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史稿·志十四·兵三》云:“(光绪)三十一年,练兵处王大臣以山东省武卫先锋队二十营分防散漫,令择地屯驻,增募成镇。是年,命铁良校阅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各省防军、练军、陆军、旗兵、巡警兵。铁良遍阅各军,大都器械不一,操法亦未尽娴,旧营改练,进步甚迟,惟安徽练军二队、九江常备五营、湖北二镇,较为出色。”  相似文献   

2.
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清朝廷实行新政,编练新军是其中主要内容。二十九年朝廷设练兵处,考查督练全国军队。练兵处由袁世凯署理。它有两份被认为是清末最重要的军事文件,①其一是《练兵处奏定陆军营制烟章》,②其二是《练兵处新定陆军学堂办法二十条》,③前者是一个庞大的建军计划,旨在全国建立三十六镇新军,日后的北洋六镇就源于此;后者是前者的附属计划。为支持三十六镇新军的建立,旨在全国建立军事学校系统。在此后的二十年里,第二个计划比第一个得到了更充分的执行,计划中所拟大、中、小军事学堂(校)全部得以建立,对当…  相似文献   

3.
光绪中期以后,各省相继编练新军,营制分歧,清廷为掌练兵之权,于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在京师设立练兵处,成为总学全国军政的首要机构,直至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官制改革,中央废兵部,成立陆军部,练兵处遂并入陆军部。现从馆藏兵部一陆军部全宗档案中,选出练兵处部分主要官员之履历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编选者丁进军姚锡光花翎·副都统衔练兵处提调·军政司副使姚锡光,现年五十三岁。江苏丹徒县康生,考取光绪乙酉科技贡,恭应丙戌科朝考,考取二等,以教职用。中式光绪戊子科本省乡试举人,考取己丑科内阁中书。光绪十二年,经前北洋…  相似文献   

4.
同光年间的甘捐办理是左宗棠筹办西北军务粮饷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陕甘用兵时期,它是仅次于各省协饷的筹饷举措。通过对甘捐办理情形进行系统梳理,探明甘捐办理时间、组织机构设立和筹饷情况,并结合对西征军饷来源的分析,进而探讨同光年间甘捐办理在西北军饷筹办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彭贺超 《历史档案》2014,(2):97-102
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筹办永平秋操兼有双重目的,一方面是例行军事训练,另一方面则是回应日本在辽东半岛的军事扩张。永平秋操筹备期间,军谘府、陆军部会同地方督练公所筹划秋操相关事宜。此次秋操,清政府对军谘府、禁卫军寄予厚望,体现了满人在军事领域的诉求。武昌起义爆发后,八月二十二日,清政府谕令停止开操。但永平秋操没有因停操谕旨而烟消云散,它无意中成为清政府迅速集结兵力、南下武汉前线的一次战场动员。从这一角度审视,它对辛亥时局更具深意。  相似文献   

6.
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筹办永平秋操兼有双重目的,一方面是例行军事训练,另一方面则是回应日本在辽东半岛的军事扩张。永平秋操筹备期间,军谘府、陆军部会同地方督练公所筹划秋操相关事宜。此次秋操,清政府对军谘府、禁卫军寄予厚望,体现了满人在军事领域的诉求。武昌起义爆发后,八月二十二日,清政府谕令停止开操。但永平秋操没有因停操谕旨而烟消云散,它无意中成为清政府迅速集结兵力、南下武汉前线的一次战场动员。从这一角度审视,它对辛亥时局更具深意。  相似文献   

7.
1903年9月清政府预备立宪.正如朝野舆论所言:"立宪要端,首在集权中央."[1]17练兵处正是顺应这一历史背景的产物,反映了清政府集权中央的愿望.1903年12月27日下诏正式任命练兵处的主要人员,练兵处由皇帝钦命总理、会办、襄办大臣三人,下设三司.  相似文献   

8.
高羔 《档案》2012,(2):29-31
1864年,原本是中亚浩罕国舞师的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南疆地区,在沙俄和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1865年成立了“哲德沙尔国”,意即“七城之国”,对新疆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 针对阿古柏的侵略行径,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人提出放弃塞防,“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但是,左宗棠力排众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于是,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左宗棠以63岁高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拥有筹兵、筹饷和指挥全权.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左宗棠移驻肃州,就近指挥新疆战事,各路大军陆续西行出关.  相似文献   

9.
一南一北,一海上一陆地,一夏季一深秋,一消息一通讯,从2000年8月2日新华社播发的《南京军区11万将士黄海东海大练兵》(以下简称《大练兵》)到10月13日的《世纪大演兵》,两篇军事新闻以巨大信息含量、跳动的视角、精彩的文笔,构成了世纪末军事报道的两处亮点,挑起了人们对军事新闻的关注和思索。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蹴鞠在民间、宫廷、军事出征中颇为盛行,尤其是作为练兵之手段,受到空前重视,对当时的军事操练产生了重要影响。蹴鞠被运用于闲时日常练兵,操养战术;或者战时间隙操练,鼓舞士气;或者马上击鞠操练,增强攻力。  相似文献   

