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戛”读jiá,是一个拟声词,如“戛戛、戛然”。“戛然”有两个意思,一是形容嘹亮的鸟鸣声,一是形容声音突然中止。这个“戛”常常被人误写为“嘎”。例如: ①路上不时有中巴喘着粗气在母亲身边嘎然而止……(《邹当荣小小说精选》)  相似文献   

2.
成语“扶老携幼”,常见的成语词典只讲了它的常用义:而忽略了它的特定含义。如《汉语成语小词典》释为:“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儿。”《汉语成语词典》的释文与上文几乎全同。这条成语的特定含义可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指众多的人出动,甚至连难以行动的老人和小孩也出来了。这一含义又可分两点说:其一,用于描写欢迎、送行、聚集等群众性的场面。如:  相似文献   

3.
“相信”和“信任”这两个词都是动词,但含义有细微的差异。“相信”是认为正确、信得过、不怀疑,可简化为“信(动词)”,但“信任”却不能这样简化。如”信不信由你”,指的是相信,而不是信任。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场合往往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反训。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反训,对阅读古书是有帮助的。现略举数例于下以证之。 [乱]习见的含义是“混乱”、“紊乱”(包括“战乱”)。如《尚书·周官》:“制治于未乱。”《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诗经·周南·关睢序》:“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史记·项羽本纪》:“楚军大乱坏散。”但又有作“治理”用的。如:《尚书·顾命》:“其能而乱四方。”  相似文献   

5.
《义理·考据和辞章》(高中语文第三册)课后练习题,要求解释“矫揉造作”一词中“矫”的含义。教参上的答案是“假托、虚假”,这显然是错误的。“矫”,有没有“假托”的含义呢?有:比如“矫王命”即是“假托王命”的意思。然而在“矫揉造作”一词中,“矫”的含义却不是“假托、虚假”的意思了。“矫”除了“假托”的含义外,还有两个含义:①把弯的弄直,如:矫正。②强壮、勇敢,  相似文献   

6.
高一册新教材选了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书上有了明确的解释,但“文化”一词难以界定,再加上当前“文化”大有泛滥之势,从烟文化、酒文化到风筝文化、豆腐文化甚至有人提出所谓的电子文化,弄得学生很难理解“文化”的含义。古代的“文化”,按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的解释为:一、指典籍,如《诗》《书》《礼》等;二、指人们的礼仪风俗。因此,“文化”就是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也可以说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如: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前蜀杜光庭  相似文献   

7.
何润泉 《语文知识》2004,(10):34-34
近日读报.见到这样两个句子:“上海申花苦战到终场前1分钟.才打进致胜一球。”“直到第90分钟沪军才由张玉宁与曲圣卿配合,由后者门前推射打入制胜一球。”“制胜”与“致胜”,究竟哪一个正确呢?答案是“制胜”。查《现代汉语词典》,“制胜”是指“取胜;战胜”,如“出奇制胜”“制胜敌  相似文献   

8.
《师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的内容很多人十分熟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文章开头的两句,两句中各有一个“师”,这两个“师”怎么解释,其含义相同,还是不同?这个看似没有争议的问题,却麻烦不断,教材、教学用书三易其口,迄今为止,莫衷一是。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教材、教学用书,一方面讲《师说》开头的二“师”含义相同,都作“老师”解释,一方面又节外生枝,弄得是是非非。如1993年的教参上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见《新编中学语文教案》语…  相似文献   

9.
《光明日报》2005年2月23日《明天发展什么》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据报导,去年这个市GDP高达300多亿元,同级市只能望其项背。这句话中的“望其项背”用错了,应改为“望尘莫及”。这两个成语有三点不同。首先,二者的意思相反。“望其项背”指  相似文献   

10.
×××同学问:《羚羊木雕》中奶奶说过这样一句话:“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奶奶的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阅读理解课文,重要的要能抓住课文的关键。《羚羊木雕》的关键是奶奶的一句话:“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句话“不好”的前面又加了个“多”字。这个“多”字是副词,用在句子里表示“不好”的程度很高,可见奶奶的话看似平缓,实际上分量却不轻。对奶奶的这句话不随意放过,应该过细地探究:“这样”指的是什么?“不好”指的又是什  相似文献   

