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元宏 《中国集邮》2001,(11):40-40
长时间以来,邮市中邮、币、卡3大板块,邮品起着龙头主导作用,币卡依附邮品而兴衰,或红火或低迷。1997年春,中国邮市出现了第三次大潮,邮币卡3大板块全面红火,而其龙头效应是邮品板块的走强,起因得益于邮政部门利好举措的实施,如大幅度削减新邮发行量,销毁和盖销部分库存邮票,发行&;lt;世乒赛&;gt;及(桂花&;gt;无齿小型张,当然还有1996年5月亚洲邮展的影响。从此,钱币市场行情跟随邮品板块的格局得以确立且得到不断巩固。  相似文献   

2.
国家邮政部门为了改变邮市旷日持久的沉闷局面,先后出台了很多新的政策,如恢复中断多年的票、片提前公布发行量;继续缩小邮票发行量;发行一些计划外的“短腿”邮品;对提前出现在邮市的邮品按编码进行查处。可时至今日,效果如何呢?提前公布发行量的做法,没有吸引更多邮人,引来的是片、封的“滥发”。“短腿”邮品的增发,大多只是在版式上有差异,按照FIP的规则,不能算是新品种。虽然在2002年的3、4月间邮市曾出现“井喷”行情,再看看炒作的对象,都是近期“短腿”邮品,这些名义上规定摇号的,怎么会成捆成包  相似文献   

3.
邮市见闻     
宝木 《上海集邮》2001,(5):41-41,47
邮市升温了!近期邮品的价格暴涨了!打折的邮品越来越少了!邮人期盼4年的邮市回暖,终于在3月20日国家邮政局公布2000年下半年纪特邮票发行量之后出现了,而且这次以近期邮品为主的修复行情,走出了令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飚升走势。  相似文献   

4.
马联泓 《上海集邮》2007,(10):26-27
萧瑟的秋风并未吹凉复苏的邮市,今年第13号超强台风“韦帕”成为申城近二年难得的“不速之客”,9月19日和20日,上海大雨如注,狂风暴雨,卢工邮市管理部门安排人员,通宵值班,但撑伞逛卢工邮市同样成为新的“雨中情”,月内上海卢工邮市传言纷纭,诸如:即将公布邮票销毁清单,某种邮品减少发行量,海外倒流多少珍贵邮品等等非官方消息,但市场人士似乎对此已经麻目了,市场呈现出“猴性”效应,部分邮品忽上忽下,成为方寸舞台匆匆的过客。[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邮市见闻84     
邮市升温了!近期邮品的价格暴涨了!打折的邮品越来越少了! 邮人期盼4年的邮市回暖,终于在3月20日国家邮政局公布2000年下半年纪特邮票发行量之后出现了,而且这次以近期邮品为主的修复行情,走出了令所有人都出乎  相似文献   

6.
邮票发行量对邮市的影响,犹如氢气球上的承载体,载体越少、越轻,氢气球升级越高;载体越大、越重,氢气球飞得越低。现列一《邮票发行量断年比较表》,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邮票的发行量与邮票的升值潜力正好成反比。发行量较少的纪、特、编号票“纪”字头纪念邮票从1949年10月8日发行纪1开始,至1967年3月10日止,18年间共发行124套。  相似文献   

7.
集邮大众视为特大利好,并为之一振的邮票销毁正式启动后,邮市却并未出现人们所预期的上涨行情,仅在销毁初始有过一阵短暂的反弹,而后又重归往日的宁静。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销毁固然必要,但只能治标,邮政和邮品发行体制的弊端与问题才是造成邮票打折和邮市长期萎靡不振的根本原因。一、“政企合一”的邮政体制形成“官与民争利”的局面。由于邮政部门直接参与邮票市场的经营,不但挤占了集邮投资者的利润空间,而且加大了投资者的风  相似文献   

8.
1980年2月15日,中国第一枚生肖邮票悄然发行。没有今天邮票发行的隆重仪式,没有排队购票的长长人龙,但谁能想到这枚小小的邮票却开启了一个邮坛神话:发行至今,这枚邮票的身价已超过几十克黄金的价格,成为公认的邮市价格标杆、邮品拍卖市场的常客。  相似文献   

9.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经常能够听到集邮活动滑坡、邮票市场低迷、集邮协会会员流失的议论。如:“邮政部门为了一时的利益,不规范的发行邮票,制作大量邮品向市场倾销,造成集邮者队伍日益缩小,集邮活动严重滑坡。”(《中国集邮报》2006年8月1日)。“邮市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酷暑中的邮市如同坐了一趟"过山车",追高赶涨后,急速滑落的行情让部分人的心脏开始难以承受。近一阶段,传出邮政管理部门又要销毁邮品的信息,同时,受国际黄金价格暴涨等的影响,邮市上部分热门品种"涨声"一片,市场里人流明显增多,各热门品种继续高歌猛进,继去年底发动的这波"空前"大行情后,第三轮生肖邮票大版张、双连小型张、  相似文献   

