻雨网络"(www.wenyuwangluo.com)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3万人相继访问.很多同学说,他如同"闻雨网络"中"笑傲江湖"游戏社区里的"盟主",在网民中拥有绝对的威信.  相似文献   

10.
建构成一个完美的民族声乐表演体系,以情带声,以声表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有机地结合,"情"终需"声"来体现,任何只重"声"而轻"情",只追求"情"而忽视"声"的倾向都有失偏颇。唯有"声"与"情"的结合和统一,相辅相成,才可能实现相得益彰的意义上的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11.
一、报刊中有回避使用"黏"字的倾向 笔者最近在阅读报刊时发现,许多报刊往往有回避使用"黏"字的倾向,不管是表示动作的"粘",还是表示性状的"黏",习惯上都喜欢写成"粘".比如《人民日报》等一些权威报刊有这样的句子:  相似文献   

12.
"炒作"协会     
时下的协会不少,炒作也很多,但"炒作"也成"协会",却是史料不及的,所以近日闻"中国第一家以专业炒作为主的'炒作协会'成立",舆论之间,着实吃了一惊。  相似文献   

13.
林伟 《文教资料》2008,(32):80-81
"寇老西儿"寇准并非山西人,他的一生与山西也没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寇准是"老西儿",很可能是"陕西人"在民间被误传成"山西人",而这一称呼的广泛流传,应该是各种形式的民间文艺传播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儿子小学一年级时,学校组织校外教学活动(其实就是带孩子到游乐场玩),担心一个老师照顾不了几十个孩子,就募集了一些妈妈做"义工",于是我便跟着一起去了. 到了目的地,老师说:"解散,大家可以去玩自己想玩的游乐器械和玩具." 只见那些平日在班上调皮捣蛋的"坏分子",在发出一声高兴的欢呼后,便鸟兽四散般地去玩耍了.  相似文献   

15.
Q我的孩子总改不了马虎的毛病,比如做数学题时把"+"看成"-",把"×"看成"÷",明明草稿纸上的答案是对的,一抄到本上就错了.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治治他的"马大哈"?  相似文献   

16.
5个女同学站在木板上面,而承受重量的竟是三卷被乳胶紧紧粘贴成为圆筒、只有150克重量的废报纸。尽管如此,三卷报纸却纹丝不动,丝毫没有因此而被压"趴下",更让人惊奇的是:木板下面的20个鸡蛋没有一个因挤压而破碎。随着裁判一声"成功!"哦--太厉害了!"全场同学发出了阵阵惊叹!这是记者5月21日在成都市十一中学以"四两拨千斤"为主题的科技活动比赛上看见的一幕。  相似文献   

17.
正一、教学思路的明确"波的形成和传播"作为高中物理"机械波""机械振动"等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着重介绍了有关波的共性知识,机械振动只讨论物体的运动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波动讨论的是振动在空间介质中的传播。波的形成和传播主要介绍介质中某处发生振动时,由于介质质点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使振动沿介质传播出去,这一振动的传播就是机械波。  相似文献   

18.
<正>声音的特性是解释声现象的重要理论基础,教材中用三个不同的实验分别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征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因此,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整合和优化。一、重构知识,形成科学的物理观念"声音的特性"的核心概念是"声音",联系"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来源于物体的"振动",声音的传播形式是"声波",结合"振  相似文献   

19.
在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材中,编者选用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一诗.在教学这一课时,学到"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当学生们都沉浸在诗句为我们描绘的美好画面中时,"老师",一声高喊打断了学生们的遐思.  相似文献   

20.
"同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说法.比如我们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常常会发出"我也有同感"的话语.我们读过一段文字后,有时候会拍案叫绝,这也是深有同感的表现.而"通感"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的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体验.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看到或者是想到某种事物的形象就会全身不舒服,甚至出现一些过敏的反映,这种现象属于"通感".针对"通感"、"同感"的这些特点,笔者发现,在日常的教学尤其是在地理的课堂和课后的教学中如果可以适当的、适时的应用,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