11.
问:“圣地”跟“胜地”有什么区别呢?(网友:熊燕舞)答:“圣地”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宗教徒所称与宗教创始人有重大关系的地方,如伊斯兰教以麦加为圣地。另一个是指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如我们称延安为“革命圣地”。“胜地”指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如:“桂林是旅游胜地。”另外,把“旅游胜地”写成“旅游盛地”,是错误的写法,应当纠正。来源:《光明网》(谈文说语)“圣地”跟“胜地”有什么区别地@杜永道  相似文献   

12.
丁喜霞 《天中学刊》1998,13(1):36-38
本文试从历史地理和心理认同的角度,探讨“中原”一词含义演变的过程及原因。一、“中原”一词在历史上的诸种含义“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其含义第一是指原野或平原之中,是一般的通用名词。如《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寂,庶民采之。”第二是指今河南省地区,是狭义的作为地域名称的“中原”,与“中州”所指范围相同。如《北史·任城王澄传》:“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崤即崤山,函即函谷关,洛即洛水,均在今河南省境内。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中原唯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明…  相似文献   

13.
“长”有两个读音:一个是cháng,一个是zhǎng。鲁迅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忘却的记念》、《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中,多次提到自己的乳母“长妈妈”。课文下的注释是这样写的:“长cháng妈妈,鲁迅小时候家里的女工。她经常给鲁迅讲故事,后文中的阿长也是指她。”课文的编者对“长”的注音有待商榷。查字典可知:读“长cháng”时,有四个意项。第一是指长度;第二是指跟短相反;第三是指长处,优  相似文献   

14.
在哲学上,“具体”有两种含义。一是用来强调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如“具体事物”、“具体的同一”……。二是用来揭示对象的多样性,指许多规定的综合统一。马克思说过:“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里的“具体”是和抽象相对而言的。很显然,所谓“具体的对立”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立的客观实在性,二是指对立是一个许多规定综合统一的范畴。本文主要想从第二种含义,对“对立”做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一句:“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教材对“始扶床”是这样解释的:刚能扶着床走。“床”的含义在“注释”里没有具体的解释,在这里显然被认为是卧具了,即现代意义上的“床”。查阅有关资料,对此处“床”字的意义或语焉不详,或这样解释:“始扶床,是刚刚能扶床走路。由始扶床到如我长,时间只有二三年,未免太快,于理不合;但诗人写诗,似在夸张,极言光阴之快、小姑成长迅速,以表示兰芝对小姑的感情,并不是实指小姑已长大成  相似文献   

16.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中国”一词。《诗经·大雅·民劳》中写道:“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国”这个词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  相似文献   

17.
这“颓唐”不同于那“颓唐”湖北朱家林有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含义往往是不同的。《背影》与《一面》两文中同一“颓唐”其含义不同。初一册语文课本《背影》中有这样的句子:“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初二册语文课本《一面》中,有这...  相似文献   

18.
《陈涉起义》中有一句“苟富贵,无相忘”。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注释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我认为这两种注释均不妥。原文语境是:“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苟”,倘若;“无”,通毋,不;“相”在这里不能解释为互相,“相”有指代人称的作用,相当于“之”,可译为“你们”,“相忘”即“忘相”;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用法,指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译为“七嘴…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五册《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这句话中的“大抵”一词,课文注释为“大概”。笔者以为此注欠妥,理由有二: 一、查阅《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大抵”均解释成“大概;大都”的意思。这就是说,“大抵”一词有两个义项:一种是表  相似文献   

20.
“变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有两个意义:一是指对人态度突然变得不好.即“翻脸”,如“他一变脸,六亲不认”;二是指戏曲表演特技,表演时以快速的动作改变角色的脸色或面容,多用来表示人物的极度恐惧或愤怒的心情等。近一段时期报刊上对“变脸”一词却出现了新的意义和用法。例如:(1)《正大综艺》将在5月全面改版,“变脸”后的《正大综艺》将强化参与性与戏剧性,同时将设置诱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