11.
针对邮票发行中的“长短腿”政策,前一段时间在集邮界引发了由“小鲤鱼跳龙门”小本票引起的“该不该发行量少邮品”、“如何发行”、“邮品供给谁”等热门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1991年邮市火爆,与此相应的便是各地邮票公司为新邮发行而推出的原地封、原地片等原地邮品被邮人争相抢购,以致供不应求,动作稍慢者遭遇退款也就难免。在此期间,我即多次邮购碰壁,也经手退款给函购《景德镇瓷器》邮票原地邮品的各地邮友。  相似文献   

13.
宋琛 《中国集邮》2001,(6):19-20
2000年3月20日,2000年下半年纪特邮票发行量公布,标志着延续17年的邮票发行量滞后公布的措施寿终正寝。因为从2001年开始,纪特邮票发行量又重新恢复了80年代初提前公布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阿松 《中国集邮》2000,(11):30-30
进入2000年以来,国家邮政局先后发行了“2000-特1&;#183;港澳回归,世纪盛事”双加字金箔张和“2000-2&;#183;春节”小版张两种计划外邮品,且发行量分别只有500万和50万,明显低于2000年新邮的平均发行量。在一些集邮爱好者和投资者看来,这种“计划外邮品”的发行表明了管理层有“救市”的意图,与1995年发行的“世乒赛”小全张、“桂花”无齿小全张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被认为是“济市良方”,然而,它们发行至今已有几个月了,邮市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伊始,月坛邮币卡市场又一次乔迁,从马甸搬到了位于海淀区北三环的大钟寺。月坛邮市始创于1988年。十年动乱后,我国集邮事业蓬勃发展,广大集邮爱好者急切希望能有一个进行邮品交换、交流的场所。为顺应这一需求,北京市西城区集邮协会在市集邮协会和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创建了月坛邮票市场。月坛邮市的开办在我国集邮  相似文献   

16.
在邮市,最受人们欢迎的也许就是小型张(包括小全张)了,几十几百元一枚的早就数不胜数,成千上万元身价的也已见多不怪。小型张作为邮票中的佳品,因设计精美和发行量较小,始终备受广大集邮者与投资者的喜爱,被人们称为“邮市贵族”。1956年1月1日发行的纪33《中国古代科学家》小型张,拉开了新中国发行小型张的序幕,并开创了一套邮票多枚小型张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1995年9月14日,为纪念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在北京举办,我国发行了1995-19《桂花》纪念邮票1套4枚和小全张1枚,小全张又分为有齿和无齿两个品种。该小全张上印有两个票名,即以发行目的命名的《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和以邮票图案命名的《桂花》,这种"一票双名"的现象此前似无先例。其中,无齿小全张是专为此次博览会而开发的特供邮品,发行量仅有54万枚。由于发行量少,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管理层宏观调控2000年邮市主要采取“长短腿”的政策,即通过长腿部分,正常发行的邮票、小型张保证营业收入,而利用短腿部分,计划外邮品的发行来刺激二级市场。粗听起来,这个措施的确具有一定的诱惑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广大集邮爱好看和投资看的美妙联想,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窥一斑而了全豹,我们不妨从今年头两个月的行情演变中找找答案。  相似文献   

19.
国家邮政部门从1980年发行第1枚生肖邮票起,到2003年发行“羊”票止,24年间共发行了二轮生肖邮票。综观24年发行、集藏、投资过程,似有“一年不如一年”之感。当然邮市大势是一个主流,但作为一个特殊的板块,生肖邮票还有它自  相似文献   

20.
1979年,我国恢复集邮活动后,集邮爱好者便迅速打破了十年浩劫造成的邮坛沉寂。在上海思南路口,邮市的雏形悄然形成,邮人在此初尝了邮品的价值,市场经济学也开始渗入集邮领域,在集邮这个高雅的艺术殿堂里品味到文化与价值的二重属性。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117个城市相继开办了200多家邮品交易市场,对我国邮品投资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最有影响的"四大邮市"(上海太原路邮票交换市场、北京月坛邮票交换市场、成都署袜街冻青树邮市和广州人民公园邮市)和今天已形成南北呼应的北京马甸邮市和上海卢工邮市,都在不同时期成为邮品的重要集散地,其交易行情走势以及其它各种信息对于全国各地的邮品交易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