11.
清朝的国家收入以田赋和丁役为主。康熙五十五年(1716)开始实行摊丁入亩以后,虽然在名义上废除了丁役,但由于国家财政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地区的附加税与私派仍陆续有加。至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并由广西攻至南京,广东、两湖、河南、山西、山东、江浙等地震动,纷纷练兵筹饷。因此,从咸丰元年(1851)至光绪初年,四川也担负了大量的军饷。这笔款项以“捐输”、“津贴”为名收取,并于地方设立公局,选派局绅代收或预先垫解,而局绅们则“高抬银价,堆利滚算”,引起当地民众不满。光绪元年(1875),东乡县民袁廷蛟联合私盐贩马洪仑、哥老会吴奉山等,聚众于县城之外,树立“粮清民安”之旗,欲向局绅们清算历年浮收的粮帐。从而引发了一起轰动一时的“东乡事件”。这里选辑了馆藏军机处录副中清政府镇压此次事件的部分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陆军大学,简称陆大,是旧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它从1906年在直隶保定府创办,1948年底离开南京共43年,迁校6次. 一、初创时期(清末1906年-1912年) 陆大是清末为编练新军的需要创办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开始淘汰绿营,改革军制,训练新军.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以德国人为教习;张之洞先后在南京、湖北设立陆军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1902年,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先后创建了北洋行营特务学堂、武备速成学堂,北洋陆军讲武堂、陆军师范学堂和宪兵、军医、马医、军械、经理各军事专业学堂,以加速培养新军干部及各项专业人才.清政府命兵部会同练兵处参照外国学制拟定新的军事学制,在全国实施.各省大部设立陆军小学学制三年.在北京、西安、武昌、南京各设一所陆军中学学制二年.由练兵处(陆军部)设直辖陆军兵官学堂,学制二年,毕业后分配任初级军官.  相似文献   

13.
曾志文 《兰台世界》2012,(12):20-21
盛宣怀在洋务运动中做了大量军务工作,从中可以窥见盛宣怀筹思缜密的作风以及对战局变化独到的见解,亦培育出他的练兵思想.盛宣怀上陈的《练兵条议》,是他练兵思想的集中体现,对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的复兴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众筹出版对于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通过剖析社科期刊众筹出版成功经验,指出科技期刊众筹出版的实践意义,包括交互出版传播、融合出版创新、学术引领作用等三个方面,并从政策推动、受众需求、产品丰富的角度解读科技期刊众筹出版已具备的实践条件,最后提出科技期刊众筹出版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15.
戚继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民族英雄、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他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在戎马倥偬中写下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著作,集中反映了他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其中,戚继光继承前人的练兵思想,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套适应战时需要的练兵理论,在选兵、编伍、阵法、训练、纪律、赏罚等方面均提出了独到见解,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宝库,对后世产生了较深影响,至今仍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四辑,公布了四十件关于清朝加派“练饷”的档案文件。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现据已公布的有关档案,并参考其它史书的记载,对清朝加派“练饷”的问题,作一些考察。 加派“练饷”,为了军需 “练饷”乃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所加派。据《明史·杨嗣昌传》和《明史·食贷二》记载:杨嗣昌掌管兵部时,定议“练边兵”,明廷在地方设“练备”、“练总”等官,“专练民  相似文献   

17.
陈虬(1851-1904),原名国珍,字志三,号蛰庐,自称皋牢子。浙江省瑞安人,祖籍乐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他出身军功之家,从小对军事比较爱好。在求强求富的爱国思想和主张中,他提出了用军事改革来求强。面对中华边疆危机的艰难处境,他在1892年著的《经世博议》中提出了筹海筹边的军事防御主张。而到目前为止,对陈虬筹边的军事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还没有,本文拟就陈虬筹边的边防军事主张作一剖析,展现他丰富的陆地边防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一场科技练兵几多新闻热点》 ,解放军报以此为栏题 ,从8月8日到14日 ,连续推出五组军事报道 ,引起了读者关注。这组系列报道依托南京军区组织的一场科技练兵成果演练而采写 ,是编辑部发起的一次军事新闻写作研讨的探索性成果 ,探索的焦点是 :怎样从原本平常的军事活动中 ,发掘出指导性和可读性较强的军事新闻来。在笔者看来 ,这可以说是一次依托和平时期军事训练实践 ,探讨“大军事”新闻写作之道的有效尝试。(一)什么叫“大军事”新闻?“大军事”新闻 ,是一种口语化的说法。如果要给它定义 ,是否可以说 ,所谓“大军事”新闻 ,即产…  相似文献   

19.
陈虬(1851-1904),原名国珍,字志三,号蛰庐,自称皋牢子.浙江省瑞安人,祖籍乐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他出身军功之家,从小对军事比较爱好.在求强求富的爱国思想和主张中,他提出了用军事改革来求强.面对中华边疆危机的艰难处境,他在1892年著的<经世博议>中提出了筹海筹边的军事防御主张.而到目前为止,对陈虬筹边的军事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还没有,本文拟就陈虬筹边的边防军事主张作一剖析,展现他丰富的陆地边防军事思想思想.  相似文献   

20.
1906年,清廷命徐世昌偕载振同赴东三省考察。之后徐世昌陆续上奏《密陈考查东三省情形折》、《密陈通筹东三省全局折》,洋洋十万言,凡交涉、吏治、民情、警务、财政、学务、军政、实业等,皆究其症结所在,而推其如何补救之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